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4年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天水地区夏秋期间,自生小麦苗上的白粉病发生普遍。有性世代闭囊壳,在本地不能活到冬麦出苗后直接侵染秋苗,但可在夏季存活期内侵染自生麦苗。这里距春麦区很近,春麦上的分生孢子有可能传来侵染自生麦苗。因此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冬麦秋苗的初侵染来源。冬麦早播病重晚播病轻,在海拔1590m的地方,10月7日播种,秋苗不发病。病菌以菌丝在麦苗中越冬,4月初先在阳坡地开始发展;4月是始发期,此后至5月中旬是普发期,5月下旬开始进入盛发期。并提出了病害流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小麦白粉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大量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四川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川西北盆缘完全越夏区,初侵梁源为当地越夏的子衰壳和紧邻高原春麦上的孢子及山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二是川南部分越夏区,小麦白粉病初侵梁源,主要来自800m海拔以上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三是盆地中部非越夏区,初侵源染安全依赖盆地周缘秋苗上的分生孢子。2.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西北偏北气流是盆周缘菌源向盆地内扩散的重要途径。3.四川白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山区背阴潮凉处的自生麦苗上越夏,以潜育菌丝在小麦寄主组织内为主要越冬方式。春季病害流行与菌源量,发病关键月的温湿度、日照时数等密切相关。326份小麦品种(系)抗性鉴定,鲁麦13、14、16,莱农8442等品种抗性和丰产性较好,并选出一批抗性好的新品系和抗源材料。试验表明,亩用45%硫磺胶悬剂167毫升与20%粉锈灵乳油15毫升混用,是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较好的混配药剂  相似文献   

4.
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高达28.6℃时,关中西部新灌区麦辣间套田中自生麦苗上的小麦白粉病病病菌仍可顺利越夏并成功侵染秋苗。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下旬为病菌复苏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禾本科植物上布氏白粉菌寄主种类、发生特点、发病规律、环境条件等调查,以及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观测,表明该菌在个别寄主上可以顺利越夏,小麦白粉菌可以通过无性阶段侵染自生麦苗等实现越夏。首次发现了京芒草白粉病菌夏季发病全新的侵染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接种的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白粉菌能侵染大麦(品种:“天津1号”;“757”;“矮杆齐”)、鹅观草和燕麦。它在这些植物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再接种于小麦亦发生正常侵染。接种在大麦“早熟3号”上的菌,能产生出菌丝,但不产生分生孢子。接种在“秦岭黑麦”上的菌只能达到侵入阶段,并且多数的受侵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过敏性死亡。据试验结果认为,某些野生禾草有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7.
考察确认甘肃南部是小麦条锈菌越夏的适宜地区。在甘南州和临夏州大部分地区,条锈菌在晚熟春麦上越夏,越夏菌源主要侵染临近地区自生麦苗。在陇南地区和甘南州的舟曲等地,条锈菌主要在海拔1600 m以上地带的自生麦苗上越复,越夏后侵染冬小麦秋苗。文中讨论了甘肃省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划以及越夏调查与越夏区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山东小麦叶锈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锈菌可在自生麦苗越夏,并成为侵染秋苗的主要菌源,以秋苗潜育菌丝为主要越冬方式.春季发病重与越冬菌量大、最低温月温度较常年高、4月份气温回升早以及4~5月份雨量和雨露日多有关.通过1057份小麦品种抗性鉴定,鲁麦1、2、3、5、7、8号等品种综合抗性和丰产性均较好.适期晚播或用20%粉锈宁乳油亩用量50~100毫升防治有效.  相似文献   

9.
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越夏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小麦田自生麦苗上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研究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新疆不同麦区的越夏区域。【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常发区的不同海拔高度,调查小麦自生苗上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伊犁河谷地区在海拔669~1 875 m处自生麦苗上均可以越夏;喀什地区小麦白粉病在海拔1 308~1 916.2 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昌吉州小麦白粉病在海拔770~1 145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海拔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结论】小麦白粉病在各调查区不同海拔麦区均可越夏;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不同海拔区均有越夏孢子分布,在昌吉麦区及喀什麦区调查中未发现小麦条锈病越夏病株。  相似文献   

10.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PR5、TaPAL的表达模式,解析17wy1的拮抗机制,为小麦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菌株17wy1为腥掷孢酵母(Golubevia albescens),其发酵液(5×107个/mL)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1%,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58.5%和69.8%;喷施酵母17wy1发酵液后,室内显症麦苗体内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5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可见,酵母菌17wy1可抑制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  相似文献   

11.
朱顶兰红斑病病菌在患病组织内越冬,于3月上旬开始初次侵染,而后病菌进行重复侵染。病害发生期为3-11月,病害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雨日有关,在诸因子中以与雨日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是该病的发生高峰期。朱顶兰的被害程度不但与品种有关,而且与栽培环境有关。根据室内抑菌测定和圃地防治试验,ZHB(自己混合配制药剂),四氯苯酞,百蓖清,三环唑等杀菌剂,对该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如采用  相似文献   

12.
松枯梢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我省松枯梢病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松枯梢病是松色二孢菌侵染所致,其症状与有关报道基本相似,在我省分布24个县(市、区),为害21种松树.分生孢子一年有3个释放高峰,主要发病时间为4月初至11月中旬,有2~3个发病高峰期,病菌分生孢子产生释放、病害发生发展与温湿度、降雨量密切相关.种子不带菌,但从幼苗直至大树均可受病菌侵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中国新发现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贵州省赫章县小麦条锈病秋季发生情况,2006年秋季笔者主要对该县古基乡、野马川镇、六曲河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9块地,自生麦病田率为55%,秋播小麦病田率为20.20%。古基乡发病较多,自生麦苗上有多个发病中心,有的秋播小麦田块亦呈现病叶较集中现象。在海拔1660-1910m范围内,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说明当地越夏菌源能够为本地区秋苗发病提供充足菌量。对进一步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赫章县小麦条锈病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孙瑞英  宁瑞斌  张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83-14384,14520
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判断降水是否正常,对2011年全年和季降水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属降水较多年份之一,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和春季降水均比常年偏少;旱情严重的农田主要分布在西部水浇条件差的县市。夏、秋季降水充沛,但降水时段过与集中,阴雨天气多,造成大部分地段田间积水或过湿,形成渍涝,导致秋粮作物成熟、收获期推迟;入冬前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土壤蓄墒充足,大部分小麦趁墒播种,出苗顺利,越冬期间土壤墒情适宜,对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
杨梅凋萎病菌侵染、传播及树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有效的杨梅凋萎病防控措施,对凋萎病菌分生孢子侵染、传播、病害周年发生动态及病菌在树体内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101~2×106 mL-1浓度范围内的分生孢子溶液都能侵染杨梅致病,主要通过嫩枝的皮口及伤口侵入,有2个侵染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凋萎病菌分生孢子周年均可捕捉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8月底至10月中旬为两个分生孢子捕捉高峰期。凋萎病周年都有新病枝出现,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月中旬至11月初,在果园内海拔低、流水冲刷严重的位置先发病。周年内发病杨梅树内拟盘多毛孢的分离菌株数及DNA拷贝数都是健康树的2~6倍。凋萎病菌可以周年寄生在杨梅的整个树体内,没有明显的菌量高峰期,嫩枝位置菌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
小麦纹枯病又名小麦尖眼点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Bourd.)Rogers.],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均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该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