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施肥对河西绿洲制种玉米各器官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王平  刘淑英  张志功 《土壤》2014,46(2):275-28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对制种玉米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制种玉米干生物量的累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施氮、磷肥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当氮肥过量时,干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合理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促进了养分比例的协调供给,明显增加了制种玉米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收获指数。合理配施氮、磷肥能使制种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最高产量氮素、磷素、钾素的吸收量分别为N:2.25 kg,P2O5:0.60 kg和K2O:2.40 kg,植株吸收养分适宜比例(N︰P2O5︰K2O)3.73︰1︰3.97。在制种玉米生产中推荐施肥量为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90 kg/hm2。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显著,氮和钾为超高产夏玉米养分主要限制因子。超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吸收养分比例N∶P2O5∶K2O为2.40∶1∶2.73。拔节期至吐丝期是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养分吸收速率大,积累量高,吐丝后植株仍能吸收较多的氮、磷。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磷的分配中心,生育后期茎叶中氮、磷的转运率较高,而钾转移比例较小。超高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能持续吸收养分,吐丝后适当追肥保证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对夏玉米超高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吉林春玉米氮磷钾养分需求与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吉林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利用效率,为区域春玉米的高效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数。 【方法】 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开展的680个 “3414”田间试验,选取N0P0K0、N0P2K2、N2P0K2、N2P2K2和N2P2K0 5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明确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关系,评估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和利用效率。 【结果】 吉林春玉米在氮磷钾配施处理 (N2P2K2) 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平均产量达9.6 t/hm2,玉米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量分别为N 190.8 kg/hm2、P2O5 87.0 kg/hm2和K2O 215.1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处理平均增产42.5%,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提高57.5%、64.2%和49.5%。在其他养分充分供应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吸收N 57.2 kg/hm2 (42.9%)、P2O5 19.2 kg/hm2 (28.4%) 和K2O 32.1 kg/hm2 (17.5%)。以缺素处理植株养分吸收量表征土壤养分基础供应能力,发现氮磷钾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随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上升,变化趋势均符合显著的对数关系。经测算,吉林春玉米氮磷钾配施处理生产百公斤籽粒平均需吸收N 1.98 kg、P2O5 0.90 kg和K2O 2.24 kg,比例为1∶0.45∶1.13。减氮、减磷和减钾处理的百公斤籽粒氮、磷、钾素需求量平均分别为N 1.69 kg、P2O5 0.79 kg和K2O 2.11 kg,与氮磷钾配施处理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且试验点间变异也明显增大。目前,吉林春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的平均养分回收利用效率分别为33.7%、27.5%和45.3%,而平均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28.8、52.8和28.3 kg/kg。 【结论】 吉林春玉米对肥料养分的依存度较高,合理施肥是保持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盐渍土番茄苗期养分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盐渍土下番茄苗期养分吸收特性及土壤含盐量对番茄苗期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苗期的增长,番茄对磷钾需求量增加幅度加大,养分吸收量由氮最高转变为钾,其排列为K2O>N>P2O5>CaO>MgO.苗期后期养分吸收量为全苗期吸收总量的80%左右.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抑制番茄苗期生长,对氮、磷、镁的吸收影响不大,对钾和钙的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玉米对钾、氮的吸收特性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在氮磷肥充足时,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玉米钾吸收量明显以秸秆为主,超过子粒吸钾量的2倍。N来自土壤的数量为75.83kg/hm^2;K20来自土壤的数量为54.85kg/hm^2。NPK施肥处理吸钾总量平均高出NP处理82.7%,子粒和秸秆分别平均增加18.4%和132.5%;说明钾吸收量增加对秸秆产量贡献明显小于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各施氮和施钾处理的氮、钾均有不同程度盈余;不施氮肥,玉米对肥料钾的吸收量也相应减少。本试验钾肥(K2O)产投比以NPK2处理最高(3.46),经济效益也最好。因此,江淮地区同等肥力土壤,玉米钾肥推荐用量为136kg/hm^2。  相似文献   

6.
《土壤通报》2014,(5):1188-1194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研究了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施肥效率,结果表明,制种玉米氮(N)、磷(P2O5)、钾(K2O)养分最佳施用量分别为300 kg hm-2、90 kg hm-2和75 kg hm-2,比盲目施肥节约氮肥33.3%~50.0%,磷肥40%~50%。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7.6、8.0和8.4;氮磷钾吸收量平均为190.0 kg hm-2、84.3 kg hm-2、296.8 kg hm-2;百公斤种子氮磷钾需求量平均为2.46 kg、1.03 kg、3.53 kg;氮磷钾养分生理效率分别为40.6、99.0和28.3;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2.4%、21.4%、72.0%,比盲目施肥分别提高了51.4%、76.8%,有效提高了施肥效率。  相似文献   

7.
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等偏上土壤肥力棕壤上开展玉米氮磷钾5处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100kg产量吸氮量为1.81kg~2.53kg,不同施肥配比养分吸收量不同,施肥配比越全面,吸氮量越多;100kg吸磷量(P2O5)1.1kg左右;100kg吸钾量(K2O)1.5kg左右。尿素中氮素利用率50%;普通过磷酸钙中磷(P2O5)利用率为18.8%,氯化钾中钾素利用率为36.5%,尿素和过磷酸钙的利用率较正常,氯化钾利用率偏低,说明氯化钾施用量偏高。土壤氮的校正系数为46.9%,土壤中磷的校正系数为66.1%,钾的校正系数为51.4%。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甘薯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探究淀粉型甘薯磷肥营养效应,为甘薯高产科学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淀粉型甘薯渝薯17(淀粉含量24.06%)为材料,设置7个磷肥处理(P2O50、0、37.5、75、112.5、150、300 kg/hm2),田间随机区组排列。其P2O50处理不施任何肥料,其他处理均底施纯氮(N)90 kg/hm2和K2O 150 kg/hm2。甘薯苗移栽后每隔30 d,共计取样5次,对全株样品分叶片、茎蔓和块根测定其鲜重、干重及全氮、磷、钾的含量。收获期测定小区鲜薯产量、茎蔓产量并计算收获指数(HI)及其磷肥农学效率(PAE)、磷肥表观利用率(PAUE)、磷收获指数(PHI)、磷肥生理利用率(PPUE)、磷肥偏生产力(PFPP)和磷肥增产率(PIR);同时计算收获期各器官N、P、K的吸收量,对N、P、K吸收量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适当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甘薯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且以施P2O5112.5 kg/hm2和150kg/hm2时最优,经济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9.4%和21.06%。2)不同器官N、P、K最高含量分别出现在栽后60、90、150 d,各处理氮素和磷素含量均为叶片茎蔓块根,而钾素含量为茎蔓叶片块根。栽后60 d后,叶片∶茎蔓∶块根含氮量为4.08∶1.62∶1,栽后90 d后,叶片∶茎蔓∶块根磷含量为2∶1.35∶1,栽后150 d后,茎蔓∶叶片∶块根含钾量为2∶1.8∶1。3)施磷可提高甘薯块根、茎蔓和叶片对N、P、K的吸收,养分总吸收量为钾氮磷;施磷处理中N、P、K的吸收量增幅分别为23.9%66.6%、29.6%58.5%、41.3%73.7%。磷钾吸收量均表现为块根茎蔓叶片,吸氮量表现为块根叶片茎蔓。4)在不同施磷条件下,形成500 kg所吸收的N、P2O5、K2O分别为4.24 6.61 g,1.93 2.84 g和6.94 11.48 g。施P2O5112.5 kg/hm2时,形成500 kg鲜薯吸收的养分最多,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6.61、2.84和11.08 g。5)磷肥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在施P2O537.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16.6%和343.0 kg/kg P2O5,磷肥农学效率、磷肥生理利用率和磷收获指数在施P2O5112.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136.7 kg/kg、777.9 kg/kg和65.9%。6)收获期各器官N、P、K吸收量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增施磷肥能提高甘薯产量,但其利用效率有下降趋势。本试验中,从甘薯高产高效生产的磷肥管理角度分析,N和K2O施用量分别为90 kg/hm2和150 kg/hm2时,以施P2O5为112.5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及分配规律,可为红芸豆合理施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设置缺素试验,采集全施肥区植株样品,分析研究红芸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结果显示,氮磷钾配合全施显著提高红芸豆产量;缺氮、缺磷、缺钾处理与全施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降低14.2%、8.0%和11.3%,表明影响红芸豆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氮钾磷。在整个生育期,红芸豆干物质累积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根、茎、荚皮和豆粒干物质累积量呈上升趋势,叶干物质在收获期有下降趋势,收获时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为豆粒茎≈荚皮叶片根。随生育期推进,茎、叶和荚皮中氮含量呈递减趋势,豆粒中氮含量呈递增趋势,而各器官磷、钾含量呈递减趋势。盛花期到结荚期是养分累积最大期,其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吸收总量的28.14%、49.22%和56.20%;不同器官吸收累积氮、磷、钾量不同,成熟期豆粒、叶、茎和根中均为累积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荚皮中累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00 kg红芸豆需供给N 4.37 kg、P2O5 2.38 kg、K2O 3.53 kg,比例为1∶0.54∶0.81。  相似文献   

10.
施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在氮磷肥充足时,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玉米钾吸收量明显以秸秆为主,超过子粒吸钾量的2倍。N来自土壤的数量为75.83kg/hm2;K2O来自土壤的数量为54.85kg/hm2。NPK施肥处理吸钾总量平均高出NP处理82.7%,子粒和秸秆分别平均增加18.4%和132.5%;说明钾吸收量增加对秸秆产量贡献明显小于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各施氮和施钾处理的氮、钾均有不同程度盈余;不施氮肥,玉米对肥料钾的吸收量也相应减少。本试验钾肥(K2O)产投比以NPK2处理最高(3.46),经济效益也最好。因此,江淮地区同等肥力土壤,玉米钾肥推荐用量为136kg/hm2。  相似文献   

11.
温室有机土栽培番茄营养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腐熟玉米秸、麦秸、菇渣或锯末等农产废弃物及有机肥为有机化栽培的有机原料,添加土壤后配成有机土进行了番茄栽培试验,研究了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下番茄对氮磷钾的单株吸收量、养分利用率以及养分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不同。全生育期N∶P2O5∶K2O=1∶0.194~0.375∶0.903~1.412。根据番茄产量计算出每生产100kg番茄果实的养分需要量为:N136.7~201.4g,P2O539.9~60.0g,K2O156.7~235.7g。综合不同有机土配比对番茄养分利用率、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大粪干+玉米秸+锯沫或菇渣(1∶2∶1)的配方较好。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特点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探讨超高产夏玉米品种整株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特点,为制定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在大田条件下,以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特点.结果表明,超高产夏玉米DH661在成熟期内整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33475.53 kg/hm2、369.76 kg/hm2、117.85 kg/hm2、285.78 kg/hm2,均显著高于ZD958,较ZD958分别高15.82%、23.72%、32.17%、21.89%.超高产夏玉米DH661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在叶片和茎秆中的分配比例均低于ZD958,而籽粒和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高于ZD958,因而具有较高的养分收获指数与偏生产力.整个生育期内,DH661各器官的养分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ZD958,具有较高的养分吸收效率;茎、叶及根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速率在灌浆期前保持较高水平,之后下降较快,而籽粒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速率于灌浆期后增加较快.吐丝期后,DH661仍能吸收积累较多的养分,因此吐丝后适当追肥对于超高产夏玉米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渭北旱塬坡耕地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5°,10°和15°共3个不同坡度的耕地,对玉米-苜蓿间作模式和玉米单作模式(对照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对比,以研究坡耕地粮草间作在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间作和单作的土壤养分在播前差异不显著,在收获后差异显著,间作的养分损失量要小于单作,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速磷和速钾含量分别相对减少了0.04g/kg,0.05g/kg,0.01g/kg,1.6mg/kg,1.2mg/kg,0.1mg/kg和3.2mg/kg;两种种植模式坡上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小于坡下,且间作坡上与坡下的养分含量差值比单作的小,其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速磷和速钾含量分别相差了0.13g/kg,0.05g/kg,0.01g/kg,0.5mg/kg,0.3mg/kg,0.2mg/kg和0.4mg/kg;各坡度下间作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单作的玉米产量,5°~15°间作地的玉米产量分别为7 426.3,7 280.3和6 802.5kg/hm2,比单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35%,0.92%和0.89%,且间作地的苜蓿产量达到了当地单产水平,表明在渭北旱塬区玉米-苜蓿间作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辽宁花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回归"3414"试验设计,对辽宁花生种植区测土配方施肥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百公斤经济产量需肥量,N为4.69kg,P2O5为1.13kg,K2O为1.81kg;土壤养分校正系数,N为0.82,P2O5为0.31,K2O为0.30;肥料利用率,N为35.76%,P2O5为10.68%,K2O为25.78%。施肥参数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育种玉米垄数统计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准确、快速的获取区域范围内的育种玉米垄数信息,该研究充分利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超低空遥感监测技术,通过提取UAV影像的超绿特征和Hough变换方法提取育种玉米的垄数。研究区为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崖城育种基地,基地内存在正处于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的玉米试验地块,使用的数据源为利用固定翼瑞士e Bee Ag精细农业用无人机获取的超低空可见光影像。研究过程中,首先计算UAV影像的超绿特征,并进行二值优化与形态学开启运算处理,以分离玉米植株与土壤背景信息,采用3种尺寸的窗口搜索并检测用于垄数提取的定位点;然后,用影像分割投影法提取玉米垄线的中心点,减小后续处理的计算量;最后,对已经提取的直线特征不明显的无人机影像中垄线中心点进行Hough变换,以提取玉米垄数。精度评价结果为:采用3种搜索窗口,苗期地块内的43垄玉米的提取精度分别为97.67%、95.35%、88.37%;拔节期地块内的74垄玉米的提取精度分别为100.00%、100.00%、58.11%;成熟期地块内的44垄玉米的提取精度分别为95.45%、90.91%、88.64%。该研究所提出的基于影像分割投影法和Hough变换可以正确提取不同生育期的玉米垄数,其中以拔节期的玉米垄数提取精度最高,此时的玉米植株在UAV影像上可以识别且又尚未封垄,是提取种植垄数的最佳时相;对于定位点检测,与玉米种植的垄间间隔相近的窗口尺寸(1?15或者1?25)是垄数监测的最佳尺寸。  相似文献   

16.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小麦植株养分含量、肥料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达90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每公顷吸收氮、磷、钾量分别为259.25~315.00 kg、82.86~89.70 kg、224.67~305.28 kg; 形成100 kg子粒消耗的氮、磷、钾量分别为2.933.19 kg、0.871.04 kg、2.473.27 kg。两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显著提高,当基追比例为6∶44∶6时,烟农19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高于皖麦50,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氮收获指数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氮素利用效率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植株随吸氮量的增加,子粒形成产量增幅减弱。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拔节期追肥的适宜的氮素基追比例为5∶5~4∶6。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结果表明,30年来我国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出现了降低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差异很大,缺钾处理相对产量90%的速效钾含量指标变动于75~215 mg/kg之间;我国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存在许多空白区域;我国玉米土壤缺钾较为普遍,速效钾丰缺级别集中于级别较高的第2和3级,缺钾处理相对产量大多介于80%~100%之间;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的试验点数不宜过少,各试验点土壤养分含量分布不宜过于集中,丰缺指标高端和低端采用外推数据需谨慎,并应予以注明;适宜施钾量与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线性负相关,与目标产量线性正相关;当钾肥当季利用率为50%、目标产量为10.5 t/hm~2时,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由高到低第1~7级的适宜施钾量分别为K2O 0、44、88、132、176、221和265 kg/hm~2。  相似文献   

18.
控释肥对小麦玉米生物学性状和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非水溶性材料包膜控释肥对小麦和玉米叶片叶绿素、小麦分蘖和穗数、小麦千粒重、玉米百粒重、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效率和土壤硝酸盐残留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肥料习惯施肥方法相比,控释肥施在种子附近,在氮、磷、钾总用量减少50%情况下,小麦、玉米多项生长指标无明显差别;控释肥明显提高了肥料的偏生产力,氮肥提高75.75%~76.33%,磷肥提高193.50%~201.29%,钾肥提高109.20%~125.96%;1m土层硝酸盐残留,小麦季减少65.94kg·hm-2,玉米季减少103.55kg·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后效性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了确定最佳的灌水模式,有必要对前期水分胁迫对玉米生育后期衰老及产量的后效性进行研究,该文通过盆栽和小区试验,得到以下结果:前期适度的胁迫后复水使玉米后期保持了较大的光合面积、维持了光合系统的活性、缓解了衰老过程中质膜的氧化作用,降低了叶绿素降解速度,使功能叶在生育后期维持了较高的光合效率,有利于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提高。说明玉米前期旱后复水后效性明显,尤以苗后期胁迫、拔节初期短历时轻旱后效性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