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北地区主要玉米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70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SSR标记研究了66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态性。7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73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3.9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于0.121~0.814之间,平均0.584。66份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70~0.9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6份供试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东北地区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大多来自不同的类群。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常用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3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8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72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72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89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4.01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于0.277~0.792之间,平均为0.599。33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866—0.9247,平均为0.7056。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3个供试自交系划分为4大类,其中第1类又分为6个亚类,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而且类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小于类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表明分类是合理的;同时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大多来自不同的大类或亚类;研究表明SSR标记可以进行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用于杂种优势群的划分。本研究还筛选出14对不仅带型稳定、重复性好,而且PIC值较高的引物组成核心引物,可以对供试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并认为选用大约50对以上扩增产物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分析就可获得较可靠的划类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SSR标记划分糯玉米的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0份糯玉米(Zea mays ceratinaKulesh)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21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0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8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60。经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把供试糯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  相似文献   

4.
根据SSR标记划分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18个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和4个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普通玉米标准测验种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研究热带、亚热带QPM与温带玉米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从70对引物中筛选出39对扩增谱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 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134个等位基因变异,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5. 根据扩增谱带建立0、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110份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更好地利用和改良玉米自交系,以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4个标准测验种(丹340、黄早4、Mo17、K12)与106份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28对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5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为4.46个,变异为2~10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85,变化范围为0.75~0.94。利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可将110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  相似文献   

6.
利用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总被引:79,自引:3,他引:79  
利用RFLP和SSR标记对29个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筛选出56个多态性RFLP探针酶组合,66对多态性SSR引物,分别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187个和232个等位基因变异。两种方法比较表明,SSR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54)高于RFLP(0.42);但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基本一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分别为0.64和0.62。综  相似文献   

7.
213份鲜食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10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40对稳定扩增的多态性SSR引物,多态性比率为39.1%,并对213份鲜食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进行分子评价。研究表明,40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69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位点等位基因数变幅从2到9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范围从0.72到0.91,平均每对引物0.82。基于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将供试玉米自交系划分为3个大类群,第3类群又划分7个亚群,遗传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与自交系谱系及来源相符。  相似文献   

8.
张开武  彭忠华 《种子》2017,(3):59-62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选用均匀覆盖玉米基因组的32对带型稳定、多态性好的引物,研究了33份巴西、印度玉米材料新选的自交系和6份国内标准测验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2对引物总共检测到147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基因位点变化范围为3~8个,平均为4.59个;每个SSR标记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化幅度为0.546 4~0.862 4,平均为0.732 6;39份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幅度为0.156 2~0.843 7,平均值为0.517 7.按UPGMA聚类方法,39份自交系可以划分为6大类型,与已知系谱来源基本一致.初步划分了杂种优势群.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20个主要马铃薯审定品种的SSR标记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20份青海省审定的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提取20份马铃薯品种的DNA,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出136个清晰可读条带,平均每对引物5.7个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130个,平均多态性比率达95.59%.多态信息量变化范围为0.225 6~0.948 4,平均为0.768 3.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100~300 bp之间.聚类分析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61处可将20份马铃薯品种划分为5类,从分子水平上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基础较狭窄.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来源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以代表中国温带玉米4个主要杂种优势群瑞得、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和四平头的标准测验种(B73、Mo17、丹340和黄早四)和来自5个主要热带玉米群体Suwan1、POP21、POP32、POP28和Antigua种族的25个典型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从7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9对扩增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7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与杂优模式构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4  
彭泽斌  刘新芝 《作物学报》1998,24(6):711-717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及其105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RAPD分析技术及试验材料的多点田间鉴定,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RAPD分类与杂种优势分类,系谱追踪的比较研究。认为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划分上应用是可行的。通过对杂优类群间F1产量,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测定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7个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广西玉米骨干自交系的SSR分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广西14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与5个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普通玉米标准测验种(黄早四、Mo17、丹340、掖478和B73)进行SSR分析,旨在探讨广西玉米骨干系跟国内5大玉米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交51、HI、武125与黄早四同属于四平头群;苏BC、钦8、5公与丹340同属于旅大红骨群;M9、双M9与Mo17同属于兰卡斯特群;CML165、陕72-1-1-1、7239、南60-1与B73同属于瑞德群;花83-2、CML161与掖478同属于PN群.本研究还分析了广西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结果表明广西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杂种优势模式主要为"兰卡斯特群×旅大红骨群"和"非瑞德群×瑞德群".研究结果将对当地今后选育新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分属Lancaster、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引种质群等5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Mo17、7922、K12、丹340和8701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 HO、SYN DO等4个不同高油群体的2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被测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 20个高  相似文献   

14.
泰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交利用模式构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国的玉米研究,农业合作部农业厅开始于1950年,大学部肯色萨大学开始于1958年。国家玉米和高粱研究中心,通称苏湾农场和农业厅大田作物研究所下属从事玉米研究的Nakhon Sawan大田作物研究中心,通称沙湾中心,分别成立于1965,1963年。著名的SW1于1969-1972年间选育成功,与SW1种源有高度配合力的广基综合种KS23于1987-1988合成,作为与KS23相配对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广基综合种KS24,于1992-1993年合成。截至目前,已合成和改良了下列群体,硬粒型群体有SW2,SW3,SW5,Sawan-complex,NSDR;马齿型群体有KS6,KS27,CaripenoDMR,KS28,Pop.24,Pop.28。Ki21,Ki45,Kei0102等自交系则分别来源于Pacific 9,Pioneer 3013等。接着,在1982-2006年间发展和(或)应用了6个杂交利用模式,即SW1C4×SW1C4;SW1C4×Caripeno DMRC1;(SW1C4、C8,SW3C2、C3,KS6C2的选育系)×Mo17热带种质衍生系Ki21,Ki45;SW1×Pop.28;(SW1,non-SW1选育系)×优良杂交种Pioneer 3013二环系-Kei0102和KS24×KS23(即SW1×non-SW1)。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用系谱明确的和系谱来源复杂的38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玉米基因组上均匀选取62个SSR引物进行遗传关系分析:(ⅰ)分析SSR引物在这些自交系中的差异程度;(ⅱ)进行自交系的类群划分;(ⅲ) 明确SSR标记在不同来源类型玉米自交系的类群划分和遗传关系分析上的应用价值。62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38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4.0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612,平均标记索引系数(MI)2.58,三个指标对标记多态性的分析不完全一致。UPGMA聚类分析将38个玉米自交系分为瑞德、旅大红骨、塘四平头、兰卡斯特、P1、P2和热带素湾7个类群,划群结果与系谱基本吻合,同时对系谱来源复杂的自交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它们的归属。  相似文献   

16.
番兴明  谭静  黄必华  刘峰 《作物学报》2001,27(6):986-992
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入的及省内自育的10个优质蛋白玉米(QPM)优良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及杂模式的初步研究.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45个杂交组合,并种植在云南省的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之间、环境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重复之间不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  相似文献   

17.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总结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历史,分析了导致它们在几十年中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讨论了相关的问题和今后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育种准确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的亲本为材料,利用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划分优良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选用的110对SSR引物对30份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546条带,表明该30份自交系在分子标记水平上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PIC变异范围在0.1115~0.91之间,平均为0.652,大部分集中在0.5~0.8之间。根据SSR分析结果计算30个自交系之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份自交系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第一类是P类群,有P007、齐319、丹599、沈137、178、P138和87-1共7个自交系;第二类是以黄早四等为代表的唐四平头群,共6个系,有K12、Q1261、黄野四-3、黄早四、冀35和昌7-2;第三类是Reid群,有478、B73、K14、黄C和沈5003共5个自交系;第四类是以自330等为代表的自330群,共有4个自交系,包括中综3、中综31、自330和丹340;第五类是E28群,包括E28以及二环系—郑22;第六类是Lancaster群,包括Mo17、荻唐黄17和齐205共3个自交系;此...  相似文献   

19.
试用配合力进行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的划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9个生态类型55份粳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进行双列杂交,研究供试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生态型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以此分析粳稻的优势生态型。结果表明:各生态型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配合力分析表明西北粳、台湾粳和非洲ITA粳在多个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  相似文献   

20.
籼型红米雄性不育系红宝石的选育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金花  朱建清  刘柱  杨志荣 《种子》2004,23(3):14-16
为了对红米红宝石实现三系配套,回交转育了红宝石A,并对红宝石A进行了以下分析:不同细胞质来源的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Ⅱ-32A、D型不育系D62A、G型不育系G46A、红宝石A(来源于D62A)育性基因具有等位性.而Bg1639、R527、R881、250(CDR22/Bg403)具有的恢复这几个不育系的恢复基因等位.通过考种分析,发现在每产量上红宝石A的F1杂种显著大于常规稻红宝石,最大每公顷能增产2 392.5kg,证明了红宝石A具有强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具有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