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在对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研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6-2016年的3期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对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借鉴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定量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16年,艾比湖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其占比分别从1996年的8.47%和0.42%,增加到2016年的15.28%和2.07%;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的较少,但幅度较剧烈。2)近21a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共减少了约85.863×108元,耕地、建设用地、盐碱地和沙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值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和未利用地等类型均呈减少趋势。3)空间上,21a间艾比湖流域ESV较高区面积逐渐减少,ESV较低区域面积逐渐增加,ESV中等区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4)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艾比湖流域ESV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综合城镇化率、人口密度、气温和降水等指标,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艾比湖流域要合理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格局,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湖南省小流域基础数据,结合实际调查完成对湘东、湘南、湘西3个区域11个典型小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筛选。基于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的复合表征,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建立可适用于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湖南省各地区小流域生态现状评价为基本安全,湘西地区的生态现状安全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具体次序为:湘西较好,湘南次之,湘东较差;(2)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分布与水土流失率分布范围有较好的一致性,水土流失率大的流域,其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明显偏低,两者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3)通过小流域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分析,影响湖南省小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土壤侵蚀量、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及人均纯收入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太平沟小流域荒山荒坡面积较大、耕地多、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面积166.67 hm~2,其中:坡耕地治理面积66.67 hm~2,沟壑治理面积33.33 hm~2、荒山及荒坡治理面积66.67 hm~2。通过治理,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7%。项目区内的多年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年增加蓄水量为4.74万m~3,年保土量为0.33万m~3。遏制了沟壑的发育,减少了耕地侵蚀,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缓解了下游河道和四合水库的淤积,对于提高四合水库的防洪能力,保护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通过对原有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栽植果树,每年直接增加农民纯收入约260万元。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土保持》1993,(5):11-13,19
辽宁省柳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1034.78km~2,部分地区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0000t/km~2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上游群众生活贫困,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使柳河成为地上悬河,洪水灾害频繁。该流域自1983年被列入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后,十年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保存面积579.87km~2,累计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9%。经过重点治理,流域输沙量减少87%,森林覆盖率由17.4%提高到34.6%,粮食总产量提高2.5倍,人均收入增加4.57倍,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组织大面积的综合治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是当前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密云水库库区北庄小流域多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探讨了北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作用,分析了其水保效益。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途径,有林地的径流量和产沙量明显降低;水土流失治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流域内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594元提高到2003年的5150元,流域内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北庄小流域治理模式可以为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土地生态安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为解决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信息的缺乏和研究者的主观问题。运用熵权物元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经典域和节域,借助"经济-自然-社会"模式建立武威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计算评价指标关联度。结果表明:1)绿洲面积覆盖率、荒漠化程度、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水土流失治理率、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贫困人口比例、耕地有效灌溉率、土地利用强度、人均耕地、居民消费者水平等指标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2)2001~2013年武威市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水平,并且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3)武威市2001~2004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005~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水平。熵权物元模型较为准确的反应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对武威市土地生态安全改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特点等,提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结果] 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97%,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等区域,沙地、旱地(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水土流失呈现面广量大、分布集中、侵蚀类型多样、高侵蚀强度面积较大等特点。[结论] 水土流失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水土流失防治应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精细配置各类措施,推进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是资源要素、环境因子和生态过程的空间异质形态,其格局变化综合反映了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稳定状态。在Erdas 9.0和ArcGIS 10.0技术平台上,采用3期同时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借助破碎度、干扰度、分离度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等生态安全指标定量评价近10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的变化。结果表明:(1)近10年流域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度由0.362下降到0.354后又略微上升到0.359,呈现先恶化再好转的“V”字型变化,说明2000年以来的西部大开发造成了新的生态安全问题,而2005年实施的节水灌溉及退耕还草等工程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治理成效;(2)草地受干扰的程度由0.234降为0.239,未利用地由0.344降为0.300,建设用地由1.316降为0.877,其生态安全度有所上升;林地受干扰的程度由0.483升为0.682,水域由0.413升为0.450,耕地由0.242升为0.258,其生态安全度明显下降;(3)研究区50%以上的面积处于重警区,并且重警区的面积在不断增加;较安全区的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20%左右,虽然面积较小但却不断增加;预警区占研究区的面积由24.96%降到10.10%,减少趋势明显,说明近10年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呈缓慢恶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艾比湖流域近10a间景观格局及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方法]运用RS和GIS技术,并结合景观指数和生态弹性度对该流域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近10a来,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说明景观格局持续受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矛盾的巨大压力;(2)2001年斑块个数为2 560个,而2009年增加至3 476个,说明该流域生态环境整体呈破碎化趋势。景观破碎度由2001年的0.054 0增加为2009年的0.073 3,说明其景观趋于不稳定,生态安全性降低;(3)2001—2009年生态弹性度呈"∧"型变化趋势,先由2001年的1.20×107增加为2005年的1.57×107,然后再降为2009年的1.49×107,但总体是趋于增大的趋势。[结论]从整体上综合考虑,2001—2009年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安全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干旱、半干旱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整治技术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典型草原生态现状及水土流失特点,依据草地畜牧业水-草-畜平衡发展原理,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发展灌溉饲草料地,通过线性规划数学方法求解,提出了以草地生态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治理区域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为目标,各单项技术的最佳实施面积的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整治实用模式,该模式依靠自然恢复(封禁、休牧)措施实施面积占94%,符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该项研究将为我国干旱、半干旱草原沙化、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近几年来治黄方略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简略分析,认为治黄应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治黄的系统观才是治黄之本。其中,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是治黄的关键,并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建设森林城市 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娜  孙铁珩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183,219
从城市森林与森林城市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森林城市的特征和城市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沈阳市生态环境的现状、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森林城市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沈阳森林城市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通江、平洛河水保措施减水减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长治”工程首批治理的四大片区中,嘉陵江上游的陕南陇南地区和中下游土石山区两大片区名列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水土保持治理以来,对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现象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选择了分别位于两大片区的大通江和平洛河两条典型河流,以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采用水文学方法,着重分析研究两个典型流域水保措施实施以来的水沙变化。  相似文献   

15.
百喜草育苗试验初报刘柏根(江西省宁都县水保技术推广站,342891)何芳杆,梅宗焕(江西省宁都县水土保持局)百喜草是世界著名的水土保持植物,还具饲肥兼用、大地绿化、制草免耕等多方面的用途。百喜草原产于拉丁美洲,19l3年引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河北农大图书馆馆藏结构目前存在的不合理性,并针对图书馆如何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实现馆藏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治黄之本在于水土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幅度很大,有时异常强烈,有时则很轻微。子午岭地区土壤侵蚀由强变弱的实例以及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典型说明,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完全可以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自然侵蚀为主” 的论断并由此而得出“水土保持只能治理人为加速侵蚀部分,对自然侵蚀是无能为力的”结论是不恰当的;仅靠打坝淤地,发展坝系农业,解决不了群众的生活问题,“治黄之本在于打坝淤地”的提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水土保持才是根治黄河水害、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优良豆科牧草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春季播种及采用隔带水平带状整地的改造方式,建立的半人工草地生长茂密,植被覆盖度达80%~85%以上。沙打旺改良草地8年内平均亩产鲜草671.3kg;红豆草改良草地3年内平均亩产鲜草1035.4kg,比荒坡改造前分别提高5.7倍和9.4倍,治理效益比较显著。本试验研究初步探索了黄土丘陵区干旱阳坡的治理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龙须草分蘖特性与禾本科多数植物类似,但是其分蘖能力极强,一颗种子苗一年可分百蘖以上。龙须草分蘖的多寡、快慢与品种、播种期、移栽期、温度、水分、光照、坡向和养分等因素有关,其中温度和水分是主导因子。龙须草耐旱性虽强,但以70%左右的田间持水量对分蘖最为有利。水热同步的夏季为龙须草分蘖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较常规分次施肥和包膜控释掺混尿素对双季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各个生育期植株含氮量、稻草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早稻上,控释掺混尿素处理的以上各测试指标均高于常规分次施氮肥处理,各指标两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控释掺混尿素的氮肥利用率为40.08%,显著高于常规分次施氮肥的32.47%,而一次基施氮肥的利用率只有19.50%。(2)在晚稻上,常规分次施氮肥处理的稻谷产量高于控释掺混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项测试指标均低于控释掺混尿素处理。控释掺混尿素和常规分次施氮肥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9.91%、39.58%,二者显著高于一次基施氮肥的28.14%。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施用包膜控释掺混尿素可以提高双季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