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乔晓霞  李娇娜  杜凤  文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879-12880,12916
在综合分析电厂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泥石流灾害的野外实际调研资料,建立了本区内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评价因子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最后结合电厂的工程布局,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姚文花  姚勇  高加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52-7554
基于多级模糊评判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成因、机理,建立一种新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权的最小平方法和对比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甘肃省卓尼县柳林镇上卓沟泥石流为例,选用典型评判指标,建立2级模糊近似推论,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上卓沟泥石流为中易发 多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适用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杜曼  赵东风  孟亦飞 《油气储运》2012,31(8):564-568,647
依据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合评估管道失效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建立了滑坡地区长输天然气管道失效危险的多级评估指标体系。以可拓学为核心,结合层次分析法构造多级可拓评估模型,通过多级评估,获得不同子指标各自的危险性等级以及评价对象综合危险等级。选取陕西省枣树坪地区境内的某长输天然气管道开展实例验证,得到其在滑坡灾害下的失效危险性等级为3.18,更接近于“危险”,且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的危险等级较高,应急响应的危险等级最低。多级可拓评估综合考虑了各级指标的关联度和权重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危险等级。  相似文献   

4.
针对液化天然气(LNG)液化厂安全评价系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将基于熵权理论的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LNG液化厂的安全评价.结合现有LNG液化厂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对LNG液化厂从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3方面考虑,建立LNG液化厂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LNG液化厂安全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定量计算其熵权系数和综合关联度,达到对LNG液化厂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实例分析的计算结果明确反映了LNG液化厂的安全水平,表明基于可拓理论的LNG液化厂安全综合评价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滑坡灾害危险性和覆土储油罐区灾害引发的事故,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罐区防护能力、灾害诱发条件、灾害历史条件4类14个滑坡灾害对覆土储油罐区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风险评价指标,利用传统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指标体系。介绍了综合可拓方法原理和计算流程,提出了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覆土储油罐区滑坡综合性风险评估模型。利用Visual C#2010 Express进行了适用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程序设计,简化了计算。以某油库覆土储油罐区为例进行验证,将滑坡对该覆土储油罐区风险等级划分为安全性好、较好、差、极差4级,参照相关文献,定量划分了14个风险指标危险性区间,利用提出的模型计算得出,虽然该储油罐区在降雨等方面面临威胁较大,但整体安全性较好,与实际调查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6.
基于四川省1990-2009年泥石流灾害记录资料、常规气象站降水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统计分析了四川泥石流灾害与地形、植被、地质等环境因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分区,分析了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结果表明,四川泥石流灾害可划分为川西高原河谷区、西南山地易发区、西南山地次易发区、盆周山地易发区、盆周山地次易发区、盆中区等6个环境背景相异区;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差异较大,川西高原河谷区较小短历时雨强就可诱发泥石流灾害,而盆周山地次易发区对前期降水作用依赖性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7.
水闸的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基于可靠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为主要评价指标,将层次熵确权法与可拓理论相结合,建立起基于层次熵定权的物元可拓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普通水闸的安全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应用物元可拓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与相关技术部门得出的鉴定结果一致,因此验证了该评价方法在水闸工程安全评价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农村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地区差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志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03-7207
运用可拓工程理论和熵权法构建了江苏省农村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物元可拓模型,对江苏省13地区农村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单指标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得出定量评价结果并加以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地区差异较大,评价结果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对旅游企业开拓农民旅游市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宫清华  李鑫华  袁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11-1413,1423
广东省山地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是山地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山地灾害严重影响山区经济发展。选取了广东省程江流域中游的小流域作为案例区域,运用GIS技术,将小流域分成若干个坡沟系统,对每个坡沟系统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进行逐一调查和综合分析,将坡沟系统分冲击力强的泥石流坡沟系统、泥石流坡沟系统、高含沙山洪坡沟系统和一般坡沟系统,根据分类结果进行山地灾害的危险性分区,分为高危险区、较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冷害、干旱、涝害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旨在准确、定量评估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为区域农业生产规划、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利用构建的东北玉米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分别进行评价,对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区划。【结果】发育阶段冷害危险性大致由西向东递增,基本呈带状分布,生育早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东南部;生育后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地、黑龙江研究区东南及北部地区。4个发育阶段干旱危险性均大致由东向西或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呈带状分布。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辽宁东南部为涝害易发区,播种-七叶,整个研究区涝害危险性较低,发生涝害的可能性较小;后3个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中低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和东部。七叶-抽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中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中部和东北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向西递增,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大部分地区。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青冈、东宁、白城、乾安、长白,大部分地区为中等风险;七叶-抽雄,高风险区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宽甸、岫岩、庄河;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零星分布或者区域面积较小。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结论】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冷害、干旱、涝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不同的分布形式。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域较小;后两个阶段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城市边缘的浅山区是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境的交接缓冲区,也是人居环境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较高的区域。相比通过工程方法降低浅山区中自然灾害威胁,防灾林选址规划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人居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方法  本研究提出一种人居环境安全视角下的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并评估规划的防灾林对降低人居环境中泥石流风险的有效性。基于多准则决策法(AHP),将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泥石流敏感性预测结果作为泥石流风险因子,识别具有降低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的泥石流流域内适宜造林位置作为环境因子,同时结合造林可行性因子,叠加3类因子分析出高风险且高适宜的造林区域。通过对比造林前后泥石流敏感性与人居点危险性评价造林的减灾效益,指导北京市浅山区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  结果  研究选取了118.50 km2的造林区域,主要分布在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怀柔区、昌平区以及房山区,呈现以零散斑块形态分布在人居点上游的特征。造林后泥石流易发区面积减少了117.45 km2,位于泥石流易发区的人居点个数减少了51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提升人居环境泥石流抵抗力的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通过基于自然系统的方法降低山区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浅山区人居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安全,并为北京市百万亩造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关键概念、评估原理和方法,并回顾了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区域森林资源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森林资源健康评价是在林业可持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根据区域森林资源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在深入理解森林资源健康评价内涵、特点的基础上,遵照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从森林资源特征、灾害、社会、科技等方面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特尔斐(专家打分)法、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探讨并构建森林资源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建立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对省级单元小麦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方法】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差异化赋权方法,综合加权得到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I),基于I进行风险综合评价和分级,并利用小麦因灾损失估算值(L)进行验证。【结果】基于以小麦为承灾体的不同类型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分析致灾因子的构成和危险性的区域分异;利用14个评价指标对不同省区小麦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稳定性(S)、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脆弱性(V)和抗灾减灾能力(C)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利用各省区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值,借助GIS技术将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直观化表达,显示西北麦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省区具有较高的灾害综合风险,风险评价值与基于灾情数据的小麦灾损估算值显著相关。【结论】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寻求和发展风险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缓解小麦生产风险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于生态风险评价指标选择存在差异,评价结果与实际污染事故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对此,提出一种平原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基于生态风险管理框架,识别重金属污染源并确定评价终点,考虑到重金属污染特点,结合自然灾害指数、潜在生态损失度指数和污染指数,构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标;在风险评价模型的作用下,获取不同重金属元素的风险值,并依据生态风险级别划分标准,完成平原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重金属污染事故数之间的相关性为0.91,对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保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石棉县草科-田湾地区曾经多次发生大型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大渡河流域石棉县地质灾害详查资料的基础上,以一级分水岭为界限,采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对草科-田湾地区的26条泥石流沟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逐一分析了各条泥石流沟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然后采用由点至面的方法得到了泥石流风险性分布图,进而确定了各风险区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草科-田湾地区村庄附近的泥石流的危险性以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为主,沿沟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可为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今后治理次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进行监测评估,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获取多时相、多分辨率、多传感器的遥感影像。在综合分析获取的灾区遥感影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的实际情况及灾后应急救灾、灾害评估及恢复重建的实际需要,在"救灾响应"前提下,按"轻重缓急"原则处理灾后多源遥感影像。在多源遥感影像处理过程中,采用遥感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遥感图像,提出了影像拼接、面向对象的灾情信息提取等遥感影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利用目视解译、遥感图像分类、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等信息提取技术,对灾区地质灾害等灾害信息进行了有效地提取,准确确定滑坡、泥石流、倒损房屋、受损道路与桥梁、土地资源、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各种灾情信息。同时归纳了灾害信息提取的一般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适合于巨大灾害灾情遥感应急监测评估工作。该研究成果为全面准确地掌握灾情,科学地评估灾情,进而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抢险等措施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对有效指导防灾减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一种以上气象灾害的威胁。目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普遍是以单一灾种对承灾体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无法反映真实气象条件下农业生产面临的综合风险;作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发育阶段遭受气象灾害对最终产量的影响有所不同。本文以东北地区玉米为例,研究基于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多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方法】将东北玉米生育期划分为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把冷害、干旱、涝害作为3种主要气象灾害,利用玉米发育期、气象、土壤、作物面积和产量等多元资料,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以一定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由自然灾害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及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风险四要素说”为理论依据,在全面分析东北玉米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四要素的基础上,从风险四要素的内涵出发选取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孕灾环境多指标法,从气象、作物、自然地理等方面选取指标全面反映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的危险性;从承灾体暴露性、脆弱性的内涵出发选取评估指标;鉴于防灾减灾能力比较滞后的研究现状,选用产量变异系数综合反映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农业气象灾害成因的多要素性、复杂性,影响要素之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四要素及危险性指标的权重。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构建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发育阶段3种主要气象灾害频率之比作为权重系数反映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的相对严重程度。【结果】在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构建作物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根据作物减产率与4个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的相关性调试确定各发育阶段风险指数的权重系数,建立比较完备的基于发育阶段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初步建立了东北玉米基于发育阶段的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体系。【结论】对东北典型全域灾害年份及代表站点主要气象灾害典型年份关键发育阶段主要危险性指标与减产率的分析表明,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标的选取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凝冻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晓平  于飞  汤泌  罗宇翔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98-6500
探讨了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理论模型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为了更完全地描述气象灾害风险,在超越概率计算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分布曲线规律,并定义了超越概率信息熵来衡量风险的不确定性,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更详细的参考。利用贵州省凝冻灾害指数资料,对贵州省凝冻灾害风险评估进行实例分析,并得出凝冻灾害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