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冰鲜鱼与配合饲料5个不同比例饵料饲养黄鳝(Monopterus albus)14周,设定配合饲料所占比例分别为0%、25%、50%、75%、90%,研究不同饵料比处理对黄鳝生长、体成分及部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组黄鳝增重率、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随饵料中配合饲料比例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90%配合饲料组最低;而各组体灰分和水分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黄鳝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糖有显著差异(P<0.05);与完全投喂冰鲜鱼(0%组)相比,其它各处理组血清GOT和GPT显著降低;75%配合饲料组血清GOT、GPT(50%组除外)、总胆固醇均为所有处理组最低;表明黄鳝投喂以25%冰鲜鱼和75%配合饲料的混合饵料为宜.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不同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三个处理组:以红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红鱼粉组,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白鱼粉组以及冰鲜鱼组。每组20只幼蟹(初始平均体重:16.38±5.33g),单体饲养于塑料养殖筐中56d。结果表明: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成活率比较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而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之间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幼蟹体成分中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红鱼粉组显著高于白鱼粉组(P0.05);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配合饲料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冰鲜鱼组,红鱼粉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综合实验结果,投喂配合饲料显著提高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性能、体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配合饲料效果显著好于冰鲜鱼,而三疣梭子蟹对红鱼粉与白鱼粉的利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2种不同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91.47±3.70)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10 542尾,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757尾,分别投喂商品专用配合饲料和冰鲜太平洋玉筋鱼,养殖75 d。结果显示,冰鲜太平洋玉筋鱼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饲料系数(FCR)及全鱼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商品专用配合饲料组,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低于商品专用配合饲料组,存活率(SR)和蛋白质效率(PER)与商品专用配合饲料组差异不显著。商品专用配合饲料组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冰鲜太平洋玉筋鱼组;而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显著高于冰鲜太平洋玉筋鱼组。相对冰鲜太平洋玉筋鱼而言,商品专用配合饲料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的活性显著降低,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显著升高,但是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CPT-Ⅱ)在2组饲料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冰鲜太平洋玉筋鱼更适合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商品专用配合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建议参考冰鲜太平洋玉筋鱼优质的营养特性,优化和调整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营养配方。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评估了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混养模式的影响。经过5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与冰鲜饵料组抽样青蟹的平均规格、形体学指标、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的青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青蟹胃蛋白酶、肠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冰鲜饵料组(P0.05),胃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冰鲜饵料组(P0.05)。冰鲜饵料组池塘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磷酸盐和总有机碳指标均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在属水平上,冰鲜饵料组水样中的海命菌属等7种微生物菌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冰鲜饵料组底泥中的地杆菌属等8种微生物菌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每667 m~2总产量(蟹+虾+贝)和利润分别为374 kg和6 210元,比冰鲜饵料组分别增加5.9%和42.6%。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拟穴青蟹围塘养殖效益,具有推广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混合饲料(配合饲料与冰鲜鱼质量比为1∶1)的大口黑鲈,对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冰鲜鱼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配合饲料组,混合饲料组介于两者之间,但配合饲料组具有更低的饵料系数;与其他组相比,冰鲜鱼组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高(P<0.05);冰鲜鱼组肌肉的红度值(a*)最高(6.51±1.10),黄度值(b*)最低(4.81±0.69);配合饲料组离心损失率、失水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其熟肉率仅73.15%,显著低于混合饲料组(78.04%)和冰鲜鱼组(77.81%)(P<0.05);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和混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冰鲜鱼更利于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的提高,但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更低,饲料利用率更高。因此,建议从冰鲜鱼的营养组成、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拌饵投喂不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对鲟鱼血清中一些指标(GPT、GOT、AKP、SOD和溶菌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30mg/kg体重(正常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投喂300mg/kg体重(超10倍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GPT、GOT、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OD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超量使用盐酸恩诺沙星使试验鱼血清中的GPT、GOT、AKP活性升高,反应出对肝脏等组织有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了投喂冰鲜鱼和人工配合饲料的军曹鱼胃、前肠以及肝脏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1)蛋白酶活力:前肠与肝脏的蛋白酶比活力,投喂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而胃中的蛋白酶比活力以冰鲜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2)胰蛋白酶活力:胃中胰蛋白酶比活力,冰鲜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前肠与肝脏的胰蛋白酶比活力配合饲料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3)淀粉酶活力:胃中的淀粉酶比活力,冰鲜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 <0.05),前肠的淀粉酶比活力则是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两种饲料对军曹鱼肝脏淀粉酶比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4)脂肪酶活力:胃及前肠的脂肪酶比活力两种饲料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肝脏的脂肪酶比活力则以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  相似文献   

8.
不同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营养利用率高、对环境压力较低、适合于珍珠龙胆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的饲料,研究了配合饲料、饵料鱼、饵料虾、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配合饲料与饵料虾混饲等几种饲料及组合对珍珠龙胆石斑幼鱼摄食生长、消化酶活性、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饵料鱼的试验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组,而配合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优于其它组(P0.05);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仅次于最优组。饵料鱼组、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饵料鱼组的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它组,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饵料鱼组(P0.05),饵料鱼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试验鱼肌肉中鲜味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的总量高于其它组。综合分析认为,采用配合饲料与冰鲜饵料混合饲喂珍珠龙胆石斑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浙南海水网箱养殖中推广配合饲料,选择浙南海水网箱主养鱼类品种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黄姑鱼等进行配合饲料、冰鲜小杂鱼投喂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投喂冰鲜小杂鱼的饲料系数为8.22~10.21,投喂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为1.28~2.64;投喂配合饲料养成每千克鱼的平均饲料成本为18.63元,养成每千克鱼的总成本为25.64元;当小杂鱼的价格为每千克2.08元时,投喂小杂鱼和投喂配合饲料养殖每千克鱼的饲料成本相同,均为18.64元。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同样能养好海水鱼,冰鲜小杂鱼的价格是配合饲料推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晖  陈刚  孙坤刚 《水产科学》2016,(2):152-156
对36日龄平均体质量(0.21±0.01)g的斜带石斑鱼种苗的转饵模式进行研究。设计5种转饵模式:转饵1组前10d投喂生物饵料,然后转投配合饲料;转饵2、转饵3和转饵4组前10d进行联合投喂(转饵2:25%配合饲料+75%生物饵料;转饵3:50%配合饲料+50%生物饵料;转饵4:75%配合饲料+25%生物饵料),然后转投配合饲料;转饵5组直接投喂配合饲料;转饵试验至种苗60日龄结束。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鱼体长度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转饵4组试验鱼死亡率最高,而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时,转饵1组试验鱼体质量和质量增加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转饵2组又显著低于转饵4和转饵5组(P0.05);转饵1组种苗36—45日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46—60日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转饵试验结束后,各组种苗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转饵5组种苗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比较各项指标,转饵3的模式种苗质量增加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是本研究中效果较好的转饵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寡肽(OMet)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并与在饲料中添加等量的晶体蛋氨酸(CMet)的效果相比,实验以初始体重为(26.0±1.6)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设计1个低鱼粉(31.8%)对照饲料(LF).在LF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5%、0.65%和0.95%的晶体蛋氨酸或蛋氨酸寡肽,配制其他6组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Met 0.35、CMet 0.65、CMet 0.95、OMet 0.35、OMet 0.65和OMet 0.95,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LF组相比,OMet组和C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均显著升高,并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OMet 0.95组的增重率最高.与CMet组相比,O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不同饲料处理对大黄鱼存活率、饲料系数、体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OMet组大黄鱼的肝体比较CMet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晶体或蛋氨酸寡肽显著影响了大黄鱼幼鱼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OMet组大黄鱼肝脏中这两种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CMet组的(P<0.05),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大黄鱼肝脏谷草转氨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各饲料处理组之间血清中的血氨浓度和尿素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等量添加蛋氨酸寡肽比晶体蛋氨酸更能促进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及其对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饲料种类对中华鳖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国英 《水产学报》2002,26(2):132-138
以每立方米 0 .5只的密度放养体重为 2 5 0g左右的鳖种 ,分别投喂冰鲜鱼、30 %冰鲜鱼 +70 %配合饲料的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养殖期 5个月 ,各取 6尾 6 0 0g左右的雄性商品鳖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 :3种鳖的脂肪率、粗蛋白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但肌肉中的粗脂肪、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地以冰鲜鱼饲料饲喂的鳖为高 (P <0 .0 1)。肌肉与裙边组织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积累与饲料中相应的氨基酸含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r1=0 .784 3,r2 =0 .90 6 2 ,P <0 .0 1) ,其积累量随饲料中含量变化而变化。饲料对商品鳖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择尾均体质量为25g的健康黄鳝(Monopterusalbus)2400尾,分为5组,1个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4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g·kg-1、20g·kg-1、30g·kg。和40g·kg-1葡萄(Vitisamurensis)籽与青蒿(Arte—misiaannua)提取物(质量比为4:1)的混合物,测定了在2l~28℃水温下饲养100d后鱼体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基础饲料中添加植物提取物能提高鱼体肠道消化酶、血液谷草转氨酶(GOT)与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以及血清总蛋白(TP)的含量,降低血液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量为20g·kg-1和30g·kg-1时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量为10g·kg-1和40g·kg-1时差异不显著(P〉0.05)。20g·kg-1与30g·kg-1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表明,葡萄籽和青蒿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20~30g·kg-1时能显著提高黄鳝肠道消化酶的活性、调节鱼体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促进消化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活动、加快鱼体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种投喂模式对河蟹二龄成蟹养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传统饵料(以黄豆、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以少量饲料和杂鱼)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成蟹生长、性腺发育、规格分布、成活率、单产、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1)无论雌雄,传统饵料组早期(5-8月份)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最低,杂鱼组最高;(2)杂鱼组雌体8月份性腺发育速度最快,传统饵料组性腺发育速度最慢,其余月份雌体和雄体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无论雌雄,最终杂鱼组的大规格成蟹(雄体175 g,雌体100 g)比例最高,而传统饵料组的小规格成蟹(雄体100 g,雌体75 g)比例最高,且体重差异较大,配合饲料组的中等规格成蟹较为集中,最终三组投喂模式下雌雄蟹的平均体重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略大于传统饵料组;(4)三种投喂模式下,三者的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的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最高,配合饲料组饵料系数最低,但饵料成本居中;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居中,饵料成本最低。结果表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河蟹二龄成蟹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重为(34.15±0.33)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鱼粉和酪蛋白作为蛋白源,设计并制成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5%、40%、45%、50%、55%的5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56 d的生长试验,探讨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鲈鱼生长、体组成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鲈鱼存活率为91.7%-96.7%,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趋于稳定,且饲料蛋白45%、50%、55%组试验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组(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达到最大值;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鲈鱼鱼体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鲈鱼鱼体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增加,粗灰分、粗脂肪含量则呈减少趋势;随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呈升高趋势,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呈现升高趋势,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饲料中蛋白水平为45.00%-45.89%,其生长及蛋白沉积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5%、0.70%、1.05%、1.40%、1.75%苏氨酸,制成苏氨酸实际梯度为1.05%、1.35%、1.65%、2.00%、2.42%、2.65%的6组等能等氮饲料(44.67%粗蛋白质,21.65 k J/g总能),对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在海水浮式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了70 d的喂养实验,研究其对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89.58%–95.8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增加(P0.05),且在2.00%苏氨酸饲料组出现最大值,但随着苏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SGR呈减小的趋势;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苏氨酸组的FE显著高于1.05%组及2.65%组(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沉积率(PPV)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于2.00%苏氨酸组出现最大值;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对饲料中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占饲料干重的1.84%、1.87%及1.83%,占饲料蛋白质的4.11%、4.18%及4.09%。  相似文献   

17.
Thre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juvenile cobia, Rachycentron canadum: (Study 1) a 10‐week feeding trial within floating net cages to test the nutrition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dietary feeding regimes (trash‐fish control diet, a semimoist diet, an in‐house dry formulated diet, and a commercial cobia feed); (Study 2) a 10‐week feeding trial within an indoor water‐recirculating tank‐based system to test the nutritional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potential dietary fishmeal replacers (poultry byproduct meal, soy protein concentrate, feather meal), a diet without taurine supplementation, and a commercial cobia feed; and (Study 3) estimation of the essential amino acid (EAA) requirements of cobia based on EAA whole‐body composition in fast‐growing cobia fed a trash‐fish‐based diet. Fish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growth and feed efficiency was the greatest within the outdoor net‐cage feeding trial, with fish fed the control trash‐fish‐based diet exhibiting the best performance. Although fish growth was poorer within the indoor feeding trials, fish performance was similar for most diets, with apparent 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s of over 75% being obtained in all experimental diets in both feeding trials. The estimated EAA requirements of cobia obtained during this study we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for other similar marine carnivorous fish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以商业配方为基础,配制膨化饲料和非膨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394.96±13.21g)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120天,旨在对比这两种饲料对其生长、体成分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在水库网箱(2m×2m×2m)中进行,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实验结果表明,与非膨化料组相比,膨化饲料组草鱼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增重成本显著降低(P<0.05);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肠体比显著升高(P<0.05);鱼体血清血糖、甘油三酯、总固醇和过氧化氢酶显著升高(P<0.05);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降低(P<0.05);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显著升高,谷草转氨酶(GOT)显著降低(P<0.05);鱼体成分中水分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显著升高、粗蛋白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与非膨化饲料相比,饲喂膨化饲料可使大规格草鱼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提高,但会鱼体肥满度和粗脂肪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牟明明  蒋余  罗强  陈拥军  罗莉  林仕梅 《水产学报》2018,42(9):1408-1416
为探讨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以及肝脏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2.45±0.07)g的大口黑鲈180尾,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养殖84 d。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冰鲜鲢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高于冰鲜鲢组。大口黑鲈摄食配合饲料后,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鲢组,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冰鲜鲢组,而肌糖原和肠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饲喂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血糖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a/P比值显著高于冰鲜鲢组,而血浆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尿素、钙和磷含量显著低于冰鲜鲢组。各实验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胆固醇(TC)和胰岛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配合饲料明显影响大口黑鲈肝脏和肠道的组织结构,饲喂配合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性损伤。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冰鲜鲢更适合饲喂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不仅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而且损伤肝脏和肠道的健康。因此,可以借鉴冰鲜鲢的营养组成和大口黑鲈的代谢特性,深入研发大口黑鲈的饲料配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