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马铃薯早疫病菌丝有横隔和分支|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分生孢子倒棒状或手雷形,大小为(46.32~156.33)μm×(11.58~28.95)μm,具纵横隔膜。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nali Sorauer)。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28 ℃,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8。营养特性研究表明,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和淀粉都比葡萄糖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其中蔗糖、果糖、乳糖效果较好|甘氨酸和硝态氮能促进菌丝生长,铵态氮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陇西县采集的党参白粉病病叶为试材,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28S D1/D2基因测序,对其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悬滴法进行孢子萌发试验。以期明确该地区党参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分生孢子的萌发特性并为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粗2~8μm,附着胞乳头形;闭囊壳近球形,附属丝5~17根,多生于子囊果一侧,长23~131μm,为子囊果直径的0.19~1.51倍;内含一个子囊,子囊眼直径4~15μm,子囊孢子8个。该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5℃,最适宜pH为6,参与试验的4种碳源对孢子萌发无影响,持续光照40 h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形态特征与小蓬草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erigerntis-canadensis)一致。经MEGA 6.0软件分析,其rDNA-ITS序列、28S D1/D2基因均与P.erigerntis-canadensis聚在一起,与登录号为KJ660809和AB462764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2%和99.82%,经检索党参病害,由P.erigerntis-canadensis引起的党参白粉病国内尚鲜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番木瓜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番木瓜弯孢霉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番木瓜生弯孢Curvularia caricapapayae Sricastava et Bilgrami。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0~35℃,适宜pH值分别为6~11和6~8。供试碳源中半乳糖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果糖和葡萄糖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氮源中,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完全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甜瓜黑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白银市甜瓜黑斑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物98BYT2-1菌落呈青褐色圆形,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倒棍棒状或卵圆形,具纵、横隔膜,大小为(21.94~52.10)μm×(7.01~13.93)μm,ITS、CAL和gpd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与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同源性达到100%,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将其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最适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碳源分别为淀粉、乳糖和葡萄糖;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酵母膏和牛肉膏、培养基为PDA,最适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氮源均为蛋白胨、培养基为PCA;最适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均为7、温度为30℃,最适产孢的pH为6、温度为15℃;黑暗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但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甘肃省甜瓜黑斑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番木瓜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棒孢霉叶斑病叶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山扁豆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t.et Curt.)Wei。它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pH值分别为7~10和5~9。9种碳源中,蔗糖、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较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木糖较有利于孢子萌发;9种氮源中,酵母浸膏、蛋白胨和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其菌丝生长,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与完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省铁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叶枯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原体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铁树叶枯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铁树叶枯病菌菌丝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在15~35℃之间孢子均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25℃;在pH 2~12之间,病原菌菌丝(孢子)均能生长(萌发),其中pH为6时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好,pH为10时病原菌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条件对菌丝的扩展和孢子萌发影响不明显;该病原菌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蔗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以硝酸钾作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供试氮源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均不佳。  相似文献   

7.
由于荔枝白粉病在广东省茂名地区首次发生,为了指导果农正确认识该病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采用常规植物病理学方法描述该病害在果实上的危害症状,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湿度、温度、pH值,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白粉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荔枝白粉病在果实上的危害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白粉菌在果实的龟裂片缝隙间呈稀疏的短绒毛状,后病症逐渐发展呈白色粉层蔓延至龟裂片上,龟裂片同时变成褐色;荔枝白粉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孢无色,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分生孢子梗无色,由3个细胞组成;分生孢子在湿度为10%~100%的条件下均能萌发,当湿度为100%时萌发率最大,为73.74%;最适萌发温度和pH值分别为25~30℃,3~7。当妙丹和一喷净浓度为200mg·L-1时,对白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好。研究为正确防治荔枝白粉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杧果拟盘多毛孢叶枯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鉴定杧果苗圃叶枯病病原菌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鉴定为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teyaert。菌丝在Richard+杧果叶煮沸汁液培养基上生长最佳,在Czapek培养基上不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25℃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5.0~6.0和4.5~6.0。供试碳源中蔗糖和D-葡萄糖较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蔗糖较利于孢子萌发;供试氮源中硝酸钠和硝酸钾较利于菌丝生长,硝酸铵较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各12小时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完全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且不产孢。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水浴10分钟。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了解库尔勒香梨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通过接种试验,研究了不同外界条件因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茵茵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适pH为6~7;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30℃,最适pH为7.分生孢子在梨果肉和表皮上萌发率差异不显著,且在梨表皮30℃培养12 h,萌发率可达95.8%.同时证明接种病菌发酵液粗体毒素可导致库尔勒香梨发病.对于7种杀菌剂室内抑制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试验,得出甲基托布津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其2 000倍液抑菌率为92%.  相似文献   

10.
杧果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杧果炭疽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杧果炭疽病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分别为25~32℃和20~32℃;适宜pH值分别为6~9和5~8。供试7种碳源中,蔗糖和葡萄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蔗糖和麦芽糖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供试7种氮源中,蛋白胨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处理15分钟。  相似文献   

11.
刘芳  高原  张竞颐  刘红霞 《园艺学报》2010,37(11):1803-1810
采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山东省德州市非洲菊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为Sphaerotheca fusca,并测定出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 6.0,萌发时需要100%的相对湿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蜡蚧轮枝菌制剂防治非洲菊白粉病的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2.6 ~ 3.3 g • L-1的蜡蚧轮枝菌溶液能有效抑制S. fusca分生孢子的萌发,并有良好的盆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广东香葱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在广东省香葱主要产区惠州市和韶关市采集香葱炭疽病疑似病株,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病原菌分生孢子悬液接种活体香葱植株和离体植株叶片,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1(CHS1)、甘油醛-3...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豇豆轮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新发现的病害——豇豆轮纹病的发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柯赫氏法则证病试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
定,并与基因库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序列进行比对,相似性达99%,鉴定豇豆轮
纹病的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
菌丝在豇豆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碳源和氮源以甘露醇和牛肉浸膏最佳,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为8~10;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豇豆种子煎汁培养基,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
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值为9,光暗交替培养利于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 ℃,
最适pH 值为7~10;菌丝致死温度为65 ℃,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 ℃,10 min。  相似文献   

14.
珍珠绣线菊白粉病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忠  于洋  杨彦 《北方园艺》2011,(21):127-128
以新鲜洋葱和珍珠绣线菊白粉病无性孢子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pH、温度及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氮源为丙氨酸,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3℃,适宜萌发的pH为6~7,全光照条件下适宜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Chlex-100法快速提取甜瓜白粉病菌基因组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利  赵海霞 《北方园艺》2010,(10):167-169
现以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为材料,用Chlex-100法快速提取白粉病菌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出5.8S-ITS rDNA区段,以建立快速提取甜瓜白粉病菌基因组DNA的方法。结果表明:Chlex-100法是快速提取白粉病菌基因组DNA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白露佼  蔡芳  王鹏 《长江蔬菜》2015,(20):95-97
为明确青海互助县温室大棚黄瓜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类,随机调查种植黄瓜的日光温室,采集发病的植株组织,对白粉菌进行无性型扫描电镜观察和 DNA 提取。试验结果发现,互助县温室大棚内白粉菌为苍耳单囊白粉菌,生产中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可结合高温闷棚灭菌。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理小种,于2019年夏季在山东省济南、莘县、寿光、寒亭、昌乐、东明县等6个甜瓜主要产区采集了10份白粉病病原菌进行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13个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对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根据鉴别寄主抗感反应的表现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确定了导致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的生理小种均为单囊壳属白粉菌1号生理小种。试验结果不仅初步明确了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理小种类型,也为甜瓜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十大功劳白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大功劳白粉病是近年来合肥地区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通过对十大功劳抽梢时间、白粉病发生时间以及与温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5种农药在不同时间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十大功劳抽梢时间在3月下旬(5月30日),白粉病发生于4月中旬(4月18日);抽梢时日平均气温为15.5℃,病害发生时日平均温度在18℃左右。通过0.05与0.01水平上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发病前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发病后防治;3种药剂防治效果以15%粉锈宁1500倍防治效果最好,1%等量式波尔多液次之,50%多菌灵1500倍防效最差。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市设施栽培条件下发生的甜瓜白粉病为材料,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鉴定,确定该白粉病病原物属单囊壳属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同时,利用该白粉病病原对4个不同的甜瓜品种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哈密瓜新品种东方蜜4号和东方蜜5号抗病性较强,尤其是东方蜜5号病情指数、黄化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