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麦茬稻进行了品种、密度、育秧、施肥、喷剂试验。结果表明,壮身稀植与高穗重品种、N素V字施肥是统一的。提出高产理想株型、稀植程度和产量结构,肯定了湿润育秧方式,证实了N、P、K、Zn配合、施Si、喷胆碱复合物和水稻微肥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水稻旱育稀植条件下钾肥合理施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在南京市主要土壤类型马肝土上研究水稻旱育稀植的新型栽培条件下、钾肥不同用量及比例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水稻旱育稀植大田钾肥合理施用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麦茬稻壮秧稀植量化指标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麦茬稻进行了品种、密度、育秧、施肥、喷剂试验。结果表明,壮秧稀植与高穗重品种,N素V字施肥是统一的,提出高产理想株型,稀植和产量结构,肯定了湿润育秧方式,证实了N、P、K、Zn配合,施Si、喷胆碱复合物和水稻微肥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1适时栽插 水稻适时栽插很重要,它与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适时栽插要根据气温、苗情、茬口、劳力等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适时早栽的优点是有利于增穗增产,春夏之交前早插秧,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低,主茎基部由于受低温刺激能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同时有效分蘖期时间较长,有效分蘖多,可确保达到目标穗数。另外由于早插秧,分蘖出生早,营养生长时间长,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大穗形成而增加穗粒数,也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抗病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si1和Lsi2及其野生型,所有施肥和管理措施一致。于成熟期,取水稻地上部茎、叶、鞘样品,常规方法测定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结果】1)不同基因型水稻体内硅含量、植硅体含量、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突变体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野生型> Lsi2野生型> Lsi2突变体> Lsi1突变体,Lsi1和Lsi2突变体水稻植硅体碳含量显著高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突变体> Lsi2突变体> Lsi2野生型> Lsi1野生型。2)野生型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鞘>叶>茎,而突变体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叶>鞘>茎,水稻叶片中的植硅体碳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最高,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分布趋势为叶>茎>鞘,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为叶>鞘>茎。3)水稻植硅体含量与硅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高吸硅的水稻植硅体含量高,且形成的植硅体比表面积小,表明植硅体含量及其形态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植硅体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植硅体碳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表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除了受植硅体含量影响,还受植硅体所包裹的有机碳浓度影响。4) 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生物量、植硅体储量、植硅体碳储量显著高于其突变体。【结论】具有高吸硅能力的野生型水稻与其突变体相比,生物量、硅、植硅体、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增加,分布不同,虽然植硅体碳含量降低,但植硅体碳储量增加。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比低硅突变体水稻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8.
9.
缙云山4种林分土壤植硅体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浩宇  陆畅  高明  黄容  吕盛  王子芳 《土壤学报》2020,57(2):359-369
森林生态系统中丰富的植硅体可以将部分有机碳封存于土壤中,形成稳定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起到重要作用。以重庆市缙云山的竹林、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种亚热带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下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在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0~100 cm)上,不同林分下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土壤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及植硅体碳储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P0.05)。4种林分下有机碳和植硅体碳含量呈现一定的表层(0~20 cm)富集现象,并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含量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硅体和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植硅体碳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缙云山4种林分中,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储量均为最高,是较好的富碳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0.
“早稀播”小麦充分利用了有的温光资源,个体发育健壮,依靠分蘖成穗,群个体关系协高;中后疃小气候条件明显改善,植株抗逆能力增强,光合生产力提高,增粒、增重、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环境的动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生长发育和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储存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能够反映古农业的发展变迁。植硅体是一种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它可以指示气候变化。近年来,植硅体分析主要应用在农业考古、古气候重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碳汇潜力估算的研究中。世界上作物分布广泛,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研究作物植硅体与植硅体碳,对探讨农业起源与发展,估算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潜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与作物植硅体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作物植硅体的形态研究、植硅体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作物植硅体碳含量与分布、碳汇潜力以及植硅体碳汇在全球碳汇中的贡献,阐明了作物植硅体未来的研究方向。1)不同作物产生的植硅体形态不同,而且对作物植硅体形态的研究较多处于优势的禾本科中,其他作物的研究较少;2)作物植硅体碳含量与其本身的固碳能力和效率有关,不完全由植硅体含量的多少决定,此外,植硅体碳含量的多少也可能受生长环境和植物基因型的影响;3)不同生态系统中气候、地表植被、土壤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植硅体的碳汇潜力;4)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作物植硅体碳汇存在显著差异,施加硅肥或硅-磷复合肥、种植高植硅体含量和高植硅体碳含量的作物等均可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今后应进一步研究不同作物植硅体碳汇,以帮助识别过去的农业碳汇,评估当前农业碳汇潜力;加强植物、根系、土壤迁移规律的探讨,进一步分析不同作物植硅体积累与碳汇效应;阐明不同植物吸硅机制、植物根系硅化过程与其植硅体含量、植硅体碳含量间的关系;了解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碳汇潜力,以期为作物科学种植、农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植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固碳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的植硅体形态、含量、大小、分布、组合有所不同。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潜力主要受气候变化、植物生产力、植硅体固碳效率、植硅体碳稳定性、土地利用方式、农艺措施、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各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同时指出,固碳机理、植硅体固碳高效品种选育、人为干扰下农林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循环过程为今后植硅体碳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刘廷宏  王丽 《水土保持通报》1992,12(6):64-70,77
通过对旱塬地0~200cm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定期观测,表明:旱塬地年内土壤水分动态,分为4个时期:晚春初夏强烈损失期;雨季恢复补充期;晚秋缓慢损失期;冬季早春相对稳定期。旱塬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分为3个层次,即水分速变层(0~20cm);水分活跃层(20~100cm);相对稳定层(100~200cm)。并在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旱塬地蓄水保土耕作技术措施等进行了专题研究,表明:旱塬地向日癸与大豆带状间作,具有明显的水保及经济效益;旱塬地推行作物配方施肥技术,能够节约用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5.
绿麻竹县根系发达,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是治理流失溪岸、荒坡地、崩岗的优良竹种,兼顾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是我国南方优良的笋竹两用竹种。因此,对磨竹的新植技术和老竹园的更新改造技术进行研究,摸索出科学的技术措施,对大力推广种植绿麻竹治理水土流失,具有投少效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15)N稀释法筛选高固氮能力的大豆品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5N稀释法筛选出了具有高固氮能力的大豆品种和品系,大豆品系1005,8502,2096,1454,94用东农42是高固氮品系,它们的固氮效率高达70%,大豆品系1454和1555即高产又高固氮。根据方差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系固氮效率差异显,固氮效率与产量无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正相关,成熟期越长,固氮效率越高。有10年品种或品系在1992和1994年两次进行试验,尽管两年的降雨情况有较大  相似文献   

17.
应用^32P稀释法研究土壤磷和磷肥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启堂 《核农学通报》1991,12(4):178-182
  相似文献   

18.
浙江南部亚热带森林土壤植硅体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是一种稳定的有机碳形态。它由植物自身硅化作用产生,在植物死亡或凋落后归还于土壤,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库的储量。本文以浙江庆元县5种不同亚热带典型森林立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30 cm、30~60 cm和60~10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并估算土壤中植硅体碳储量。结果表明,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植硅体含量(土壤剖面平均值)变化范围在8.14~19.74 g kg-1,其中毛竹林土壤植硅体含量最高。而植硅体中Phyt OC平均含量最高的为马尾松林(24.31 g kg-1),最低的为针阔混交林(13.06 g kg-1)。土壤Phyt OC/TOC比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急剧增加。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林分下土壤硅含量与土壤植硅体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Phyt OC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我国亚热带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1 m土体Phyt OC总储量分别为1.988×107、4.025×107、2.575×107、2.542×107和0.340×107 t。  相似文献   

19.
沟植垄盖(膜)法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我国北方旱农区降水资源不足,造成的产量低而不稳状况,在研究作物产量与降水关系基础上,设计并较系统研究了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沟植垄盖(膜)。多年、多点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该措施使传统的间作套种与现代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改变了局部地形,形成了有利于作物生育的生态环境,增产及经济效益明显,是农业增产的一项先进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肯定推广的杂交中稻栽插密度是正确的前提下,找出了生产中杂交中稻密度上的稀大窝问题,分析了稀大窝的危害和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纠正稀大窝、推广合理密植的对策来提高杂交中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