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失范、责任失范、风气失范等行为的主要成因,是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学校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教育监督体系、加强毕业生择业心理指导、强化服务意识等措施,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2.
当前,部分农业高校毕业生存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体现在就业择业心态、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以及就业意向与实际去向差异性较大等。通过调研部分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双一流"建设高校S大学2018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实际就业去向情况。结果显示,毕业生部分就业意向的实现率较低,表现在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决策方法以及就业行动滞后等方面。基于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升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认知、决策及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涉农专业就业压力有加大的趋势。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被闲置,这无疑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对影响就业的社会经济制约条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深化体制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理顺用人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人才信息库;各地、市、县成立专门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过渡时期,对农科毕业大学生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择业市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对策以缓解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在对南京6所高校2005届本科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和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大部分毕业生在薪金期望值、初次就业预期年限等方面能够准确定位;大学生择业心理较前有很大程度改善;女大学生求职时仍然遭遇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徽省3所高校2006、2007届毕业生的两次调查分析认为,省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方式、就业去向选择、就业境遇观感、就业心理状态等方面显现变化,社会心态呈亚稳定.应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改善就业状况,创设更加和谐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谈大学生就业难之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毕业生要转变择业观念,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标准,高校要调整专业结构,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通过共同努力,以求缓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陈利军  尹健  陈俊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65-5966
调查了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业科学系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求职意向、择业观及择业状况。结果表明,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动机较高,但择业缺少科学依据;就业意向单位多极化、突出专业;就业意向地点倾向中等城市,对薪酬的期望偏低。提出了提高高职高专植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高校弱势群体。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新时期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的主要表现,在对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难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优化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完善就业竞争环境四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社会对贫困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关注和就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完善乡村医生和兽医职业资格制度,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的决定。会议决定,借鉴目前一些省份的做法,在湖南、广东、贵州等16个省推动改革完善乡村医生职业资格制度,允许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并有临床实践经历的应届毕业生,包括尚在择业期内的未就业毕业生,免试申请乡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创建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应聘能力三层次九维度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并围绕该模型,引用高校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理念,从政府、企业、高校、学生4个方面提出了政府要加强促进就业的政策调控;企业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自身定位要准确,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