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监利县1981~1995年系统调查和灯诱资料,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及南方有关地区对褐飞虱多年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多元回归预测模型,预测监利褐飞虱的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监利褐飞虱发生的迟早和主害代发生量的大小,主要受迁入峰期的迟早、迁入量、虫源地发生情况以及本地当年气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稻飞虱种群在上海市宝山区水稻生产区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根据宝山区2011—2019年稻飞虱灯下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9年来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高峰期、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年混合发生。稻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在种类和年度间差异较大,白背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明显比灰飞虱和褐飞虱多,成为近年宝山区稻飞虱相对优势种群;不同年度间年度灯下诱虫量最高值(2012年)是最低值(2018年)的137.84倍,且近年来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灰飞虱9年平均灯下始见日在5月17日,比白背飞虱早12 d,比褐飞虱早17 d;其平均发生期为119 d,比白背飞虱长5 d,比褐飞虱长13 d;三种飞虱的平均灯下终见日均在9月中下旬,差异不大。灰飞虱灯诱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旬和9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根据历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苏北杂交稻区主害代(三代)发生程度与下列因素显著相关:(1)一代迁入峰后田间长翅成虫量(r=0.8856~*);(2)7月底田间褐稻虱数量(r=0.6837~*);(3)8月上旬百穴总虫量及短雌成虫量(r_夏=0.9476~*)。据此分别建立不同阶段的褐飞虱预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危害损失测定,以允许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虫量高峰期的防治指标为8~10头/穴,并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察数据和一此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益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对褐飞虱各种发  相似文献   

5.
收集和整理龙游县病虫测报站1991年前积累的19年田间虫量,灯诱虫量,气象和栽培技术等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褐飞虱主害代(五代)发生程度的长、中,短期预报模式15个,从中选出相关系数极显著的因子共10个,经主因素分析后选取5个因子,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组建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预测式。通过对1973年至1991年19年回代检验,历史符合率达89.47%,对1992~1995年4年试报,预报准确。  相似文献   

6.
2020年水稻褐飞虱在上海市金山区大面积爆发,并呈现出成虫迁入期早、灯下迁入量大、峰次多、田间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大、田块出现比例高等特点。分析认为,田间发生期提前、气候条件适宜、常用药剂抗性上升是造成2020年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采取提高病虫害测报预警水平、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8.
稻田稻飞虱天敌种群动态及化学药剂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天敌种类较多,常年以蜘蛛为优势种,天敌和稻飞虱之间存在着依存与制约的关系。蜘蛛发生高峰期比稻飞虱滞后5~10 d,发生量年度间比较稳定,日增长速率、峰期蛛量均低于褐飞虱;黑肩绿盲蝽的发生量与褐飞虱关系密切,褐飞虱大发生年份,发生普遍,虫量高。反之则少;稻虱缨小峰、二索线虫寄生率前期较低,后期随稻飞虱代次的增加而提高。毒死蜱、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的直接杀伤力较大,应避免使用;杀虫单的杀伤力较小;扑虱灵、吡虫啉的杀伤力极小,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对2012年安庆市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生特点:(1)白背飞虱初见期正常偏早,迁入量大且集中;(2)褐飞虱初见期正常,迁入量偏低;(3)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发生量较大;(4)稻飞虱主害代田间卵量和虫量偏高。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个方面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11.
镇江稻区前两年褐飞虱危害很轻,尤其是1984年第四代发生量小,大部分稻田达不到防治标准。而1985年四代褐飞虱则突然暴发,使部分中晚稻受到较重的危害。其发生危害的特点是:一二代迁入虫量少,三代田间虫量也不多,第四代虫量猛增,达中等偏重和局部大发生程度;单季晚稻受害程度重干杂交稻。  相似文献   

12.
2005年、2006年、2007年褐飞虱连续三年在贵池区特大发生,笔者通过对近5年的灯诱虫量和近1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初迁虫量是大发生的基础,迁入峰次和峰量与当年发生程度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最关键因素,迁入虫源必须与适宜的温度相配合才会造成大发生。在贵池区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温度偏低和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温度偏高,即“凉夏暖秋”的气候对当年褐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7—2016年浙江省龙游县站点褐飞虱灯诱数据为依据,借助NOAA的HYSPLIT平台做迁飞轨迹分析,旨在明确龙游县褐飞虱迁入可能的虫源地,了解迁入过程对田间褐飞虱种群的影响,以期为该地褐飞虱迁入的预报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曹晖  舒德平  李明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47-147,238
根据太湖县近10 a褐飞虱灯诱资料,分析了褐飞虱灯下始见期、终见期、高峰期及其数量的时空分布及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危害水稻。江苏省洪泽农场发生有3种: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在灯下和游草上可见,但不危害水稻。2005年夏季不热,秋季不冷,多阴雨天气,导致褐飞虱暴发。1发生世代江苏1a发生5代,我场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现4代若虫,10月6日发现5代若虫回迁代。2虫源初次虫源由远距离迁飞。3危害特点褐飞虱有趋光性,喜阴性,闷热夜晚趋光更强,每晚8∶00~11∶00扑灯量为全晚的90%(双色灯,200W黑、白日光灯)。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喜阴性。一般栖息于稻丛下部的叶鞘上取食产卵,很少到叶片上活动。当虫口密度大…  相似文献   

16.
双季晚稻田两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单季稻和双季稻混作的安庆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晚稻田间的种群数量消长趋势基本相同的有1995年和1997年,混合种群数量达最大的日期都是在10月上旬,且以褐飞虱为优势种群。1996年的混合虫量高峰期出现在9月5日,比1995年和1997年提前1个月。这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在前期突增,后期下降过快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三都县2009年稻飞虱发生与防控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都县2009年稻飞虱进行系统监测,并对其优势种群、迁入峰期、各月虫量变化、田间危害情况及发生原因等进行分析,得出全年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最高迁入峰期出现在5月11—17日,田间主害代为第3、4代,最高峰期出现在6月10日,达大发生程度;褐飞虱田间主害代为第4、5代,高峰期出现在8月5日,达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单季晚稻褐飞虱大发生条件下的防控技术。[方法]通过不同组合方式防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大田示范验证。[结果]结果表明,于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褐飞虱高效的药剂三氟苯嘧啶一次,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 [结论]强化监测,于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褐飞虱高效的药剂三氟苯嘧啶防控1次,能切断“子代”褐飞虱的增殖链,后期是褐飞虱虫口密度始终处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广西桂北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北稻区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早、发生量大,是优势种群;晚稻田受害虫源来自本地早、中稻田间残留和9月回迁虫源,以褐飞虱为主。稻飞虱的预测预报主要靠灯诱、田间虫情系统观察、两查两定并结合苗情、气象条件的分析等进行经验预测。稻飞虱的防治主要采取确定主攻对象,兼治其他害虫;主抓第一个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交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施药前深灌水、开厢喷药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在桐城市演变可划分为 3个阶段 :1971年以前 ,1972~ 1982年 ,1983年至今 ;灯下迁入期、迁入量、大发生频率、主害代别等在 1977~ 1983年、1984~ 1991年、1999~ 2 0 0 3年均有所不同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六 ( 4 )代为主害代 ,80年代后发生为害盛期提前 ,五 ( 3 )代为主害代 ;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单季稻田初见期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 ,双晚稻田初见期在 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 ;影响褐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气象、耕作制度、药剂、迁入量等 ,品种、天敌对发生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