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应用多靶单击模型 F(D)=(1-ao)(1-e~(-a_1D))N]+ao 拟合解释~(137)Cs 和~(60)Coγ射线诱发水稻 M_1代损伤效应的照射剂量效应曲线。按建成的标准函数方程,计算出 M_1代苗高、存活率和育性在不同年份对两种γ射线反应的敏感系数。用方差分析检验敏感性变化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M_1代三个性状对~(137)Csγ射线反应的敏感性低于~(60)Co γ射线,但无显著差异,同一性状的辐射敏感性在不同年份的差异较显著。此外,~(137)Csγ射线对三个性状产生的辐射效能低于~(60)Co,其相对生物学效应值为0.92±0.13,变化于0.64-1.09之间。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了极低温(-196℃)条件下γ射线辐照大麦干种子和极低温辐照结合热冲击后处理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1.与常温条件下辐照相比,极低温条件下辐照及结合热击冲后处理均能显著减轻大麦M_1代的生理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率,其半致死照射量分别提高13kR和30kR;2.M_2代的突变率随照射量升高而增加(r=0.9922~(··)),而与不同温度条件没有关系;3.在极低温条件下用50kR辐照及用60—65kR辐照结合热冲击后处理,与常温条件下用35—40kR辐照相比,没有加重M_1代的辐射损伤,而M_2代的突变率则显著增加,其诱变效率分别平均提高30%和48%。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同步辐射 (软X射线 )辐照 3个冬小麦品种 ,从形态学、细胞学上研究了M1 代生物损伤和M2 代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同步辐射抑制了M1 代幼苗、植株的生长 ,引起育性、结实率下降 ,M1 代的生理损伤在幼苗生长早期大于γ射线 ,在生育晚期则小于γ射线。细胞学研究表明 ,同步辐射抑制了细胞有丝分裂 ,明显地降低了细胞分裂指数 ,引起了细胞染色体的结构损伤 ,染色体畸变类型不同于γ射线 ,造成的生物损伤大于γ射线。同步辐射诱发了M2 代较宽的突变谱 ,出现了多种有益性状变异 ,适宜的诱变剂量范围为 2 0 0~ 2 5 0Gy ,小于γ射线 (2 5 0~ 35 0Gy)。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辐照3个冬小麦品种,从形态学、细胞学上研究了M1代生物损伤和M2代诱变效应.结果表明:同步辐射抑制了M1代幼苗、植株的生长,引起育性、结实率下降,M1代的生理损伤在幼苗生长早期大于γ射线,在生育晚期则小于γ射线.细胞学研究表明,同步辐射抑制了细胞有丝分裂,明显地降低了细胞分裂指数,引起了细胞染色体的结构损伤,染色体畸变类型不同于γ射线,造成的生物损伤大于γ射线.同步辐射诱发了M2代较宽的突变谱,出现了多种有益性状变异,适宜的诱变剂量范围为200~250Gy,小于γ射线(250~350Gy).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137)Csγ射线诱发水稻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和相对生物效应(RBE),结果表明,单桥、双桥和多极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适于Y=AX~B模型拟配。多桥、微核、断片和中期效应类型的剂量效应曲线适于 Y=X/(A+BX)模型拟配,落后类型和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曲线适于配以 Y=A+BX 模型。以~(60)Coγ射线为比较基准,~(137)Csγ射线诱发根尖细胞各类染色体畸变的相对生物效应(RBE)为0.73±0.15。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叠氮化钠及其与γ射线复合处理对水稻 M_1代的生理损伤和 M_2代的诱变效应,主要结果是:(1)叠氮化钠可引起水稻生理损伤及叶绿素、株高和抽穗期突变;(2)不同 pH 值的叠氮化钠效应不同,与 pH3相比,pH7的叠氮化钠生理效应及诱变效应较小,而且在10mM 以下不引起明显的苗期损伤;(3)预浸处理能增加水稻对叠氮化钠的敏感性,但 pH3下,预浸24小时可减轻叠氮化钠的损伤作用;(4)γ射线与叠氮化钠复合处理,加剧了 M_1代损伤,增加 M_2代突变率,在pH3下,叠氮化钠的增效作用较强,复合处理突变谱较广;(5)用叶绿素突变的穗行突变体(白化苗)分离比例分析法估算,水稻主穗的原基细胞平均为2—3个。我们认为,在水稻诱变育种中,采用γ射线(1.5—3万伦)与 pH3叠氮化钠(0.5-1mM)复合处理,能提高诱变频率。  相似文献   

7.
电子流诱发蚕豆和大麦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ZR81-7型电子流育种仪,产生高压(10kV)微电流(0.8mA)直流脉冲处理植物种胚。结果表明:电子流与γ射线、X射线一样,能诱发细胞染色体畸变,出现染色体桥,染色体断片,染色体粘连,环状染色体,以及微核等。根据染色体畸变率,电子流9—10秒处理,相当于~(137)Csγ射线23.2kR的处理效果;电子流12—15秒处理,相当于~(137)Csγ射线32.6kR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离子注入甜菊的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75keV的氮和碳离子的不同剂量注入甜菊干种子,以γ射线作对比,研究其M1生物学效应和M2突变。结果表明,离子术能诱发甜菊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随离子注入剂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离子束对甜菊的M1损伤效应低于γ射线,而诱发的M2突变高于γ射线。碳离子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和M2有益性状突变高于氮离子。离子注入杂交一代丰1×日原和日原×丰2的诱变效应大于济宁种和丰2。  相似文献   

9.
用 2MeV~ 9MeV 7个能量 ,5C~ 1 60C 1 2个剂量的质子处理 5个品种 ,研究质子对小麦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M1代的生物损伤随剂量的提高而加重 ,在一定能量范围内 ( 6MeV以下 ) ,随能量的增加而加大 ,超过一定能量 ,生物损伤有所减轻 ;M1代较易出现γ辐照中少见的叶绿素条状缺失损伤。M2 代诱变效果显著 ,突变谱宽 ,有益突变频率明显高于γ射线 ,较易诱发早抽穗性状变异 ;明确诱变小麦的适宜能量为4MeV ,适宜剂量为 1 4× 1 0 10 ~3 7× 1 0 10 P cm2 。  相似文献   

10.
~(60)Coγ射线和EMS处理冬小麦雄配子及合子的诱变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Coγ射线0.5—4.0kR 不同照射量辐照小麦"原冬一号"、"原冬94"、"农大139"雄配子发育不同时期的植株和用0.5—1.0kR 三个照射量、0.3-0.4%EMS 两个浓度处理"农大139"授粉后7-13小时的休眠合子。处理当代的结实率随照射量增加而下降;M_1代损伤效应明显,出苗率减少,植株生长受抑,抽穗延迟,育性降低;M_2代有较高的突变率,处理雄配子、合子总突变频率达17.1%,有益突变频率分别为4.8%、12.5%,并且变异谱较宽。γ射线处理合子的诱变效果优于 EMS。γ射线辐照雄配子的适宜时期为二核期、三核期,适宜剂量二核期为0.5-1.5kR;三核期为1.0-2.0kR:合子处理的适宜剂量γ射线为0.5-0.75kR,EMS 为0.3-0.4%。  相似文献   

11.
用2MeV~9MeV 7个能量,5C~160C 12个剂量的质子处理5个品种,研究质子对小麦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M1代的生物损伤随剂量的提高而加重,在一定能量范围内(6MeV以下),随能量的增加而加大,超过一定能量,生物损伤有所减轻;M1代较易出现γ辐照中少见的叶绿素条状缺失损伤.M2代诱变效果显著,突变谱宽,有益突变频率明显高于γ射线,较易诱发早抽穗性状变异;明确诱变小麦的适宜能量为4MeV,适宜剂量为1.4×1010~3.7×1010P/cm2.  相似文献   

12.
氮离子注入棉花种子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30keV的氮离子注入棉花干种子,并以~(60)Coγ射线辐照作参照,研究了M_1代损伤、M_2代变异频率和变异谱,以及剂量效应曲线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氮离子能诱发棉花染色体畸变,特别是落后染色体的频率较高。在M_2变异中,数量性状,以及多个性状同时变异的频率较高,尤以4×10~6N~+/cm~2诱发的铃重、铃数、早熟和优质等有益性状的变异最多,其剂量效应曲线可用Y=A+BX+CX~2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缪炳良  柳学余 《核农学报》1989,3(4):193-198
以红粒半硬质品种扬麦5号和红粒粉质品种宁麦3号为材料,用~60Co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干种子。结果两品种M_1代籽粒色泽的辐射反应有差异,较高剂量辐射可使扬麦5号粒色变深,但对宁麦3号作用不大。两品种M_1代籽粒质地有随剂量提高而变粉的趋势。在扬麦5号M_2代中发现了突变率分别为0.6%和2.0%的籽粒色泽正(向白色)突变和籽粒质地负(向粉质)突实,在宁麦3号M_2代中发现了突变率分别为0.7%和3.6%的色泽负(向红色)突变和质地正(向硬质)突变。扬麦5号色泽正突变和宁麦3号质地正突变经M_3代株系再选,在M_4代获得了多个稳定的突变株系。结果表明,γ射线辐照原品种干种子,能产生对籽粒色泽和质地有选择意义的变异群体。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核辐射诱发小麦抗白粉病突变新种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电子束、NaN_3与 EMS 处理3个小麦品种,在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用γ射线间歇辐照;用育种常用剂量(250~300Gy)辐照16个品种和12个杂种,诱发小麦抗白粉病突变,在 M_2进行苗期抗性突变体的筛选。结果表明,丁射线、电子束、NaN_3与 EMS 均为诱发小麦抗白粉病突变的有效诱变剂,而且电子束与 NaN_3的诱变效果更好。不同诱变剂诱发白粉病抗性的适宜剂量:丫射线300~350GV,电子束100~200Gy,NaN_31~3mmol/L,EMS 0.3%左右,品种间略有差异。γ射线间歇辐照较连续辐照的突变频率高,杂合材料较纯合材料的诱变效果更好。利用核辐射获得86份抗白粉病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5.
非真空脉冲电子束仪的研制及其对豌豆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研制成一种小型化非真空脉电子束仪。通过对吉林豌豆所进行的大量生物学及田间试验表明,非真空脉冲电子束对豌豆的发芽势,出苗率及成株率均有很强的损伤作用,其染色体畸变率亦高,对孕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可使M2代叶绿素,株高及熟期产生变异。研究证明,非真空脉冲电子束仪实用,安全,性价比高,是有效的诱变源。  相似文献   

16.
<正>1 为什么采用~(137)Cs2 ~(137)Cs的地表循环3 ~(137)Cs在侵蚀研究中的应用4 ~(137)Cs在泥沙淤积研究中的应用1961年,拉韦拉发表了一篇有关一个泥沙淤积垂直剖面中放射性β射线活性变化的报告。1971年,拉韦拉和普雷马茨利用这个剖面“通过搞清大气沉降的时间分布,对淤积速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7.
60Co γ射线辐照毛竹种子的细胞学诱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6种不同剂量的60Co γ射线辐照毛竹种子,研究γ射线辐照对毛竹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及核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剂量低于60Gy的辐照对毛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促进和刺激效应;高于90Gy对毛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辐照还能诱发染色体畸变和核畸变,出现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团)、游离染色体(团)、染色体断片、染色体粘连、微核、小核、双核、核出芽、核耳和核裂等类型.染色体畸变率、核畸变率与剂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5、0.9982,线性方程式分别为Y=0.0392X-0.4313,Y=0.0530X-0.0783;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间也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线性表达式为Y=0.8836X-0.4525,相关系数为0.8345.F=25.22>F0.01.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γ射线对棉铃虫当代及其F 1代繁殖的影响、辐照导致棉铃虫F 1代的染色体畸变和对F 1代雄虫有核精子束的影响。说明棉铃虫的辐照适期为蛹末期 ,辐射遗传不育 (F 1代不育 )的适宜剂量为 2 0 0Gy(剂量率为 3 2 3Gy min)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60)Co—γ射线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诱变作用,得到存活菌突变率、辐照菌突变率与辐照剂量、辐照强度、辐照时间、被辐照菌生长时期的关系。文中提出微生物辐射诱变育种工作中选择辐照剂量、被辐照菌生长时期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崔秋华  许耀奎 《核农学报》1989,3(2):104-111
本实验采用注射法,以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春小麦活体植株的幼穗,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明显提高,而且两者的变化有平行性,再次证明在植物上用微核技术代替染色体畸变分析检测诱变损伤是可行的。本实验还通过花药培养,探讨了这种诱变处理对花粉愈伤组织诱导和幼苗分化的影响,观察到EMS在0.1—0.2%浓度下,染色体畸变率高,而出愈率低,高浓度EMS处理降低了愈伤组织的幼苗分化率,并使白苗数增多。经分析,不同春小麦品种对EMS的反应基本一致,说明EMS的作用有一定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