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落叶松切根换床苗与留床苗的根系生长与造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北落叶松切根换床苗与留床苗的根系与造林效果研究表明,换床苗的根系发达,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能力强,造林效果好。用换床苗造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太行山绿化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油松二年生留床苗换床移植后,移植的苗木不仅侧根主根长比留床苗均有增长而且根茎粗壮,侧根发育均称,生长量相对提高。移植地最好选在前茬育过松苗的土地,移植前需要整地、施肥、化垄。移植时间应选在春季土壤解冻达到30 cm时,移植方法采取高垄双行移植。移植苗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湿润,适时追肥,加强松土除草,越冬覆土。  相似文献   

3.
苗木是造林的物质基础,培育优质苗木是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一九六七年以来,我在落叶松育苗的长期实践中,体会到:留苗密度对苗木质量有极大影响。留苗过密,虽然可以增加产量,但苗木生长纤弱,发育不良,降低了质量;留苗过稀,虽然扩大了苗木生长的营养面积,但给杂草滋生造成条件,且浪费了土地,尤其是落叶松在幼苗期喜群生,苗木过稀,不仅能降低产量,提高成本,而且容易造成苗木的枯死。可见,合理留苗,对提高苗木质量,增加苗木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一九六七年在后腰苗圃落叶松育苗的不同留苗密度试验情况介绍如下:落叶松育苗不同留苗密度试验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4.
在五台山森林经营局通过对落叶松切根换床苗的育苗、造林连续7年的试验研究表明,切根换床苗比留床苗根系发达、顶芽饱满,对环境适应力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且可减少抚育次数,降低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前,许多地区培育的一年生杨、柳、榆苗木,多数达不到出圃造林的标准,需留床或换床后,再培育一年,留床苗虽然植株健壮,但根系的生长仍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而采用换床、移植的方法培育,既费工又浪费土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近年来采用坐床切根培育法,效果良好。具体做法是:在秋季树木落叶后,土壤结冻前,将生长一年的扦插苗(或播种苗)灌一次冻水,以防苗木冬季因干旱而枯死。次年春季,待土  相似文献   

6.
在五台山森林经营局通过对落叶松切根换床苗的育苗、造林连续7年的试验研究表明,切根换床苗比留床苗根系发达、顶芽饱满,对环境适应力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且可减少抚育次数,降低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7.
黑茶山林局位于吕梁山脉的西侧中段,海拔1200~226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冬、春季干旱多风,水土流失严重,给造林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近年来华北落叶松造林成活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在1983、1984两年的造林实践中,首先对华北落叶松苗木高度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地理种源的种子育苗后,苗木高度不同,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在我局的具体条件下,造林苗木以选用苗高20~50厘米,地径在0.3厘米以上,根系较完整的二年生苗为好。一、造林苗木状况本区上山造林苗木全部采用同一种源的落叶松二年生留床苗,就地育苗,就近造林。造林苗木规格一般高15厘米以上,地径  相似文献   

8.
<正>樟子松换床苗是指2a樟子松留床苗,高不足10cm,苗木纤细,木质化不好又具有培育价值的苗。苗木换床的好处在于降低新育苗的成本,提高优质的成苗产量,而且能起到切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江林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2):35-38,53
对华北落叶松切根、换床苗与留床苗的根系与生长研究表明,切根苗的根系发达,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能力强,造林效果好,在林区值得推广。每年可进行1次切根,早春土壤化冻达15 cm左右时即可作业,以切根深度10 cm、苗木密度230株/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切根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常规育苗苗木主根发达,侧根少,影响造林成活率。采用砂床催芽,芽苗截根定距移栽,8月底或9月初苗期切主根和侧根,抑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根系发育,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并节约良种,降低育苗成本,是培育壮苗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比分析了红松播种留床苗、移植苗、嫁接苗和容器苗四种不同造林苗木的优劣性,结果表明:应选择移植苗作为低成本造林苗木,其中苗龄为2-2的移植苗苗木质量最佳。采用红松容器苗嫁接培育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红松苗的经济效益,但造林成本较高,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栽植杨树大苗具有成林成材早、易于管护等特点,因而很受群众喜爱。从七十年代开始,呼市地区采用杨树大苗造林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目前苗圃培育的杨树大苗,多数是插条育苗、留床培育。育苗密度大,长期留床,土壤肥力衰退,苗木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影响造林成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苗木根系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3.
红松换床育苗培育年限较长、费工、占地,所以目前各地多采取留床育苗。红松播种一般每亩播种量都在400斤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每亩当年可产幼苗20万株左右。经过二年留床之后,满三年生时每亩只能产合格成苗8万株左右。大约有60%的幼苗,在二年留床过程中由于生存竞争而被淘汰。三年留床合格成苗,虽然苗高、地径都达到了出圃标准,但生长纤弱、径高比小、根系不健全(见照片1),所以造林成活率很低。我场在1979年利用红松留床苗造林,因苗木质量不好,成活率仅有5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正> 华北落叶松育苗在高寒地区是2年出圃,留床期间,苗木生长旺盛,主根发达,侧须根很少,茎高而不粗壮,造林后成活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0年进行了断根育苗、造林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经几年连续试验和生产实践,效果均很好。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我场苗圃地,海拔高1,450米,年降雨量350-4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无霜期90天,气候寒冷、干旱,常年多风。供试苗木为1979年落叶松播种苗,当年苗平均高5厘米,平均地径0.2厘米,每平方米有苗500株。二、试验材料和方法在圃地选择生长正常、有代表性的苗床6  相似文献   

15.
苗木从圃地经起苗,分级,打捆,越冬,贮藏和长途运输至造林地,体内部分水份已经失去,故仅有形态指标已不能确定其是否保持较高的活力。本研究通过对红松,云杉的落叶松换床苗和造林苗晾晒试验及其研究分析,探讨了失水对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苗木从圃地经起苗、分级、打捆、越冬、贮藏和长途运输至造林地,体内部分水份已经失去,故仅有形态指标已不能确定其是否保持较高的活力。本研究通过对红松、云杉和落叶松换床苗和造林苗晾晒试验及其研究分析,探讨了失水对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用油松一年生苗造林的需要,我场苗圃地从1972年到1975年连续四年培育了油松一年生苗,逐渐摸索到一些经验。实践证明,用一年生苗比二年生苗造林成活率高,缩短了苗木培育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苗木产量高,而且没有多头双叉苗,育苗成本大大降低(和培育二年生油松苗成本最低的1965年比较,二年生苗亩产12万株,百株成本为0.157元,而一年生苗的百株成本仅0.117元)。我们觉得,培育出当年生油  相似文献   

18.
池杉幼苗移栽解决了播种苗出苗不齐,断苗,间苗浪费,以及1年生苗移栽出辅周期长,留床苗造林成活率低,缓苗期长的问题,于播种当年4月下旬至5 旬进行移栽,成活率达到98%,当年地径生长比播种苗显著增加。用此法培育大苗,可以2年出辅,苗木质量与3龄移栽苗相同而优于留床苗,[造林成活率分别比3龄移栽苗,2龄和3龄留床苗高1.8%,8.3%和11.6%。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进行苗木分级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日本落叶松Ⅰ级苗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好,能促进林分快速郁闭,缩短培育周期,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选择Ⅰ级苗造林10a后,保存率仍能达到93.6%,比混合苗造林保存率提高19.5%,树高生长量提高30.3%、胸径生长量提高50%,林木质量优异,林木分化不明显。日本落叶松苗木分级造林是今后人工更新应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落实1983年林业生产措施中,落叶松育苗很重要,本文谈谈落叶松留苗密度对苗木质量的影响问题。据1982年育苗验收中调查,有些地方落叶松的留苗密度问题很大,少者一平方米留苗250—300株,多者高达600—1200株,这对苗木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影响。留苗过密,虽然提高了产量,但明显地降低了质量,苗高和地径生长都达不到出圃的标准:过稀,当然可以保证苗木个体之间生长的营养面积,但又会造成不应有的减产,而且,苗床干旱,易失水板结,给杂草滋生创造了条件。过稀过密都会影响经济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合理的留苗密度,才能提高苗木质量,保证造林成活率和苗圃的经济收入。在验收调查中看出,密度对苗木高生长量影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