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红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脂代谢紊乱模型法—预防性给予不同地区不同剂量的红茶(剂量为成人每日饮用量的5倍、10倍和20倍3种),观察小鼠体重、血脂、相关酶及肝脏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对照组相比,红茶剂量组能极显著(P<0.01)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脏丙二醛(MDA)、肝脏指数;极显著(P<0.01)升高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总脂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所上升,小鼠体重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肝脏病变程度得到了相应的减轻,说明红茶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及减小肝脏因高脂饮食所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前常用的抗植物虫害基因主要有苏芸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淀粉酶抑制剂(简称α-AI)基因等。苏芸金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形成孢子细菌。在芽孢形成过程中,可产生伴胞晶体,它由一种或多种蛋白组成,具有高度特异性杀虫活性,这种蛋白被称作δ-内毒素或杀虫结晶蛋白(简称ICP)。ICP通常以原毒素形式存在,当昆虫取食ICP后,在昆虫的消化道内,原毒素被活化,转型为毒性多肽分子,导致昆虫死亡。目前已将不同Bt株系的不同类型ICP基因转入多种作物,如烟草、番茄、玉米、棉花、苹果、…  相似文献   

3.
韩文炎 《中国茶叶》2007,29(6):44-44
测定了毛蟹、黄棱、铁观音、肉桂和福鼎大白茶5个茶树品种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3种抗药性相关酶系,即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及其分布。黄校、福鼎大白茶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GSTs和CarE活性较高、AChE敏感性较低,其他3个品种的GSTs和CarE活性较低、AChE敏感性较高;不同茶树品种各种酶活性分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盐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耐盐生理基础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两个杂交稻组合汕优10号和两优培九种子分别放在H2O、50 mmol/L、100 mmol/L和150 mmol/L的NaCl溶液中于30℃下发芽,测定种子发芽性能和淀粉酶活性及幼苗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脯氨酸、可溶性糖、果糖和蔗糖等相容性溶质含量。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延长,发芽指数降低,但发芽势和发芽率变化不明显。盐胁迫后明显降低两优培九种子α,β-淀粉酶活性,而汕优10号中, 除在50 mmol/L NaCl溶液中α-淀粉酶活性高于对照(H2O)外,其余处理均降低了α,β-淀粉酶活性。不同盐胁迫程度下杂交水稻幼苗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可溶性糖、果糖和蔗糖等相容性溶质含量变化有差异,但未见规律性趋势。杂交水稻幼苗相对含水量和耐盐比率随着盐胁迫程度加深而明显下降。试验还表明,盐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组合汕优10号种子发芽性能比两优培九好,淀粉酶和保护酶活性、相容性溶质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及耐盐指数和耐盐比率也均高于两优培九,说明汕优10号幼苗耐盐性强于两优培九。  相似文献   

5.
 0.5、2.0 mmol/L 的水杨酸(SA)处理水稻幼苗后第3 天用稻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对未处理叶(第3叶,进行SA处理时用塑料袋套住)挑战接种,2周后调查病情,发现病斑长比对照分别下降了10.2%和18.2%,说明SA能诱导水稻幼苗对白叶枯病的系统抗性。酶活性测定表明,两种浓度的SA能明显降低水稻幼苗未处理叶中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而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影响。两种浓度的SA对未处理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0.5 mmol/L 的SA处理下,SOD无明显变化,但20 mmol/L 的SA对SOD活性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SA处理后1~4 d,未处理叶H2O2含量比对照上升了23.6%~72.8%(0.5 mmol/L)和31.2%~122.6%(2.0 mmol/L)。H2O2水平的显著提高可能是H2O2产生加快和降解减慢的共同结果(2.0 mmol/L的SA下),或单纯的降解减慢所致(0.5 mmol/L的SA下)。同时,SA对未处理叶PAL活性有促进作用。提示在水稻中,SA对水稻抗白叶枯病的系统诱导作用可能与H2O2积累和PAL活性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水分和盐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火山灰土研究了不同水分和盐分条件下参与硝化反应和葡萄糖分解反应的微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和盐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水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成正相关,盐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成负相关。就葡萄糖分解的相关微生物而言,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时,增加水分可以有效地提高微生物活性;而当土壤电导率(EC)上升到5ms/cm以上时,其活性则受到强烈抑制。就硝化细菌而言,在相对含水量20%~60%范围内,其活性随含水量的增加而上升;当土壤EC值增加到2ms/cm时,硝化反应即受到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7.
活性碳培养基对高粱体细胞克隆器官形成的影响K.B.Visarada等活性碳(AC)是一种重要的吸附剂,其正效应包括可吸附由被培养组织释放的植物毒素(Buter等,1993)、培养基内阻遏物(Weatherhead等,1978)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乙烯等...  相似文献   

8.
水稻受稻瘟病菌侵染后过氧化物酶定位的超微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联苯胺蓝(3,3'-diaminobenzidine, DAB)染色法原位检测了水稻 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H2O2和过氧化物酶被诱导产生和积累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病原菌接种后,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在伤口、气孔保卫细胞及病菌侵染点等3种情况下可以检测到染色反应。在水稻-稻瘟病菌非亲和性互作中,H2O2产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快,并逐渐积累到较高的水平;而在亲和性互作反应中,H2O2产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被延迟,积累水平较低。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非亲和性互作反应中,过氧化物酶主要定位于被侵染寄主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侵染菌丝周围及由膜系统构成的囊泡膜上;而在亲和性互作反应中,早期(接种后16 h)几乎难以观察到过氧化物酶的聚集,后期(接种后30 h)过氧化物酶聚集增多,但仍明显低于非亲和性互作反应。  相似文献   

9.
杂交稻不同抗性组合感染白叶枯病菌后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4个对白叶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级别的杂交组合,即抗病组合威优6号(V6)、中抗组合Ⅱ优46(Ⅱ-U46)、感病组合威优64(V64)和高感组合汕优63(S63)为材料,研究了其3叶期幼苗感染白叶枯病菌后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酸(PAL)、过氧化物酶(POX)、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组合上述酶活性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均明显增强,在接种36-96h内活性曲线有2个峰值,各组合稻株的抗病性与酶活性呈一定的正相关,抗病组合V6的4种酶活性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感病组合S63。可以认为杂交稻的抗白叶枯病特性与体内酚类物质代谢防御酶系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小麦叶绿体果糖 1, 6 二磷酸醛缩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植物中的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高效表达,可逆催化卡尔文循环中果糖1, 6 二磷酸(FBP)和景天庚酮糖1, 7二磷酸(SuBP)的合成反应,在各种非生物胁迫的逆境条件下,FBA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为了测定小麦叶绿体FBA (CpFBA)的活性,进一步研究小麦中CpFBA的功能,本研究比较了两种酶活性测定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FBA催化FBP分解的过程中NADH转化为NAD+的量来确定FBA的活性;另一种是利用谢利万诺夫试剂(Sediwanoff reagent)与酮糖FBP作用生成鲜红色复合物,根据OD520的变化测定FBA的活性。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两个小麦材料在4℃低温处理过程中CpFBA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谢利万诺夫试剂法对于测定小麦叶绿体FBA活性较为可行。CpFBA酶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在35 d内两个材料的FBA酶活都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交替变化,相比较而言,对低温不敏感的小麦矮变1号相对稳定,对低温敏感的返白系小麦出现先升高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董金皋  韩建民  李竹 《玉米科学》1997,5(2):077-080
本文以土培盆栽玉米幼苗为试材,研究了玉米大斑病菌粗毒素和标准毒素(5—羟甲基—2—呋喃甲醛)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和叶片内Vc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处理12小时,玉米幼苗叶片内Vc氧化酶活性下降,PPO活性升高,而且升高和降低的程度与毒素浓度呈正相关;毒素处理24小时,两种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在恢复。试验结果还发现,HT—毒素处理玉米叶片后,细胞膜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12.
对籼稻材料PT46(高脂肪酶活性)和WP20(低脂肪酶活性)及其F2群体进行了脂肪酶活性的定量测定和遗传分析。χ2测验结果表明,F2群体表现型分布符合1∶2∶1的孟德尔分离比,表明脂肪酶活性高低由1对单基因控制,低脂肪酶活性为隐性性状。结合SSR分子标记,以F2群体为定位群体,将脂肪酶活性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7和RM232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8 cM和4.1 cM,暂命名为la(lipase activity)。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以种子发芽率和老化指数评价两亲本及其F2群体的耐储藏特性,结合所测定的脂肪酶活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脂肪酶活性高的材料,发芽率降低迅速,老化指数增加很快,而脂肪酶活性较低的材料,老化指数变化相对较慢,即脂肪酶活性低的材料较耐储藏。经10、20 d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后的种子老化指数与种胚脂肪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65**和0.4703**,表明老化指数与脂肪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乙烯利浸种对甘蔗苗期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3种不同浓度乙烯利溶液(0mg/L、100mg/L,400mg/L)分别对中熟品种桂糖15号(G15)和早熟品种新台糖20号(ROC20)在下种前进行24h浸种处理后进行砂培试验,结果表明:用乙烯利溶液浸种处理后的一个月内,内蔗糖幼苗 1叶中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eatin)含量显著降低,应激内源乙烯含量上升,光合速率下降,并且提高了叶片含水量,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和中性转化酶的活性,降低了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和酸性转化酶的活性,从而使甘蔗苗期生长受到抑制,假茎高,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和根系活力下降,且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耐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N07 63和N07 6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镉(Cd)胁迫下过氧化氢(H2O2)预处理对水稻Cd耐性和吸收转运的影响及品种间差异。比较了两个品种不同处理下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非蛋白巯基(NPT)、植物络合素(PCs)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50 μmol/L Cd处理显著抑制水稻生长,提高GSH、NPT、PCs、MDA含量和GST活性,且品种间差异显著。从Cd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上看,N07 6向地上部转运的Cd比N07 63多。H2O2预处理后,两个品种Cd毒害效应减轻,GSH、NPT、PCs含量和根部GST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且N07 63的增幅高于N07 6,其耐性也提高更多。H2O2预处理降低了两个品种的Cd向地上部转运,但对根部Cd含量存在不同的影响。从上述结果可以推测,两个品种在Cd解毒机制和对H2O2的响应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辐射损伤修复抑制剂对大豆油菜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辐射损伤修复抑制剂Caf和EDTA后处理对不同辐射敏感性油料作物大豆和油菜幼苗下胚轴内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细胞膜透性(电解渗透率Sr)、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增大.大豆的Sr、MDA含量各处理均高于油菜,而POD活性则低于油菜,Pro含量两者无显著差异。Caf、EDTA后处理不同程度的降低了两者Sr、MDA和Pro含量,提高了POD活性,从而减轻了辐射对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的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和云南紫娟4种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材料,以英红九号绿芽品种为对照,通过分析酶活性研究了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与花青素、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等重要酚类物质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过程中,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与茶多酚总量和花青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为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类黄酮-3-羟化酶(F3H)、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黄酮醇合成酶(FLS)、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等活性能力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春季各样品儿茶素(C)含量与PAL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与DFR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CHS、F3H、ANS以及ANR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根系细胞膜H+ ATPase对铵硝营养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两相法分离了铵态氮(NH4+ N)和硝态氮(NO3- N)营养下水稻苗期根系的细胞膜,并测定了细胞膜上H+ ATPase的水解活性,以期阐明水稻根系细胞质膜上H+ ATPase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差异。两相法分离的细胞膜纯度达到95%以上。在离体条件下,NH4+ N营养的水稻根系细胞膜H+ ATPase的水解活性和H+ ATPase的Km和Vmax均显著高于NO3- N营养。NH4+ N营养的水稻根系细胞膜H+ ATPase最适pH值为6.0,而NO3- N营养的在pH 6.2左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H4+ N营养的水稻根系细胞膜H+ ATPase浓度显著高于NO3- N营养的H+ ATPase。说明NH4+ N营养的水稻根系细胞膜H+ ATPase活性高是因为单位细胞膜上的H+ ATPase分子数量大于NO3- N营养,并且在NH4+ N营养的水稻根系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着与NO3- N营养不同的H+ ATPase的同工酶。因此,NH4+ N营养的水稻根系细胞膜H+ ATPase活性高很可能是水稻根系对铵态氮营养的一种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及其防病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11S,12S,13S)-11,12,13-三羟基0(9Z,15Z)-十八碳二烯酸(A)和(11R)-羟基-12(S),13(S)-环氧-(9Z,15Z)-十八碳二烯酸(B)的生物学活性。体外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只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萌发则表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3-4叶期的水稻幼苗经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处理后均获得了对稻瘟病的抗性,减轻了稻瘟病的病情。用A处理后隔5 d接种稻瘟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4.8%;用B处理后隔2 d接种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9.8%。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均以5 μg/mL浓度诱发处理时,使水稻植株获得最大的诱导抗性。由A和B激发产生的诱导抗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均大于50%。先接种稻瘟病菌以诱发发病,而后隔5 d或10 d后喷施10 μg/mL的A或B水溶液,均可减轻稻瘟病的病情,其防治效果在44%-55%。  相似文献   

19.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胡椒不同时期体细胞胚中内源激素变化,以‘热引1号’胡椒外种皮经培养获得的非胚性愈伤组织(Y)、胚性愈伤组织(P)、胚性愈伤组织与体细胞胚混合物(H)、体细胞胚(T)与体细胞胚增殖(Z)5个时期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LC-MS/MS技术检测不同时期胚性培养物的内源激素种类与含量,以期找出内源激素影响胡椒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胡椒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吲哚-3-乙酸(IAA)含量在H时期最高,在P时期最低,在H、T与Z时期逐渐降低。吲哚-3-丁酸(IBA)含量在Y时期最高,在P时期最低,在H、T与Z时期基本不变。吲哚-3-甲酸(ICA)含量在H时期最高,且只存在含有愈伤组织的Y、P与H时期。异戊烯腺嘌呤(IP)含量在H时期最高,在P时期最低,在T与Z时期接近于零。顺式玉米素(cZ)含量在Y时期最高,其他时期都接近于零。茉莉酸甲酯(ME-JA)含量只存在Y时期和P时期,但Y时期含量高于P时期。茉莉酸(JA)含量在Z时期最高,在P时期最低,在H、T与Z时期逐渐升高。水杨酸(SA)含量在H时期最高,在Y时期最低,且H、T与Z时期先降后升。脱落酸(ABA)含量在H时期最高,在P时期最低,在T与Z时期基本不变。赤霉素类(GAS)主要存在于Y与P时期,H、T与Z时期含量很低。由此可见,IAA、SA与ABA可能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相关性强,而cZ、MEJA与GAS可能与愈伤组织产生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