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吉林省玉米为例,分析探讨了依据作物产量与蒸散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减产幅度为指标对自然状态下旱作物受旱灾情进行了估测。与干旱指数法、受旱面积统计法相比,该法更能较真实地反映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可为旱田抗旱灌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经实测资料检验,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估测精度和区域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型蒸渗仪和遗传算法的受旱玉米蒸发蒸腾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旱胁迫下作物蒸发蒸腾量估算重要且复杂,依托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6台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开展玉米受旱胁迫专项试验,对不同受旱胁迫下玉米蒸发蒸腾量特征进行分析,在双作物系数法估算无受旱胁迫下玉米蒸发蒸腾量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率定基础作物系数Kcbini、Kcbmid、Kcbend和作物系数上限Kcmax,同时基于试验站实测太阳辐射数据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率定了Angstrom公式经验参数a、b,进而优化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的计算结果,并以此基础运用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受旱胁迫下玉米蒸发蒸腾量。结果表明:营养生长中前期轻微的水分亏缺可能会刺激玉米适应性机能,复水后各项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水分亏缺加重时不仅会使玉米当期的蒸发蒸腾量减少,而且会产生累积效应,将这种胁迫影响传递到之后的生育阶段;相同受旱胁迫强度对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影响更为明显,且易造成永久胁迫;Kcbini、Kcbmid、Kcbend、Kcmax的率定结果分别为0.150、1.090、0.152和1.400,在此基础上运用双作物系数法估算无受旱胁迫下玉米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1.39 mm和0.97 mm,比对应的FAO-56推荐值估算结果小6.74%和8.23%,受旱胁迫下玉米计算的2个处理全生育期RMSE、MAE和MRE均值分别为1.60 mm、1.18 mm和6.73%,整体估算效果虽然没有无受旱胁迫下的好,但仍优于FAO-56推荐值的估算结果。因此,基于双作物系数法和遗传算法的受旱胁迫下玉米蒸发蒸腾量估算合理可靠,该研究可为区域制定适宜灌溉制度和降低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安徽省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内有底测坑玉米受旱胁迫专项试验数据,研究分析了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干旱会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各项指标,而光合性能的变化会影响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发育;玉米营养生长中前期,作物处于快速生长期,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能更强,适度轻微的受旱胁迫解除后玉米可迅速恢复正常生长,其后的生长发育反而会优于未受旱作物;同等受旱胁迫程度下,玉米营养生长后期及生殖生长阶段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更为敏感,受旱更容易造成玉米植株永久损伤并导致减产。为提高玉米全生育期内的水分利用率实现高效节水并保障稳产,认为玉米营养生长中前期可适度缺水实施非充分灌溉,而营养生长后期及生殖生长阶段则需实施充分灌溉。  相似文献   

4.
时间序列法在参考作物腾发量分析与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把时间序列法应用于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模拟中,经研究和分析计算证明:参考作物的腾发量由一个呈周期性变化的周期分量和一个随机变化的随机分量构成。用该方法对农田灌溉研究所商丘试验站1977~1986年的参考作物腾发量进行了分析与模拟,在一定精度上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参考作物腾发量在长时期内的变化过程,为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淮北砂姜黑土区地下水适宜埋深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分析了淮北砂姜黑土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该区不同要求的地下水适宜埋深,包括防止作物受渍、受旱和提高作物产量、节约水资源、减轻洪涝渍灾害的地下水适宜埋深。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机》2003,(3):3
自2003年6月28日以来,我市已连续33天高温无雨,7月30日,最高气温达41.6℃,造成全市18个乡镇(街道)、217个行政村、1121个自然村全部受旱,受灾人口达31.9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76.6%,受旱面积87.3万亩,其中:农田作物受旱面积23.17万亩(重旱7.86万亩,绝收3.36万亩,无法插秧1.81万亩),山地作物受旱63.45万亩(重旱31.84万亩,绝收7.82万亩),淡水养殖受旱面积6800亩,旱灾还造成了农村1.53万人的饮水困难。据统计,全市已造成经济损失2.65亿元。面对这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我市全体农机干部以抗旱为己任,竭力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投入抗旱救灾第一线…  相似文献   

7.
3作物的需水关键期寻求作物的需水关键期,是非充分灌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作物对水分的敏感度指标集中体现了作物需水关键期的大小顺序。目前国内利用国外的计算模型已计算出不少作物的敏感度指标,但大部分没有搞过专门试验,只是采用以前的一般灌溉试验资料,计算出的敏感度指标欠准确。我们通过几年的专门受旱试验与研究,得到一些体会:在完成了大量的作物——水模型的计算检验后,深感这一工作的艰巨性,如果仅要求算出数据是容易的,如果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中真正把握各个环节,钻到问题的深处,探求其中的内在关系,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技术及设施为基础 ,分析该区集雨水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通过优化的补充灌溉方式 ,研究了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的补充灌溉定额、灌溉次数以及灌溉效果。试验研究表明 ,旱作区集雨补灌采用不同的微灌方式 ,在作物关键需水期和受旱后补充灌水 ,有显著的增产和保苗稳产效果。旱后补偿效应的研究表明 ,在作物受旱后供水 ,水分利用效率 (WEU)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节水耐旱系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旱系数在品种的抗旱筛选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抗旱系数的基础上加入水分利用效率因子,得到了作物节水耐旱系数(WSDT)。由于考虑了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SDT能够表征作物的受旱程度,体现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利用2007~2008年桓台863计划项目区冬小麦试验资料,对4个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抗旱系数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WSDT结果更合理,可以在作物抗旱品种筛选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综合了地表主要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干旱进行监测,可为抗旱救灾、作物估产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提高VTCI的区域估产精度,以陕西省关中平原为研究区域,将遥感反演的VTCI与CERES-Wheat小麦生长模型模拟的土壤浅层含水率相结合,通过四维变分(4D-VAR)同化算法实现2008—2014年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旬尺度VTCI的同化。将同化和未同化的VTCI分别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及两者组合赋权法建立冬小麦单产估测模型,选择最优估测模型对2011年关中平原各县(区)进行单产估测和精度评价,并分析2008—2014年关中平原冬小麦单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单点尺度还是区域尺度,同化的VTCI均能更好地响应外部观测数据,区域VTCI纹理性更好,更符合VTCI的先验知识。与未同化VTCI构建的估测模型相比,应用同化的VTCI所建的估测模型的估测精度明显提高,相关系数达到0.784(P0.001)。应用最优估测模型对2011年关中平原29个县(区)估产结果中,有16个县(区)的估测单产相对误差小于10%,28个县(区)的估测单产相对误差小于15%,总体平均相对误差为8.68%,均方根误差为421.9 kg/hm~2。近年来关中平原的冬小麦单产呈现个别年份波动、总体增长的年际变化规律,且呈现出中部单产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11.
三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的适用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幂级数展开等代数变换发现,3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Rao模型和Stewart模型可以近似相互转化,其各自水分敏感指数近似等价。通过在各阶段均匀受旱的特殊情况下对模型模拟的相对产量随相对蒸散发量变化过程的对比,从理论上分析了3个模型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当作物受旱较轻微时,Rao模型和Stewart模型与Jensen模型统一具有较好模拟效果,但是当作物受旱较严重时,Rao模型和Stewart模型的模拟效果不好。通过不同气候区域不同作物田间试验的数据进行了验证计算,由于水分亏缺不十分严重,参数优化后3个模型都具有较好模拟效果,而Jensen模型模拟效果更好一些,优化得到的3种模型水分敏感指数近似相同,而采用Jensen模型水分敏感指数后,Rao模型和Stewart模型的模拟效果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12.
作物水、肥动态生产函数—修正Morgan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作物生长的特点及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采用相对腾发量作为水分亏缺影响函数并引入肥料效应函数,建立了修正Morgan模型。该模型可模拟干物质的积累过程对水、肥的响应,跟踪作物生长过程,动态仿真性强,可进行实时操作,为科学节水,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且该模型所用参数相对较少,易于使用。  相似文献   

13.
依据模糊数学理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降雨“适量”、“适时”和“有效程度”3个指标出发,就杨凌区降水资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适应性做了评价分析,并提出降雨对作物生长的适宜度模型,通过实地调查与计算分析,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杨凌区主要作物对该区降雨特征的适宜能力,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本区降雨资源的地域特征,为该地区农作物合理布局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小麦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经承灾体脆弱性转换为旱灾损失的干旱致灾机制。【方法】基于小麦受旱试验,运用相对生长率生长函数,构建了小麦旱灾系统敏感性曲线,据此进行小麦旱灾系统敏感性的定量识别与评估。【结果】小麦分蘖期受旱胁迫均会造成干物质累积总量相对生长率小幅降低(相对无受旱胁迫),但随受旱胁迫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并不明显,当期受旱会激发小麦的自适应能力,促进根系纵向生长,从而对后期生长发育有利;小麦拔节孕穗期轻度受旱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但在重度受旱时系统敏感性最大;小麦抽穗开花期系统敏感性较大,轻度受旱即会对小麦生育造成较大影响;小麦灌浆成熟期系统敏感性也较大,轻度受旱就会显著抑制小麦生长发育。【结论】小麦拔节孕穗期轻度受旱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但在重度受旱时系统敏感性最大,宜保证该生育期土壤含水率高于田间持水率的55%;小麦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系统敏感性均较大,轻度受旱均会对小麦生育造成较大的影响,宜保证这2个生育期土壤含水率高于田间持水率的75%。  相似文献   

15.
基于辅助信息的森林蓄积量空间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密云县一类清查的样地蓄积量为研究对象,结合与蓄积量相关的辅助因子,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协同克里格法对森林蓄积量进行空间插值估测,并与文献[25]同一研究区的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法估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克里格法、基于辅助信息的协同克里格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蓄积量估测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9、0.845、0.766;基于辅助信息的协同克里格法要优于普通克里格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能够明显提高预测精度;与普通克里格法相比,所产生的均方根误差减小了71%,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提高了54%。最后生成了密云县森林蓄积量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应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蓄积量估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为森林蓄积量的估测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宝英  张学 《灌溉排水》1996,15(3):35-39
依据大量的实测试验资料,论证了土壤水分对小麦,玉米,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不同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确定了三种作物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上、下限指标,为实现高产及节水灌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面蒸发法的日光温室膜下滴灌番茄需水量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使用时域反射仪(TDR)、蒸发皿(E601型和D15.6型)分别测定日光温室膜下滴灌番茄的实际需水量和水面蒸发量,分析了实测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的关系,建立了水面蒸发法需水量计算模型,并检验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温室内作物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E601型、D15.6型蒸发皿的温室内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93、0.336,中误差分别为0.926、0.790。以D15.6型蒸发皿的蒸发量估测作物需水量为宜。  相似文献   

18.
依据大量的实测试验资料,论证了土壤水分对小麦、玉米、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不同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确定了三种作物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上、下限指标,为实现高产及节水灌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作的需水规律与土壤水分调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研究水稻旱作的水分调控指标和节水效果,采用单阶段旱试验方法,设置13个试验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得到了旱作水稻的需水特性和规律,土壤水分、耗水量和产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受旱对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受旱对最终产量的影响等,并求得了旱作水稻各阶段受旱的水分敏感指(系)数和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为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次之,分蘖期适当的水分亏缺反而有利于旱作水稻的协作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机器学习模型在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估测过程中,复杂模型的内部机制难以理解,为了在准确估测作物产量的同时给出合理解释,本文选取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以及冬小麦产量数据,基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开展关中平原冬小麦的产量估测研究,并将局部可解释性模型无关方法(LIME)、部分依赖图(PDP)和个体条件期望图(ICE)等全局和局部可解释性方法用于对模型估测结果的进一步解释。结果表明,与其他机器学习方法相比,经过网格搜索优化的LightGBM能够准确地估测冬小麦产量,估测单产与实测单产的决定系数R2达到0.32,均方根误差(RMSE)为809.10 kg/hm2,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6.55%,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该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进一步可解释性实验表明,网格搜索优化的LightGBM能够准确提取数据蕴含的信息,从全局角度来看,冬小麦4个生育期中拔节期VTCI对产量形成最为重要,抽穗-灌浆期和乳熟期次之,返青期则影响最小,这与先验知识相符合;从局部角度来看,局部可解释性方法基于冬小麦产量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