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大力发展以及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相互关系研究已然成为当前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该文基于2014—2015年MODIS气溶胶反演产品,统计分析了鄂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季节变化特点,有助于研究该地区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鄂南地区AOD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荆州、武汉江夏、咸宁北部和黄石东部等地区,低值区主要为荆州西部和咸宁南部的山区。鄂南地区AOD具有鲜明的季节变化,四季平均AOD除春季很高之外其他季节都呈平稳趋势,春季是AOD值最大的一个季节,夏季次之,进入秋季显著降低,冬季更低,冬季到来年春季跳跃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西省大气污染日益严峻,而农业活动是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基于MODIS气溶胶产品数据,利用ENVI和Arc GIS对影像进行处理和合成,提取得到2005—2017年山西省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值,并结合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近12 a来AOD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农业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来看,AOD值与各农业影响因子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表现在气溶胶污染会影响粮食种植面积、降低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从空间变化来看,山西省AOD值呈现南高北低、中部盆地地区高于东西两侧山地的分布特点;粮食种植面积大的地区AOD值高于种植面积小的地区,化肥施用量高的地区AOD值普遍较高;秸秆焚烧也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0年2月~2009年2月的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研究了AOD在我国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偏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温度、降水、湿度、风场等气象要素场以及排放源等因素对AOD的影响。结果表明:AOD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有6个高值区,分别是华北平原、苏皖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南疆盆地;不同季节AOD的空间分布类似,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春季到冬季逐渐递减;华北平原AOD春季受北方沙尘天气外来输送的影响最大,夏季则主要与本地人为排放源正相关,秋、冬2季受风场影响最大;四川盆地AOD与降水呈现负相关关系,春季主要受北方沙尘天气外来输送的影响,夏季与温度正相关,秋、冬季则主要受人为排放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气气溶胶是影响环境和气候的重要因子,其光学厚度是表征大气浑浊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文利用2011-2012年MODIS Level 2(MOD 04)气溶胶产品分析了江浙沪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峰值出现在春夏两季,并且峰值有由春季向夏季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站点实测PM2.5数据与NASA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研究南京PM2.5时空分布规律的可行性。[方法]将2013年南京市实测PM2.5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基于MODIS数据利用暗像元法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2013年南京市PM2.5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光学厚度引入季节变化的气溶胶标高,并用湿度因子订正。[结果]订正后的二者相关系数均有明显提高。站点实测PM2.5通过空间插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南京市PM2.5的空间分布规律,PM2.5主要集中于鼓楼、建邺等经济发达区域,栖霞区域相对最低。 PM2.5夏季较低,冬季较高。校正后的AOD与站点实测PM2.5的相关性达0.426,远高于未进行校正的0.214。[结论]在中小尺度下反演的AO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PM2.5的浓度变化,通过更为精确的AOD反演方法能够在时空两方面反映PM2.5的时空变化规律,使城市PM2.5污染治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数据,对南宁市2015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浑浊度系数、波长指数进行反演研究,分析其光学特性的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南宁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均值为0.85,处在较高的状态;AOD最高为秋季,春冬季次之,最低为夏季;浑浊度系数年均值为0.28,说明南宁市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波长指数年均值为1.27,大于1,说明南宁市大气气溶胶主控粒子为细粒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于MODIS遥感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技术,揭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MODIS遥感数据中的MOD021KM与MOD03角度数据,采用6S辐射传输模型建立查找表,选取2015年3~9月某市以晴天为主的MODIS遥感影像,利用ENVI软件处理该时间段内质量相对较高的一系列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处理后的Band 1红波段(0.66μm)、Band 3蓝波段(0.47μm)与Band 7近红外波段(2.10μm)的数据对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值)进行反演。[结果]AOD值与PM10浓度结果类似,呈正态分布,与事先预期的负关系相反。[结论]利用MODIS遥感数据反演AOD值可以在宏观上指示空气污染的分布区域,对大气污染的预报与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1963年-2012年我国西南地区102个站点的日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点50年降水集中指数(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PCI),分析了西南地区PCI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的PCI大值分布在西南-东北一线,逐渐向西北、东南递减,川东北和四川盆地降水集中最明显;西南地区西北部的PCI值50年内呈下降趋势,东部和南部呈上升趋势,西南地区PCI大值区的范围在扩大,川东北降水集中趋势最明显;西南地区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在降水集中度增大的同时,旱涝灾害风险也增大,这一变化特征自本世纪以来尤为突出;PCI和PCI距平的空间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西南地区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本世纪初的PCI距平总体呈正-负-正-负的变化.典型站点巴中年降水量和PCI均增大,与近年来洪涝灾害多发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MODIS/Terra中Collection6数据集做分析,探讨三门峡市气溶胶在不同时间阶段、季节情况及空间区域中的光学厚度(AOD),分析三门峡市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三门峡市年均值整体以每年0.0033的速率增加,最大峰值出现在2011年(1.01);以2011年...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基于国内外发射的各种卫星传感器观测数据的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方法与应用研究已相对成熟。然而,针对我国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如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的城市小区域尺度的反演与应用则相对较少。因此,选择使用深蓝算法对我国重要的工业型城市——徐州市进行国产GF-1 WFV数据AOD反演与空间特征分析,并利用地基AERONET同期数据进行反演结果验证。研究结果显示,2015—2017年6期的徐州市AOD整体空间格局稳定,均以人口聚集的城区呈高值分布为特征,不随季节变化,说明该地区空气污染源极可能以城市人为排放为主;与AERONET站点同期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与时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F-1 WFV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徐州市AOD反演结果质量良好。建议今后在大数据支撑下,应充分利用时空数据融合及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弥补受云覆盖影响下单时间窗口GF-1卫星数据AOD反演的缺陷,以期达到国产高分卫星的更高时间、更高空间分辨率以及实时监测与预测的更高业务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56-59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研究区,以2015—2016年Landsat8 OLI和MOD09反射率产品为数据源,通过6S模型建立查找表,采用深蓝算法反演包头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分布,并探讨其AOD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包头市夏季AOD水平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区域AOD浓度高低与城市下垫面状态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贵州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种植制度改进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8-2018年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气温日较差(DTR),分析平均DTR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统计各站的年倾向率。结果表明:1968-2018年月平均DTR 在1-4月和6-8月呈上升趋势,4-6月和8-12呈下降趋势,呈明显“双峰”型,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DTR分别为8.4℃、8.2℃、7.6℃和6.5℃,年平均DTR为7.7℃;全年及四季平均DTR的年际变化特征均呈下降趋势,仅全年、秋季和冬季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P<0.05);全年平均DTR高值区位于贵州西部及东南部边缘地区,低值区在全省呈插花型分布,平均DTR的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全年及四季平均DTR以负倾向率为主,全年及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负倾向率分别占89.3%、71.4%、76.2%、81.0%和95.2%,正倾向率在全省呈插花型分布,以赤水、印江和关岭等地较为典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衡水市11个县(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78—2022年逐日观测数据,依据夏玉米生育期,分析了衡水市暴雨、冰雹、大风、高温4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8—2022年衡水市夏玉米生育期暴雨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特征;大风灾害主要集中在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由中部地区向周边逐渐增多的特征;冰雹灾害最多出现在6月,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14 d/年,空间分布呈东部多、中北部较多、中南部和西北部少的特征;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明显,高温日数最多地区位于枣强县中部,较多地区为枣强县中西部、武强县东部。  相似文献   

14.
选取山东省境内17个气象站1986—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对山东省≥0℃终日和≥15℃终日的时间和其间的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和沿海地区晚、中部和北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0℃终日的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山东省≥15℃终日的空间分布呈东部沿海地区晚、中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15℃终日的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山东省≥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近30年来≥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变化特征,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内有效降雨量、需水量(ETc)与缺水量(W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花前有效降雨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花后有效降雨呈下降趋势,大豆全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呈现暖干趋势;在大豆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长白山区的有效降雨量均高于其他亚区。全区大豆全生育期50年平均需水量为398.29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全区大豆播种-出苗阶段需水量多年来保持稳定,平均为27.36mm,其分布呈北部及中部多、南部少。全区大豆出苗-开花阶段平均需水量为130.90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南多北少,全区大豆开花-成熟阶段平均需水量为240.03mm,呈上升趋势,其分布呈中部多、南北少。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内缺水量为正值,其中松辽平原区大豆缺水量值最大。如果不考虑灌溉,研究区域有效降雨不能满足大豆的需水,有条件的地区,应适时补充灌溉,来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的重要原因,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在3km×3km格网尺度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定量测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ESV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格局总体稳定,耕地、林地以及水域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在2000—2020年减少规模最大,建设用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00—2020年,研究区ESV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价值总量共增长10.12亿元,水域和林地是ESV主要贡献者。ESV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洞庭湖区及四水流域,四周林地为次高值区;研究区ESV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存在显著集聚效应,但ESV空间分异效应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17.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00-106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10℃初日的空间分布呈现西部早,向东向北逐渐滞后的特征。≥1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早、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晚的特征。≥10℃持续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地区和济南西部及北部地区长、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短的特征。≥10℃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西南地区高、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中北部低的特征。1961—2015年间,山东省17个气象站≥10℃初日均呈现提前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38 d/10a;≥10℃终日,除烟台外,其余16个气象站点呈推迟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74 d/10a;17个气象站点≥10℃持续日数均呈增大趋势,其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12 d/10a;17个气象站≥10℃的活动积温均呈现增大趋势,17个站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3.10℃·d/10a。  相似文献   

18.
张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2995-12997,13011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1999年12月~2009年11月的D2云气候资料集,分析了中国地区低云量、低云云水路径以及低云云光学厚度的年、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低云量分布呈减少趋势,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春夏季低云量高于秋冬季节;年平均低云云水含量及低云光学厚度的空间上全国分布相对平均,沿海略高于内陆,新疆西北部及黑龙江北部相对丰富,两者的年际变化比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初春(3~4月)较低,其他月份相对平均.  相似文献   

19.
张成娟  王延朝  常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66-14767,14774
利用福建省气象局67个站点1961~2006年逐月降水数据,对46年来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福建省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大最明显的是夏季,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00年之后的降水量变化幅度非常大,说明近几年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会大大加强。46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带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最明显的地带是在福建省南部泉州地区,其次为东北宁德地区,西北山地及西南地区也略显增加,而在福建省中部三明盆地的永安、大田、九仙山地区降水量则表现出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研究雾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利用南京市MODIS气溶胶产品、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空间统计方法和传统统计方法对影响南京市雾霾的因素进行分析,利用Geoda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南京市雾霾的影响因素。[结果]空气质量指数(AQI)与温度、风力和湿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其中,与温度、风力相关程度较大,与湿度相关程度较小;空气质量与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空气质量与人口、第三产业总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汽车数量呈显著负相关;4个季节的AOD分布均是显著自相关的;在春夏季节,浦口区表现为高聚集,春季的栖霞区和夏季的雨花台区表现为低高聚集;冬季,浦口区和栖霞区表现为高聚集;秋季,高聚集现象进一步扩散。[结论]空气质量主要受气候、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有空间自相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