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三峡库区典型土壤—紫色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紫色土对3种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最初的表面快速吸附与向土壤颗粒内部慢速扩散的两个阶段,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紫色土对三者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吸附速率常数由大到小顺序为DMP,DEP,DBP;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等温吸附特征,平衡吸附量由大到小顺序为DBP,DEP,DMP;DMP,DEP和DBP在紫色土表面存在竞争吸附,竞争力由大到小顺序为DBP,DEP,DMP;热力学试验表明温度对紫色土吸附DMP,DEP和DBP有明显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紫色土对三者的吸附量逐渐减少;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表明紫色土对3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反应是自发、放热的过程;反应体系pH和离子强度对紫色土吸附DMP,DEP和DBP的影响较大,随着pH值的增加吸附量减少;随离子强度的增大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黄壤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附—解吸特征、动力学特征,以及pH 值、温 度、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对吸附的影响.黄壤对DBP的等温吸附可以用Langmuir方程很好地表述,达到极显著相 关,最大吸附量Qmax为0.564mg/g,吸附平衡常数为k=0.1772;解吸量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大,黄壤对DBP 的最大保有量为0.177mg/g;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黄壤对DBP的吸附动力学特征,颗粒内扩散模型 表明黄壤对DBP的吸附过程中土壤颗粒内扩散并不是唯一的速率控制步骤;黄壤对DBP的吸附量在pH 值为7.0 时最低,为0.024mg/g,而在弱酸性范围内随着pH 增大,吸附量降低,在弱碱性范围内,吸附量则随着pH 增大 而增大;温度对DBP的吸附有较大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下降,表明升高温度对吸附不利; 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黄壤对DBP的吸附量整体趋势是小幅增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批处理试验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1~12 mg·L-1)在水稻土及其提取腐植酸组分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DBP在水稻土及其腐植酸组分中的吸附分别在48 h和24 h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7),是涉及表面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吸附过程。不同温度条件下(15、25、35℃)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01)。吸附过程属于熵增的自发吸热物理吸附过程,其中腐植酸组分(K_(oc)值为925~7691 m L·g-1)对DBP的吸附性能强于水稻土(K_(oc)值为524~3565 m L·g-1),这与其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关。解吸实验(25℃)显示,水稻土及其腐植酸组分也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870),其中水稻土对DBP的解吸存在明显滞后现象,但其腐植酸成分对DBP解吸的滞后现象不显著,即其吸附的DBP较易再次释放。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竹粉的吸附性能,选用表面活性剂对竹粉进行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了改性竹粉吸附腐殖酸的最优方案,并对吸附热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粉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处理后吸附腐殖酸效果较好;正交试验最优方案为:pH值为6,在30℃下吸附60min,体系中投加85mg改性竹粉,腐殖酸的吸附率达97.8%;CTAB改性竹粉吸附腐殖酸的影响因素顺序为反应温度腐殖酸的初始浓度改性竹粉(CTAB-BP)投加量吸附时间pH值;Freundlich模型对试验数据吻合度更高,吸附过程是放热、非自发的多分子层优惠吸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拟合度Δqe2.3%,相关系数大于0.999,过程遵循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提取以羊粪为原料发酵腐熟的有机肥腐殖酸,研究投加量、溶液pH值对其吸附Pb2+的影响,同时运用准一级、准二级和Elovich吸附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通过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有机肥腐殖酸对Pb2+的饱和吸附时间为30 min,最佳的投加量为0.3 g,pH值为6,吸附率达93.39%,理论最大吸附量为36.232 mg/g.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有机肥腐殖酸对Pb2+的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吸附过程;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机肥腐殖酸对Pb2+的吸附量也随之增加,说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6.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一种重要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化合物,具有"三致"危害,因此被多个国家列为优先控制环境污染物。通过研究DBP在黑土中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特性,发现黑土对于DBP吸附量较大,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为化学吸附,分子内扩散为吸附过程重要控制步骤。其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分析温度、pH、离子强度影响等条件发现,降低温度促进DBP吸附,pH为7时吸附量最大,离子强度上升增加DBP吸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对DBP吸附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改性沸石对NH4+的吸附及解吸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沸石对NH4+的吸附和解吸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抛物线扩散模型和异分子扩散模型,相关系数为0.940~0.998;改性沸石对NH4+吸附量及解吸量均比天然沸石高;天然和改性沸石的NH4+解吸速率均很快,在60 min内即解吸完全.  相似文献   

8.
采用流动法探讨了耐重金属细菌与土壤胶体复合体系吸附Cu^2+、Cd^2+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加入耐重金属细菌NTG-01以后,褐土胶体和红壤胶体对Cu^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依然用抛物线扩散方程拟合最好,即颗粒表面吸附点位数目控制反应速度;而使褐土胶体和红壤胶体对Cd^2+的吸附机理发生了变化,最优方程由原来的抛物线扩散方程变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即在有细菌存在的土壤体系中,反应的速度取决于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批平衡实验法,比较研究了重金属镉在针铁矿、腐殖酸及针铁矿-腐殖酸复合胶体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3种吸附剂对Cd2+的等温吸附特征均可用Langmuir、Frcundlich和Linear方程加以描述.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0.996、0.999,由此得出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1.67、38.46、45.46mg/g,表明针铁矿.腐殖酸复合胶体较两者单一体系的吸附力有所提高,且所吸附的镉难以解吸,平均解吸率分别为5.871%、5.918%、1.068%.3种吸附剂对Cd2+的吸附可分为2个阶段,即吸附开始4h内的快速反应阶段和此后的慢速反应阶段,在前4h的快速吸附阶段,吸附量可达到平衡吸附量的900%~9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沸石对NH4+离子的吸附及解吸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NH4+的吸附和解吸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抛物线扩散模型和异分子扩散模型。沸石对NH4+的解吸速度很快,在60 min内解吸完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沸石对NH4+离子的吸附及解吸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 NH4+的吸附和解吸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修正的 Freundlich方程、抛物线扩散模型和异分子扩散模型。沸石对NH4+的解吸速度很快,在60 min内解吸完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反相悬浮法,通过接枝共聚合反应,制备了具有三维网格结构的β-环糊精基金属离子吸附树脂。对聚合反应的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聚合反应条件。采用FTIR、~(13)CNMR、SEM、DSC等手段表征了产物的物化结构;采用静态法研究了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吸附动力学,分别采用准一阶方程、准二阶方程、Elovich方程、分子间扩散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每克树脂对质量浓度为80 mg/L的Cd~(2+)溶液吸附金属离子容量为78.94 mg,去除率为52.69%,树脂对Cd~(2+)的吸附更符合准一阶方程、粒子内扩散方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磁性多壁碳纳米管,研究了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对水中蒽的吸附行为及pH值、离子强度、腐殖酸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其吸附效率最高,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小,腐殖酸在低浓度时抑制蒽的吸附,高浓度腐殖酸则可以促进吸附;蒽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对蒽的吸附率超过98%,最大吸附量可达到95.2mg/g,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蒽.  相似文献   

14.
辣木籽对水中Cr(Ⅵ)的吸附机理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辣木籽对Cr(Ⅵ)液的吸附机理及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辣木籽吸附Cr(Ⅵ)是一个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对室温下辣木籽吸附Cr(Ⅵ)拟合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58。FTIR的结果表明位于2914 cm-1、2854 cm-1的-CH2-官能团和1754 cm-1处的C=O官能团是辣木籽吸附Cr(Ⅵ)的主要活性基团,这些活性基团与Cr(Ⅵ)发生络合反应而将其去除。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室温下辣木籽吸附Cr(Ⅵ)拟合结果最好,相关系数R2为0.9901;内扩散方程也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相关系数R2为0.9417,说明吸附过程中内扩散是主要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5.
酸性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对铜吸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Cu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Cu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3种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Cu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用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常数b值,解释离子的表观扩散速率,3种土壤的b值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且随酸度的增大而降低.从相关系数的比较看,Elovich方程在描述Cu的吸附数据比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要差.在Cu吸附过程中,pH为5.5和4.3时,红壤和赤红壤流出液中有质子释放,质子的释放可能涉及铜离子的水解;而砖红壤在pH为5.5有质子的释放,pH4.3时有质子的消耗.当原液pH为3.3和3.8时,都存在质子的消耗.3种土壤H+的消耗过程有较大的区别,砖红壤上快速消耗H+量远远大于红壤和赤红壤.反应初期,H+质子的消耗是快速反应,主要包括土壤交换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士壤表面的质子化及硫酸根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H+质子;而以后的反应中,H+质子对矿物的溶解是一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潮土和褐土钾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潮土、褐土在 3 种温度下吸附K+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当 K+浓度恒定时,在不同温度下一级动力学方程均是描述K+吸附表观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温度对其适宜性没有明显影响,Elovich方程的适宜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好,幂函数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的适宜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差;一级动力学的表观平衡吸附量q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 及其与q 的乘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对 K+浓度项的反应级数 ∞a∞和吸附位的反应级数均没有明显影响,皆为1,如果同时考虑浓度和吸附位,潮土和褐土对K+的吸附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六氯苯在黄泥土表面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六氯苯在黄泥土表面的吸附量随着六氯苯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在开始增加的速率较快,而后逐渐减缓,表现出明显的快反应和慢反应两阶段特征.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吸附在192 h(8 d)基本可达到表观平衡,其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进行很好的拟合,其相关系数(r)在0.90~0.98之间,达到显著水平.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吸附以Elovich方程为最佳模型,其次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双常数方程,这说明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吸附过程由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两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H、初始铜离子浓度和吸附时间对石英砂-腐殖酸-Cupriavidus gilardii CR3复合体吸附铜离子的影响。[方法]利用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拟合试验数据,通过测定复合体吸附铜离子前后的Zeta电位、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吸附剂对铜离子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结果]pH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静电作用可使复合体表面负电荷增多,提高吸附量。在最适pH(5.0)下,复合体对铜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13.08 mg/g。复合体对铜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化学单分子吸附的Langmuir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结论]该研究认为静电作用和单分子化学吸附是石英砂-腐殖酸-Cupriavidus gilardii CR3复合体吸附铜离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改性沸石对铜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硝酸铵改性天然斜发沸石,探讨沸石投加量、温度、时间对铜的吸附效果、吸附特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沸石改性后对铜的吸附效率显著提高,用量为100g/L时效益最好,最大吸附量为4 170.9mg/kg;Lang-muir和Freundlich都能较好地描述改性沸石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改性沸石对Cu2+的吸附反应是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改性沸石对Cu2+的吸附过程近似非均相扩散过程;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颗粒内扩散在吸附过程中不是唯一的控速阶段.  相似文献   

20.
沸石吸附铵离子的若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天然斜发沸石对NH4+吸附和解吸动力学,以及pH值变化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沸石对NH4+的吸附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异分子扩散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相关系数变化于0.84和0.9之间。铵沸石的解吸速率很快,在15min内就有85%的NH4+被解吸。实验还发现pH值变化对此吸附的影响依缓冲液的种类和浓度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