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GIS软件ArcMap和ArcView的支持下,建立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利用GIS软件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空间离散化为10 m×10 m的栅格,生成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所需的各因子栅格图;借助GIS软件的地图代数运算,将各因子连乘,得到土壤侵蚀量栅格图,在此基础上对侵蚀栅格图进行分类,获得土壤侵蚀等级图.将得到的土壤侵蚀图与土地利用图和坡度图叠加,获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和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量,据此对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土壤侵蚀与坡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和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秦巴山区宁强县的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GIS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植被覆盖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并利用USLE模型计算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面积轻度占47.015%,中度占33.36%,强度占12.53%。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并且也是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分布的区域;本研究还运用GIS和遥感技术,选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成功估算了宁强县的侵蚀模数及各种侵蚀等级面积,研究结果与二调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2000-2017年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西白杨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样地调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应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2000-2017年西白杨沟流域土壤水力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该区域侵蚀强度和坡度、旅游活动的关系,结合实地调查,探讨西白杨沟流域水力侵蚀强度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西白杨沟流域土壤侵蚀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是以轻度、微度为主,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5.52%、24.71%。(2)2000-2017年西白杨沟流域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模数变化明显。坡度≤5°时,土壤侵蚀模数无明显波动;坡度在25°~35°时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坡度>35°时,土壤侵蚀模数减小。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25°~35°。(3)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随着旅游强度的增加而减少(CK>LG>MG>HG),土壤侵蚀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分析了三年大气降水,径流、泥沙资料,初步探求了坡度、降水和不同利用现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并建立了降雨侵蚀力,坡度与坡面土壤侵蚀的数学模型,为该地区进行水蚀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ARCGIS 8.3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实现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分级及其空间分析。首先,采用美国通用土壤侵蚀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再用土壤年均侵蚀量、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得到土壤抗蚀年限图,按水利部标准将长春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为五级,并提出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指数的概念。借助GIS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不同地貌类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等背景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情况,探讨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青海省乐都县、互助县6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收集了研究区域的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数据,系统分析了各因子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年侵蚀厚度与年降雨总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容重、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三个因子的共同作用对侵蚀量有显著的影响。区域内各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大小排序为:植被盖度坡度土壤容重土壤可蚀性降雨侵蚀力,再次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区域水土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7.
Geo-CA与GIS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监测和模拟土壤侵蚀的发育及演化过程,对于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修复工作意义重大。以黄土丘陵区魏沟流域为例,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其1998年和2004年的土壤侵蚀量,并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其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与ArcView软件平台集成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拟了该流域2004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空间演化情形。结果表明:流域2004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242.5 t/(km2.a),1800~1900 m的海拔高程带、15~25°坡度带和南坡是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区域;经模拟,2010年总侵蚀面积为120.65 km2,侵蚀总量1.21×106t,土壤侵蚀状况总体上将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8.
基于景观格局的新疆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疆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维倒数、破碎度两个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和土壤侵蚀敏感性3个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模型,利用连续覆盖全区的格网进行空间系统采样,生成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图,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敏感性相结合并利用GIS技术对新疆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 未利用地和农用地的景观脆弱度指数较高,草地、林地其次,建设用地和水域最小;(2) 相关分析显示,破碎度、盐渍化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和土壤侵蚀敏感性与景观类型脆弱性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能较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3) 区域生态脆弱度的空间格局与研究区实际吻合良好,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环两大盆地分布,离沙漠腹地距离越近脆弱度越高;垂直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具有随海拔增高坡度变大而增大的趋势; (4) 结合研究区实际可知,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结构、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为新疆的生态环境提供背景基础,而人类活动则是重要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从空间上对其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运用GIS相关软件生成研究区的DEM模型并与其TM影像进行叠加,提取相关数据。然后,分别对研究区的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进行分析,并划分出研究区中共有三个区域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适宜度。  相似文献   

10.
选择甘肃省单户草地经营为主的天祝县和联户经营为主的合作市为研究区,采用RS和GIS技术并根据RULSE土壤流失模型,计算两地10 a间(2004—2014年)的草地土壤侵蚀模数,研究两地降雨、农牧业人口、家畜数量和畜牧业产值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并用排除法分析造成两县草地土壤侵蚀模数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1)天祝县和合作市土壤侵蚀现状以微度侵蚀为主;(2)天祝县年均土壤侵蚀模数比合作市高7. 21 t·a~(-1)·km~(-2),10余年土壤侵蚀增加速率为合作市的4倍,各草地类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比合作市增长更快;(3)天祝县年降雨量与草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成显著正相关(R=0. 737,P 0. 05),合作市农牧业人口与草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成显著负相关(R=-0. 829,P 0. 05);(4)两县草地平均侵蚀模数差值与年降雨量差值不存在相关性(P 0. 05),合作市家畜超载率高于天祝县。认为草地经营模式是造成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且草地联户经营模式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优于单户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黄土地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晋西离石王家沟流域为试验区,介绍了黄土丘陵沟壑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的构造原理和建立方法,并用灰色控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了模型中各参数值,建立了适合试验区水土流失的USLE修正方程。同时用系统结构编码方法对试验区土壤可侵蚀性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渗透性、作物覆盖、土壤侵蚀传递比率因子等进行了分析处理,提取了土壤侵蚀定量化因子值,从而确定了试验区流域土壤流失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土壤侵蚀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为研究区域,在全面获取图形资料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和风蚀相对模型分别建立太仆寺旗土壤水力侵蚀模型和风力侵蚀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模型中各参数值,预测了太仆寺旗土壤侵蚀情况,从而为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的分析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和SPSS数理统计功能支持下,利用隶属度模型、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叠加法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耕地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与区域生态问题,诊断识别耕地土壤养分障碍因子与最佳量化表征性指标,空间表达土壤养分障碍类型区。结果表明:(1)全省70.58%耕地处于轻度及以上土壤养分贫瘠程度,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减弱,其中重度贫瘠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占耕地面积的2.95%,农田生态问题是土壤沙化严重,中度贫瘠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构造上属于断陷的中央凹陷区、三江平原西北部处于山前平原向平原的过渡带,占耕地面积的41.09%,农田生态共性问题为易积水,其中松嫩平原还存在土壤盐渍化问题,轻度贫瘠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东北和东南地区,少量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西北和西南部,占耕地面积的26.54%,农田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2)有机质和全氮是区域土壤养分贫瘠化的主要障碍因素,累积占比达88.37%;(3)有机质是耕地土壤养分贫瘠化指数及养分因子含量最佳量化表征性指标;(4)区域47.92%的耕地存在中度及以上障碍因子,障碍类型区共计14类,以双因素MC-MN,三因素MC-MN-MP、MC-MN-MK占比最大,累积占比率为39.84%。  相似文献   

14.
灌溉对心底土积盐层的溶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心底土积盐层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不可忽略的原因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正常生长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综合目前的研究资料,人们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和防治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心底土积盐层与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得较少,忽略了这个问题。正如罗赞诺夫指出:“人们往往忽略了土壤以及底土的原始含盐量在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中的作用,因此,我们愿意再一次强调指出,必须重视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壤的原生盐渍化在次生盐渍化中的重大意义和作  相似文献   

15.
应用黑龙江省南部1983—2009年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生长季的土壤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统计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分析了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不同生育期土壤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7年来黑龙江省南部玉米生长季不同生育期土壤相对湿度均呈下降趋势,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黑龙江省玉米产区松嫩平原中东大部及三江平原土壤相对湿度正常或偏高,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相对湿度偏低。土壤相对湿度年变化倾向率空间分布特征为松嫩平原中东大部、牡丹江大部呈下降趋势,仅少数地区呈增加趋势。松嫩平原西部偏旱地区的青冈、泰来玉米实际单产与生长季各生育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偏干或偏湿对玉米的产量形成均存在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HE Qian 《干旱区科学》2020,12(5):865-886
Soil erosion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TRH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ege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variation in soil erosion. However, it is a big challenge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vegetation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heir combined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from the pixel scale. To assess the influences of vege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variation of soil erosion from 2005 to 2015, we employed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model to evaluate soil erosion in the TRHR, and then developed a method using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odel (LMDI) which can exponentially decompos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value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factor (C factor) and the rainfall erosivity factor (R factor) to the variation of soil erosion from the pixel scale. In general, soil erosion in the TRHR was alleviated from 2005 to 2015, of which about 54.95% of the area where soil erosion decreased wa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C factor and the R factor, and 41.31% was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R factor. There were relatively few areas with increased soil erosion modulus, of which 64.10% of the area where soil erosion increased was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C factor, and 23.88% wa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C factor and the R factor. Therefor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C factor and the R factor were regarded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crease of soil erosion, while the C factor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increase of soil erosion. The area with decreased soil erosion caused by the C factor (12.10×103 km2) was larger than the area with increased soil erosion caused by the C factor (8.30×103 km2), which indicated that veget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soil erosion. This study generally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oil erosion, and also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gional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相似文献   

17.
从小尺度探讨苏打盐渍土的特征以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大安地区选取3个30m长的截面,探讨了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渍土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的植被对土壤盐渍化发生和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植被一旦被破坏,在相距3-5m的微域尺度内地势相对高差很小(相对高差为2-18cm),土壤剖面间的性质与结构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局部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植被破坏后,土壤表层的粘粒逐渐向下迁移和淀积,致使土壤结构恶化,同时盐分表聚使土壤由盐分含量较低、碱化程度较弱的盐化草甸土迅速向碱化度较重的浅位柱状碱土和白盖苏打碱土转化,最后发展成为成片的白盖苏打碱土,最终使整个区域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人类不合理利用是近年来松嫩平原盐渍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保护已有的植被和恢复被人类破坏的植被对遏制盐渍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