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25岁。反复间歇发作腰背部及骶尾疼痛1年加重2月,并发双侧腿阵发性痉挛样疼痛以“脊柱肿瘤”人院。体检:神清,痛苦貌,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脊柱呈生理样弯曲,T12S2及尾椎棘突压痛扣击痛,双侧踌长伸肌、趾长伸肌肌力Ⅵ级,双下肢感觉正常,生理放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马鞍区感觉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股四头肌MRI特点。方法:对表现为腓肠肌肥大的下肢近端肌无力的拟诊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33例患者行肌酶谱、肌电图、肌肉病理活检及股四头肌MRI检查,同时选取其他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包括肢带型肌营养不良5例、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作为对照。结果: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33例患者的受累肌群均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在FSE T1WI上均呈等、高混杂信号,在压脂FSE T2WI上呈高信号4例,呈等信号7例,双侧缝匠肌(19例),股薄肌(13例),半腱肌(15例)相对保存相对完好;5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受累肌群表现为2种信号:一种为长T1、长T2信号(3例),另一种为短T1、长T2信号(2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肌肉MRI异常形态改变可不明显。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则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在FSE T1WI上均为高混杂信号,在压脂FSET2WI上呈多为混杂高信号,大腿肌群全部受累,为均一性萎缩。结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MRI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腿肌群脂肪增生明显,大部分病例股薄肌、缝匠肌、半腱肌相对保存完好;MRI检查能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诊断、临床选取准确的活检部位提供定位。  相似文献   

3.
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抗旱栽培,以先玉335为材料,采用大田小区对比试验,开展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土壤含水量、玉米叶片形态和生理、果穗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0~20cm、20~40cm和40~60cm,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差异(P0.05),无干旱胁迫(T2)干旱胁迫5d(T3)干旱胁迫10d(T4)干旱胁迫15d(T5)自然生长(T1)。叶片卷曲度T1T5T4T3T2。叶片保绿性、相对含水量、SPAD值均为T2T3T4T5T1。T2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比T1、T3、T4、T5高55.38%、5.31%、24.17%和37.91%,T2的SPAD值分别比T1、T3、T4、T5高38.70%、9.45%、18.97%和27.10%。干旱胁迫对玉米性状及产量具有影响,干旱导致玉米穗长缩短,秃尖变长,穗粗、行粒数减少,产量下降(P0.05),T2产量分别比T1、T3、T4和T5高50.25%、8.94%、15.06%和28.1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PC 12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建立体外神经元样细胞周期的研究模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NGF诱导及50μg/L NGF诱导不同天数PC 12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1)不同质量浓度NGF诱导PC 12细胞7d,细胞百分比G0/G1期升高,S和G2/M期降低,25,50,100μg/L NGF诱导组与阴性对照组,50与25,100μg/L NGF诱导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50μg/L NGF诱导PC 12细胞不同天数的细胞百分比,G0/G1期从诱导第1天始升高,至7d达到最高,9d又有下降,S期从诱导第1天开始降低,至7d最低,9d又有上升,诱导1,3,5,7,9d与基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G2/M期从诱导3d降低,至7d降至最低,9d又有升高,诱导3,5,7,9d与基础组比较,P<0.01。G0/G1期、S期、G2/M期细胞百分比,诱导9d与诱导7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未经NGF诱导的PC 12细胞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经NGF诱导的PC 12细胞逐渐减少增殖,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0/G1期,趋向于神经元样分化,50μg/L NGF诱导7d的PC 12细胞可用于神经元样细胞周期模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不同鸡粪有机肥施用量对温室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山西省鸡粪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在温室黄瓜生产中施用不同用量的鸡粪有机肥作底肥,对黄瓜的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2(37.5 t/hm~2)、T3(52.5 t/hm~2)和T4(67.5 t/hm~2)处理的各项指标均优于T1处理(22.5 t/hm~2)(CK),且T2、T3处理的各项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T4处理的生理及产量指标反而有所下降;T2处理的株高达662.33 cm,较T1处理提高了3.92%,净光合速率达22.15μmol/(m2·s),较T1处理提高了16.70%,维生素C含量为65.73 mg/kg,较T1处理提升了53.43%,产量达278.92 t/hm~2,较T1处理增产1.84%。在当地温室黄瓜生产中,鸡粪有机肥作底肥的推荐施用量为37.5 t/hm~2。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7.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岁.因右侧视力下降半年,腰腿部间断性疼痛20年余,伴头痛、头昏1月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右眼视力较左侧差,左耳听力明显下降,脊柱无畸形,右下肢肌肉萎缩,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阴性.追问病史有左耳聋8年,年前曾诊断为"神经性耳聋".头部CT示额叶区6.3×7.6×9.0cm大小类似哑铃状密度稍高影,边缘清楚,增强扫描示病灶显著强化,且左侧桥小脑角区显示约3.0×1.7×4.0cm大小类椭园形强化灶边缘清楚.诊断意见:①考虑额区大脑镰旁脑膜瘤;②左侧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听神经瘤可能性大.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冠状切口双额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右额硬膜内侧面有一蚕豆大小孤立肿块,左额中上回皮层下发现大小为10.0×8.0×7.0cm分叶状,边界清楚,有明显包膜的肿块,重约250g,予以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 纤维型脑膜瘤.行脱水、止血治疗,术后L3-4、L2-3间隙穿刺为干性穿刺,病愈出院,出院后2个月再次入院,行腰椎MRI平扫示L1-4水平段椎管内长T1等T2信号,邻近结构显示受压,增强示L1-4椎管内(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以脊膜瘤或神经鞘瘤可能性大,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椎管探查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肿瘤位于L2-4间隙硬脊膜下,大小2.0×2.5×10.0cm.病理诊断:神经纤维瘤.患者病愈出院,月后患者再次入住我院,行左侧枕下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在左侧桥小脑角区发现有3.0×3.0×3.0cm大小肿瘤,予以完整切除,术后病检诊断:听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下文冠果光合指标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文冠果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旱尺度及光合生理变化,确定适宜的灌水阈值,以保证在节约有限水资源的同时文冠果生长不会受到抑制。在盆栽条件下,设置5个水分梯度,即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46.4%)的80%(T1)、60%(T2)、40%(T3)、20%(T4),以正常灌水为对照(CK)。利用Li-6400光合仪对文冠果叶片光合指标及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文冠果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干旱梯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均降低,其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荧光参数PSⅡ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着水分胁迫加重而下降,表现为T2T3T4,其中T1处理由于灌水充盈使光合参数Pn、Gs、胞间CO2浓度(Ci)反而降低。对不同水分处理下文冠果幼苗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现的优劣顺序为:CKT2T1T3T4。文冠果在60%田间持水量的水分灌量(T2处理)下各项光合指标均表现较好,WUE最高。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 ,34岁 ,因口角歪斜、右眼闭合不全 2 d入院。 1周前有“腹泻”病史 ,入院查体 :右侧额纹变线 ,闭目露白 3mm,右鼓腮漏气 ,口角歪向左侧 ,咽反射存在 ,伸舌居中 ,四肢肌张力、肌力、感觉、腱反射正常 ;病理反射 (- ) ;入院后第 2天出现视物模糊 ,面瘫加重 ,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 ,步态不稳 ,构音不清 ,四肢麻木、无力 ,步态不稳。双上脸下垂 ,双瞳孔散大 ,直径约 7mm ,对光反射消失 ,双眼球各方向运动不能 ,双额纹变浅 ,口角歪向左侧 ,双侧鼓腮漏气 ,舌伸不出 ,双侧咽反射弱 ,软腭上抬差 ,四肢肌张力低 ,双上肢肌力近端 级 ,远端 级…  相似文献   

10.
胡超  徐运清  邓雅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98-6499
为了研究酸雨作用下灰潮土铅、镉的释放规律。通过对采自田河村(S1)及河口大桥(S2)灰潮土样品进行模拟酸雨淋溶试验,研究了湖北省孝感地区灰潮土中铅、镉的浸出特性。720 ml的模拟酸雨淋洗后,pH值4.5的模拟酸雨使供试灰潮土镉累积浸出比正常降水增加19.5%(S1)和60.9%(S2),使铅的浸出增加87.7%(S1)和12.9%(S2);pH值3.5的模拟酸雨使灰潮土镉累积浸出比正常降水增加45.6%(S1)和80.3%(S2),使铅的浸出增加183.7%(S1)和424.7%(S2);土样S2的总镉和总铅的含量都要比S1土样高,pH值3.5下呈现出镉和铅累积浸出量也较大。镉的浸出随着淋洗液pH值降低淋出量逐渐增加,铅的浸出则在pH值3.5时出现显著增加。镉与铅都随着酸度增加和淋溶量的增加而逐渐浸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GRE序列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作用。方法:回顾5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MRI资料,对比分析FSET2和GRET2的MRI改变。结果:GRET2表现为高或高低混合信号110处(占97.3%),3处为低信号(占2.7%);FSET2表现为高信号或高低混合信号98处(占86.7%),等信号12处(占10.6%),低信号3处(占2.7%);GRET2对脊柱转移瘤骨髓异常、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的检出率为100%,FSET2则为89.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矢状位GRET2可作为脊柱转移瘤基本扫描序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因“尿黄3个月,发热、双下肢浮肿1周”入院。入院体检:T.37.6℃,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侧眼睑无浮肿。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右侧肋脊点压痛(±),右侧肾区轻叩痛。双下肢膝关节以下呈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潜血3+,蛋白2+。尿液镜检未见红、白细胞,可见颗粒管型2~3个/HP.24h尿蛋白总量7.2g。血清总蛋白39.2g/L,白蛋白27.6g/L。血BUN12.3mmol/L,肌酐231.4μmol/L。血胆固醇、甘油三脂正常。血沉12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正…  相似文献   

13.
1病例 男,52岁,因反复发作及右下肢疼痛12月,加重近2月入院。入院查体:跛行,脊柱生理弯曲存在,腰肌痉挛,L5S1右棘突间旁侧压痛并沿右坐骨神经沿线放射痛,右坐骨神经沿线有压痛,右小腿后外侧、右足外侧皮肤感觉减退,右跟腱反射减弱,右直腿抬高及加压试验(+)。X光片示L4、L5S1明显,突出最大径经约0.8cm,压迫相应硬膜囊及左侧神经根。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陇中旱作区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变化规律,以无覆盖种植(T1)为对照,设置5个水平(秸秆覆盖量T2:6 000 kg/hm~2;T3:9 000 kg/hm~2;T4:12 000 kg/hm~2;T5:15 000 kg/hm~2;T6:18 000 kg/hm~2),对不同秸秆覆盖量下0~200 cm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以及马铃薯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内,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T3~T6处理显著高于无覆盖种植(CK),3年收获期秸秆覆盖处理T6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0.0%、73.8%、55.6%;6个处理20 cm土层含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6T5T4T3T2T1,各处理间40 cm土层含水率T6较T1提高了30%。T2~T6处理的产量较无覆盖处理T1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T5和T6处理效果最明显,分别提高了28%和36%。可见,秸秆覆盖栽培可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马铃薯植株后期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有机物的累积,从而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限制灌水对草坪外观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草坪草的选择、节水灌溉和科学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结合大田试验的方法,以3种主要应用的草坪为研究对象,安排3个试验因子T1(高羊茅:黑麦草:硬羊茅=5:3:2)、T2(高羊茅:草地早熟禾=4:1)、T3(高羊茅单播),在限制灌溉水条件下,对3种草坪在水分胁迫时期内的外观质量、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随着限制灌水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草坪的外观质量逐渐下降,土壤含水量与草坪外观质量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3种草坪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 T3草坪下降幅度最大,T2次之,T1草坪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变化与胰岛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20例初诊T2DM、22例长病程(≥5 a)T2DM和18例健康对照者,测定空腹及餐后30、120 min血清葡萄糖、胰岛素、C肽、GLP-1水平,以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早相和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评价细胞功能。结果 T2DM组餐后血清GLP-1、C肽均较对照组低(P<0.01),尤以长病程组明显(P<0.05)。T2DM组血清GLP-1与血糖呈负相关,但与C肽、HOMA-、早相和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血清GLP-1水平下降可能与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宜槟榔幼苗根系生长的土壤水含量,为制定槟榔幼苗水分灌溉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盆栽槟榔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土壤相对水含量(30±5)%(T1)、(45±5)%(T2)、(60±5)%(T3)、(75±5)%(T4)和(90±5)%(T5)处理,持续控制60 d,分别测定各处理幼苗的鲜重、干重、干物质分配情况及根系形态和活力。【结果】T5处理槟榔整株幼苗、根、茎及叶的鲜重和干重均最重,其中,整株幼苗鲜重极显著重于其他处理(P<0.01,下同)。 T4和T5处理槟榔整株幼苗的干重、根鲜重及根干重均显著重于T1、T2和T3处理(P<0.05)。 T1、T2和T3处理槟榔幼苗的干物质多数向茎和叶分配,其中T1处理槟榔幼苗叶片干物质占整株的百分比增加11.32%,茎的百分比增加5.00%,根的百分比下降8.63%。土壤水含量与幼苗根系活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45。T4和T5处理槟榔幼苗根系的总鲜重、总干重、总长度、总表面积及总体积均极显著高于T1、T2和T3处理。【结论】槟榔育苗的土壤相对水含量以(75±5)%为宜,此条件下最有利于槟榔幼苗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8.
1病例介绍1.1一般资料患者女,31岁,进行性头痛8d,持续性闷痛,不伴恶心、呕吐及癫痫发作,无言语及肢体功能障碍,神经科查体: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均灵敏,颈软无抵抗,张口及伸舌无偏斜。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随意活动良好,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史:剖腹产,青霉素过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UV-A辐射增强对土壤-冬小麦系统微量气体释放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外盆栽试验,人工模拟UV-A辐射增强,UV-A辐射强度处理分别比自然光(CK)增加10%(T1)和20%(T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UV-A辐射强度下裸土、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下裸土呼吸速率分别比CK高83%(P=0.022)和263%(P=0.038),T2处理比T1高99%(P=0.073);T1和12处理使裸土N,2O排放通量比CK分别增加了64%(P=0.019)和186%(P=0.059),但,12与T1处理间的N,2O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P=0.123).UV-A辐射增强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大小;T2处理下土壤-冬小麦系统的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CK(P=0.012)和T1(P=0.010),分别比CK和T1高33%和40%,但T1和CK的N,2O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P=0.352).UV-A辐射增强没有影响冬小麦生物量(P<0.05),但T2处理下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碳和亚硝酸氧化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对葡萄生理特性、果实品质及养分吸收的调控效应,以夏黑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K(0μmol/L)、T1(50μmol/L)、T2(100μmol/L)、T3(200μmol/L)及T4(400μmol/L)的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葡萄叶片生理特性、果实品质及叶片和果实养分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褪黑度浓度增加,叶片SPAD值、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T2处理时达最大值,较CK分别显著提高11.60%、26.70%、14.80%、18.95%和62.45%,而丙二醛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T2处理时降低最显著,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T1~T3处理的果实品质指标均高于CK,其中,T2处理的单粒质量、单穗质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较CK分别显著增加30.72%、14.71%、38.91%、51.44%和66.33%,T1~T4处理均降低可滴定酸含量;T2处理的叶片氮和果实钾含量最高,较CK分别显著增加25.75%和27.58%,且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T2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分析,适宜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