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甜荞起源于中国,具有很高的营养、 药用及保健品质,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目前,甜荞从国内市场到外贸出口都比较紧缺,且产量较低。因此,本试验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西大花荞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确定甜荞的最佳栽培措施。【方法】以西大花荞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因素为播种量、 氮肥、 磷肥、 钾肥,于2012年3月6月和2013年3月6月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小区面积10 m2(2 m 5 m),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行距33 cm,种植6行,试验地四周播种3行保护行。于盛花期一晴天的9: 3011: 30之间在各小区的中间条带随机选择3株植株,用LI-6400 XT光合仪和SPAD 502叶绿素仪测定其倒数第3片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待籽粒70%~80%成熟后对每个小区进行单独收获,脱粒风干后称重、 计产。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Surfer 8软件作两因子互作效应的等值线图。【结果】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播种量和钾肥对产量有显著影响,随播种量和施钾量的增加,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播种量、 氮肥、 钾肥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随播种量、 施氮量、 施钾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研究的4个因素中,施氮水平、 施钾水平以及与播种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 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 施氮水平与施磷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4个因素与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使西大花荞产量、 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大的农艺方案为播种量37.5 kg/hm2、 施N 17.25 kg/hm2、 施P2O5 46.8 kg/hm2、 施K2O 52.5 kg/hm2,预期产量为1656.16 kg/hm2,净光合速率为16.46 mol/(m2s),叶绿素含量(SPAD值)为55.34。【结论】播种量、 氮、 磷、 钾及其相互作用对西大花荞产量、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有一定影响。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西大花荞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播种量37.5 kg/hm2、 施N 17.25 kg/hm2、 施P2O5 46.8 kg/hm2、 施K2O 52.50 kg/hm2,预期产量为1656.16 kg/hm2,净光合速率为16.46 mol/(m2s),叶绿素含量(SPAD值)为55.34。  相似文献   

2.
【目的】谷子的干物质90%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高谷子群体光能利用,维护中上部叶片较大的光合速率及持续时间对于产量形成十分重要。研究合理施肥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将为谷子生产提供合理施肥依据。【方法】以张杂谷5号为试材,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设5个氮水平为22、 69、 138、 207、 254 kg/hm2; 5个磷(P2O5)水平为11、 36、 72、 108、 133 kg/hm2;细胞分裂素6-BA [0.5%(v/v)]于开花期开始,每天16:00左右叶面喷施,连喷4 d。灌浆期调查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和产量。【结果】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随着喷施6-BA浓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先迅速上升后下降明显。叶绿素含量受氮、磷、6-BA影响显著,三个因素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随着施氮、磷的用量和喷施6-BA的浓度升高,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产量也随氮、磷、6-BA的水平变化显著。根据一次项对产量的作用方程来看,增产作用磷6-BA氮。在供试施用水平内,氮、磷、6-BA对产量的影响均呈抛物线状,随着施磷的增加,产量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随着施氮量、6-BA用量的增加,产量先迅速增加后下降明显。氮肥和细胞分裂素6-BA之间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在供试条件下,适宜氮磷施用水平配合喷施6-BA可显著增加谷子的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超过适宜用量后,降低作用也很明显。氮、磷、6-BA与产量间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产量预测。对于张杂谷5号,最高产量为N175.0 kg/hm2,P2O5 94.3 kg/hm2,喷施6-BA 11.8 mg/L,预期产量为6629 kg/hm2。  相似文献   

3.
氮磷调控及紫云英配施提高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氮、磷施用量及配合翻压适量紫云英入田对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7个施氮、3个施磷及2个不施氮/磷水平下,开展早稻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传输特性、叶片叶绿素SPAD值、生育后期剑叶净光合速率Pn及产量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氮磷调控可显著影响早稻LAI、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进而通过调节LAI影响冠层PAR传输特性,最终表现为产量上的差异。缺氮对早稻的影响显著高于缺磷,但在施肥充足时,磷肥对产量的影响比氮肥更加显著。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随氮、磷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边际递减效应,当施用量超过某一值时出现拐点,最终表现为产量的下降。在赣抚平原灌区,187.5~225 kg/hm2施氮量和60~120 kg/hm2施磷量以及翻压15 000 kg/hm2紫云英鲜草入田可有效提高早稻LAI和冠层PAR截获率In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维持剑叶生长期内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n,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条件和密度对张杂谷5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以期为杂交谷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年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肥、行距和株距对张杂谷5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每个因素5个水平,共32个试验处理组合。2012年选用2011年最优组合及零水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采用SAS9.0软件对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Lingo软件采用迭代逐次逼近的方法研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并求极值。【结果】施氮量、施磷量、行距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行距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以及行距的缩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个因子中,施钾量与株距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考察三个生理指标,杂交谷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较高的施肥量和栽培方案为施氮N 187198 kg/hm2,P2O590 97 kg/hm2,K2O 55 59 kg/hm2,行距23 24 cm,株距9 10 cm。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窄行中密度结合增施氮、磷肥的栽培方式,以提高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从而提高产量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下缺钾对水稻叶片营养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氮和钾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在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方稻田缺钾以及氮钾肥不合理施用已成为限制水稻高产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探讨了不同施氮量下缺钾对水稻生长发育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而阐明缺钾导致营养生长期水稻叶色暗绿的营养及生理机制。【方法】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田间试验,因素A为不同施氮水平,包括不施氮、低氮(N 90 kg/hm2)和正常施氮(N 180 kg/hm2);因素B为不同施钾水平,包括不施钾和正常施钾(K2O 120 kg/hm2)。测定水稻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叶片氮、钾、镁和叶绿素含量(叶色值),叶片含水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叶重以及叶片SPAD值。【结果】1)在不施氮条件下缺钾对水稻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在施氮条件下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干物质、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缺钾对干物质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加剧,其中N180K0处理的降幅最为明显;氮钾交互作用对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2)在不施氮条件下缺钾对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叶片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叶重以及叶片SPAD值均无显著影响,而在施氮条件下以上各指标显著增加,其中N90K0处理的叶片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可以达到N180K120处理水平;无论施氮与否,缺钾均显著降低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叶片钾含量,而显著增加叶片镁含量。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比叶重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结论】水稻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叶片营养及生理状况、叶色表现等对缺钾的响应明显受到施氮量的影响。在施氮条件下缺钾造成叶片中可溶性糖大量积累,进而导致比叶重增加;结合田间试验观察及叶片营养及生理性状可知,水稻叶色(叶绿素含量)在不施氮条件下不受缺钾的影响;而在施氮条件下,缺钾造成水稻叶片单位质量及单位叶面积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这是田间条件下水稻叶色呈现暗绿的主要原因,从而也影响生育期植株氮素营养诊断。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配施对砂田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施肥不平衡是影响砂田西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研究氮、 磷、 钾不同施肥量和配施比例对砂田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明旱砂田西瓜高产、 优质的适宜氮、 磷、 钾施用量和配比,对提高砂田西瓜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以中晚熟西瓜品种陇抗九号为试材,在砂田西瓜全膜覆盖栽培条件下,采用氮、 磷、 钾三因素的“311-B”D饱和最优设计,进行田间微区试验。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养分回归数学模型。【结果】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西瓜产量的影响以磷肥最大,氮肥次之,钾肥较小; 对西瓜品质的影响以磷肥最大,钾肥次之,氮肥较小,表明在砂田碱性土壤中,磷是影响西瓜产量、 品质的首要因素,当氮、 磷、 钾肥用量分别达231.61、 204.34、 191.78 kg/hm2时,边际产量效应值降至0。氮磷、 氮钾、 磷钾的交互作用对西瓜的产量也有显著影响,某一单一肥料施用量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西瓜产量的形成,而由于肥料间的交互作用,两者配施则对产量的提高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氮而言,磷的交互效应大于钾; 对磷而言,氮的交互效应大于钾; 对钾而言,磷的交互效应大于氮,其交互作用最显著的区域为N 115.0~341.8 kg/hm2、 P2O5 86.5~298.2 kg/hm2、 K2O 101.6~298.4 kg/hm2。利用模型进行决策表明,砂田西瓜产量超过50 t/hm2的施肥方案为N 193.19~238.18 kg/hm2、 P2O5 162.41~206.72 kg/hm2、 K2O 164.85~214.53 kg/hm2; 西瓜品质综合评分在85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N 195.96~239.44 kg/hm2、 P2O5 167.86~207.52 kg/hm2、 K2O 212.87~267.62 kg/hm2。【结论】砂田西瓜产量达50 t/hm2、 品质综合评分达85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N 195.96~238.18 kg/hm2、 P2O5167.86~206.72 kg/hm2、 K2O 212.87~214.53 kg/hm2,适宜的N、 P2O5、 K2O施用比例约为1∶0.86∶0.98。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氮量对甜瓜养分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田间膜下滴灌栽培,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甜瓜养分吸收、 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甜瓜的氮、 磷、 钾的积累量,特别是显著提高了甜瓜后期氮、 磷、 钾的积累量。在施P2O5 140 kg/hm2、 K2O 150 kg/hm2 的基础上施N 225 kg/hm2,甜瓜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均为最高,各施氮处理甜瓜氮肥利用率在11%~29%之间,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甜瓜对钾的吸收量最高,氮次之,磷最少,表明甜瓜是喜钾作物。  相似文献   

8.
减氮控磷稳钾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氮、 磷用量偏大,钾肥用量不足不仅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导致养分利用率偏低。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减量施用氮、 磷肥,稳定钾肥投入对水稻产量、 养分积累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1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次。结果表明,氮钾、 磷钾、 氮磷钾配施处理的水稻秸秆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 减氮控磷稳钾处理(N 225 kg/hm2、 P2O5 60 kg/hm2、 K2O 90 kg/hm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N 300 kg/hm2、 P2O5 150 kg/hm2、 K2O 60 kg/hm2)能显著增加水稻秸秆生物量(P0.05),明显提高千粒重和籽粒产量; 试验还得出,减氮控磷稳钾处理分蘖期地上部氮、 钾含量和秸秆氮、 钾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 收获期地上部氮、 钾的积累量和氮、 磷的表观利用率显著大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适当减少氮、 磷用量, 增加钾肥用量能改善氮、 钾营养状况,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籽粒产量和氮、 磷表观利用率。N 196.2 kg/hm2、 P2O5 46.5 kg/hm2、 K2O 90 kg/hm2的配施方案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硼、氮配施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叶柄环带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氮在棉花上,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在相同施氮量下,棉花叶柄环带出现率、株环带叶数和叶环带圈数均随施硼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硼量从0 kg/hm~2增至13.5 kg/hm~2时,叶片的氮、磷、硼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棉花的株高、分枝数、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均显著提高。施硼量从13.5 kg/hm~2增至27 kg/hm~2时,两个氮水平下的叶片磷、钾、硼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270 kg/hm~2氮水平下棉花叶片的氮含量、株高、铃重和铃数降低,产量没有变化,而在375 kg/hm~2氮水平下棉花叶片氮含量、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显著增加。对相同量硼处理,增施氮肥提高了棉花叶柄环带出现率、株环带叶数和叶环带圈数、叶片氮和叶绿素含量,而对叶片磷、钾、硼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施硼肥13.5 kg/hm~2,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棉花产量达到最高值3 592 kg/hm~2。说明湖北天门地区棉田适当增加硼肥的同时减少氮肥用量可有效缓解棉花缺硼症状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机插杂交稻田间试验。在行距为30 cm下,设3种株距处理为16 cm、18 cm、20 cm;在尿素氮施用量54 kg/hm2下,设4个缓释氮用量为36、66、96和126 kg/hm2,总施氮量相应为90、120、150和180 kg/hm2。在插秧时缓释肥与尿素混合,一次性追施。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运移量。【结果】缓释氮肥配施量和株距对主要生育期的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且互作效应显著;缓释氮肥配施量的效应明显高于株距。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总施氮量为150和18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单茎茎鞘与叶片干物重,叶面积衰减慢,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高,光合特性强,促进干物质累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群体颖花量,保持了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机插稻产量。株距为16 cm,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水稻群体茎蘖数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缓慢消减,有效穗数足,虽穗粒数显著降低,但有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协调出较高的产量。而株距为20 cm,配施总氮量为180 kg/hm2处理,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和攻大穗,增加了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多,灌浆充实量大,千粒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齐穗期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87**~0.91**),对促进增产更为重要。【结论】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尿素(54 kg/hm2)配施总氮量为150 kg/hm2时,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463.8 kg/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对潮土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潮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主要指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相比,长期缺磷、缺氮、缺钾导致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均显著降低;其中长期缺磷、缺氮、缺钾处理夏玉米产量分别为NPK处理的10.78%、21.14%和83.43%。对不同施肥处理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夏玉米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高于光合速率,说明不同施肥处理产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其次是光合速率。长期不施肥或缺磷、缺氮、缺钾导致作物低产或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光合面积低和光合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西北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膜下滴灌番茄不同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番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在大小行沟垄种植形式的基础上设置3种种植行距分别为L1(60cm)、L2(45cm)和L3(30cm);以蒸发皿累积蒸发量E为标准设置0.6E、0.8E、1.0E、1.2E共4个灌水水平,共1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生长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生长生理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种植行距处理(L3),会造成植株徒长及过高的叶面积指数,抑制作物群体的光合生理活动,导致较低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过低的灌水量(0.6E)会抑制番茄植株的光合生理活动,且随生育期的进行表现出明显的水分胁迫的累积作用。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对产量的影响最为直接,提高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是实现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株高茎粗与叶面积指数间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P=0.004 6),高茎粗低株高植株具有较为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相较于产量最高的种植行距与灌水量组合L1-1.2E处理,L1-0.8E和L2-0.8E处理可在产量仅降低4.28%和9.00%的情况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6.00%和29.29%。该结果为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科学种植与灌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施氮对杂交谷子产量与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随着杂交谷子高产特性的凸显和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确立高产条件下的合理施肥方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设定了不同氮素水平,研究施氮量对谷子生物量、产量、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以确定杂交谷子高产的合理施氮方案。【方法】以张杂5号谷子为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施氮量0、 100、 200、 300(分3次施)、300(分2次施)、400 kg/hm2 共6个氮素水平(N0~N5处理),通过测定杂交谷子籽粒产量、生物量、农田耗水量和光合特性,分析施氮与杂交谷子产量、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的关系。【结果】谷子产量、光合特性及WUE与施氮水平密切相关。不同施氮处理谷子生物量比对照N0处理增加了26.33%~87.21%,处理间差异显著。谷子籽粒产量以N3(300 kg/hm2,分3次施)和 N5(400 kg/hm2)处理较高,分别为8202 kg/hm2和8537 kg/hm2,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生育阶段谷子的耗水特征变化趋势不同。生育前期耗水变化不明显,拔节-抽穗期谷子农田耗水量以N0处理日均耗水量最大;在生育后期N0处理耗水量最小,N3 耗水量最大。全生育期谷子总耗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小,以N1(100 kg/hm2)处理总耗水量最大。杂交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以N0处理最小,N3处理为最大。籽粒水分利用效率、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均以N3处理为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400 kg/hm2 时,虽获得了最高产量,但与施用N 300 kg/hm2 差异不显著,且水分利用效率较低,说明高量施氮的增产效果不明显。【结论】氮素的合理使用协调了水氮关系,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施氮还提高了杂交谷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施氮量相同,但施肥时期不同,产量和WUE也差异显著。谷子生育前期大量施肥降低了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转移,产量较低。因此,推荐施氮 300 kg/hm2(分3次施)作为本地区杂交谷子高产高效的合理施氮量。  相似文献   

14.
施用钾肥对温室黄瓜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温室田间试验,研究施K2O 0、240、480、720、960 kg/hm2等5个钾肥处理对津春3号黄瓜光合特性、产量、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K2O 720 kg/hm2时,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施K2O 240 kg/hm2,黄瓜的叶面积和叶数最大。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黄瓜的光合作用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过程,钾肥量与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关系式为y=-4.160+4.5307x-0.6693x2,r=0.9470**。施钾肥能够提高叶绿素含量,钾肥量与叶绿素含量增量SPAD值关系式为y=-6.66+7.406x 8-0.97x2,r=0.9836**。施用钾肥对黄瓜的前期结瓜作用明显,前期施用钾肥,结瓜数量和产量增加显著。施用钾肥黄瓜增产14.7%~53.5%;施K2O 720 kg/hm2时,黄瓜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施用钾肥使黄瓜提前结果,并延长了黄瓜的结果期。施用钾肥改善黄瓜品质,在K2O 240~720kg/hm2范围内,随着K2O量增加,黄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逐渐增加,硝酸盐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黄土旱塬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不同株行距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株行距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春玉米生产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紧凑型高产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适宜机械化收获的55cm和75cm两种行距,通过株距调整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共4种栽培密度,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2年定位试验,研究株行距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55cm行距相比,75cm行距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成熟期依然具有较高的SPAD值、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持绿性良好,为光合产物提高给予了支撑。不同株行距种植模式WUE表现不同,吐丝期WUEF基本随密度增加而增大,2种行距下2014年和2015年均是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F较高;收获期2014年55cm行距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H较高,75cm行距7.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H较高,2015年2种行距下均为6.0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H较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Y,55cm行距变化无规律,75cm行距随密度增加而增大。55cm行距和75cm行距均可以作为黄土旱塬区春玉米机械化收获种植行距,综合土壤水分变化、叶面积指数、SPAD值、收获指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75cm行距7.5万株/hm~2种植密度可以作为紧凑型春玉米试验区域内最佳株行距设置。  相似文献   

16.
稻茬烤烟根区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稻茬烤烟根区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效应,在湖南省桂阳县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根区施用对烤烟营养生长、光合特性、烟叶质量及经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稻茬烤烟根区施用生物有机肥较条施处理,团棵期最大叶面积可提高24.58%,打顶期茎围、最大叶面积、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可分别提高4.72%、19.29%、14.78%、7.30%、22.64%、5.63%、32.14%,第1次采烤期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可分别提高15.64%、23.82%、30.00%、8.31%、15.26%,有利烤烟营养生长,提高烤烟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②稻茬烤烟根区施用生物有机肥较条施处理的上等烟比例、产量、产值、物理特性指数、化学成分指数、感官评吸总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效益可分别提高5.96%、12.39%、17.51%、5.76%、18.46%、5.43%、12.38%、17.51%,有利于提升烟叶品质,增加产量和产值。③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烟草专用基肥,可提高烟叶评吸质量、上等烟比例和氮肥偏生产效率。④三饼合一生物有机肥代替部分烟草专用基肥根区施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叶片光合性状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量耦合对水稻光合性状及其效应的影响,从光合源及光合质方面阐明不同水氮组合处理在光合性状上的差异。【方法】以新稻20为材料进行土培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 (0 kPa)、轻度干湿交替灌溉 (–20 kPa) 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 (–40 kPa) 3种灌溉方式及不施氮 (N0)、中氮 (MN, 240 kg/hm2) 和高氮 (HN, 360 kg/hm2) 3种氮水平,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水稻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叶片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主要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抽穗后群体叶面积指数,且与MN耦合后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显著降低主要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在同一灌溉方式下,中氮处理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有利于穗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提高,重施氮肥反而降低叶片光合及荧光效率。水稻叶片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潜在活力及最大光化学效率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性状指标的供氮效应均为正效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下主要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的供水效应及耦合效应均为正效应,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的控水及耦合效应则为负效应。【结论】轻度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中氮处理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有利于穗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形成,表明通过适宜的肥水调控发挥水氮耦合效应,可以创造良好的光合性状,提高水稻光合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