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瓜果肉颜色和β-胡萝卜素含量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分析。【方法】以白色果肉西瓜品系PI186490和红色果肉西瓜品系LSW-177为亲本获得包含359个单株的F2代群体,对成熟西瓜果实果肉颜色、β-胡萝卜素含量等性状进行调查,同时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开发195个CAPS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结果】该群体果肉颜色(黄色、红色、白色)的分离比例符合9∶3∶4的隐性上位遗传模型。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1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2 029.8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46 c M。共获得与果肉颜色、β-胡萝卜素含量、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形指数、边缘果肉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位点24个,可解释1.39%~70.29%的表型变异。其中,与果肉颜色相关的主效位点2个,位于4号和6号连锁群上;与果形指数相关的主效QTL位点1个,位于3号连锁群上;β-胡萝卜素含量、果实长度、果实宽度、边缘果肉硬度4个性状均找到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结论】用CAPS标记构建西瓜遗传连锁图谱,获得与西瓜果肉颜色、β-胡萝卜素含量等性状相关的QTL位点24个,为进一步开展西瓜果实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Mile.  PG  董威 《中国食用菌》1989,(5):21-22
真菌的遗传真菌遗传的研究一般需要两个标志:(1)生长或不生长。(2)代谢产物的产生或缺乏。这种产物可以是生长必需的,也可不是必需的。我们把生物在自然界生长时所具有的性状叫做野生型。相反,把发生了遗传变化,并能区别于野生型的突变性状称为突变  相似文献   

3.
番茄绿果与橙果间果实颜色及主要色素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组合绿樱(绿果)×金珠1号(橙果)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1、BC2和F2)进行果色性状、番茄红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等的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的果色性状无明显差异,而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番茄果色性状受核基因控制,而色素含量遗传除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可能存在胞质效应。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的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绿果与橙果间的果色性状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42%、78.25%和61.4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2.87%、15.35%和34.94%,即果色性状遗传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叶绿素含量符合1对负向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1-AEND-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73%和0.6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47%、0和37.82%,即主基因遗传力在BC2群体中最高,多基因遗传力在BC1群体中最高;番茄红素含量与胡萝卜素含量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DI-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74%、1.79%、84.26%和61.53%、87.21%、81.0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2%、74.12%、12.68%和0.68%、0、0,表明番茄红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月月粉’连续开花习性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开花(Perpetual blooming,PB)是观赏植物的重要性状之一,是中国月季对现代月季的重大贡献。然而月季连续开花性状的遗传基础至今尚未清晰。为研究中国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Rosa chinensis‘Old Blush',用OB表示)连续开花习性的遗传规律,以其为母本,以一季开花(Single seasonal blooming,SB)园艺品种‘无刺光叶蔷薇'(Rosa wichuriana'Basye's Thornless',用W表示)为父本,构建了OB、W、F_1、F_2、BC_1OB和BC_1W等6个世代827个株系的二倍体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分离群体表型测定将开花表型分为连续开花和非连续开花(Non-perpetual blooming)2种类型。296株F_1和150株BC_1W群体均表现为非连续开花,表明OB连续开花性状受隐性基因位点调控。300株BC_1OB群体中83株为连续开花,223株为非连续开花,χ~2适合性测验符合1:3的遗传分离规律(P0.05),表现为双隐性基因遗传,表明‘月月粉'连续开花可能受双隐性基因位点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5.
以文冠果初花期及盛花期花瓣为试材,用薄层层析色谱法(T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和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对花瓣中的色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开花过程中花色变化的原因,以期为文冠果花色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文冠果花瓣内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物质,开花过程中色素组成及含量均存在变化使其花瓣呈现变色现象,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类黄酮含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在盛花期时检测到初花期花瓣中未检测到的2种花青苷飞燕草素-3-阿拉伯糖苷和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是其花瓣基部呈现红色的重要原因,其含量分别为3.61mg·g^-1和9.95mg·g^-1。  相似文献   

6.
对7个胡萝卜主栽品种的单根重、根长、根型及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含量品种间差异达到2.68倍,"比瑞"和"美国高山大根"的单根重最大,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可作为栽培、育种和加工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父本200932(果肉橙红色)与母本200930(果肉绿色)为亲本,建立了6个联合世代(P1、P2、F1、F2、BC1P1及BC2P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探讨甜瓜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组合200930×200932的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控制,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92.66%,多基因遗传率为5.40%,BC1P1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86.80%,多基因遗传率为0,BC2P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59.88%,多基因遗传率为38.60%。  相似文献   

8.
木鳖果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Spreng.为葫芦科苦瓜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果树,近年来,因其果实富含类胡萝卜素等功能性成分而备受关注。本文对木鳖果整个生长发育期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发现花后60d左右是果实色素积累的关键期。此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成熟果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的成分、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木鳖果中检测到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为(7 504.28±615.43)μg/g,以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且主要集中在果皮和假种皮。据统计,果皮中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为(1 236.51±254.83)μg/g、(1 004.32±235.93)μg/g;而假种皮中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为(1 343.98±96.87)μg/g、(728.94±206.99)μg/g。因而,该果实可成为我国消费者摄取类胡萝卜素的有效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玫瑰切花产量性状遗传参数和选择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个玫瑰品种的切花产量及13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相关遗传力及通径分析等。结果表明: (1) 单株花蕾数、分枝数、第1个花瓣的长、第2个花瓣的长、花蕾长与单株花蕾产量的遗传相关显著; (2) 单株花蕾数、第2个花瓣的长、分枝数和花蕾长的相关遗传力与单株花蕾产量的遗传力接近, 相关选择效率接近对单株花蕾产量的直接选择效率; (3) 根据决策系数, 花蕾长、单株花蕾数、第2个花瓣的长、分枝数、单蕾花瓣鲜重对单株产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江西特色品种‘马家柚’进行套袋处理,了解套袋对其果肉主要类胡萝卜素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套袋处理为对照,分析套袋处理后‘马家柚’果肉色泽、果肉主要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以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马家柚’果肉a*值、H值和CCI值从套袋后15 d开始显著高于不套袋处理果肉,表现为套袋后果肉颜色更红,综合性状更好。番茄红素含量自套袋后15 d开始,及β-胡萝卜素含量从套袋后30 d开始显著高于不套袋处理。进一步分析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与不套袋相比,套袋前中期,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合成的大部分相关基因表现为上调表达,其中与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PSY2、PDS、β-LCY1、β-LCY2上调显著,分别上调17.23、1.72;8.15、16.36;4.56、1.57;31.78、1.17倍,而与β-胡萝卜素降解相关的BCH基因在套袋前期显著高于不套袋处理,但在套袋中期显著低于不套袋处理,下调3.07倍。【结论】因此推测套袋与促进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积累与二者合成相关基因PSY2、PDS、β-LCY1、β-LCY2的上调表达有关,而β-胡萝卜素降解相关基因BCH在中期时的下调表达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叶蓓蕾  张叶  刘乐  黎维诗  郝代成  凌鹏 《园艺学报》2020,47(Z2):3057-3058
文心兰新品种‘海文吉祥1号’是由文心兰‘柠檬绿’(Honey Angle)组培苗芽变株选育而来。花梗直立坚挺,花瓣和萼瓣淡黄色,唇瓣柱头处呈黄色,向四周边缘逐渐变浅成乳白色。为切花型品种,观赏价值高,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12.
金桂及其芽变花色表型及色素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桂及其芽变花为试验材料,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Color Chart,R.H.S.C.C.)和色差仪测量两种花的颜色表型,通过显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初步确定了两种花的主要色素类型,并且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HPLC–DAD)测定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联用技术(HPLC–APCI–MS)和标准品鉴定主要类胡萝卜素成分。结果发现,芽变枝条上的花色由母本的黄色(R.H.S.C.C.12B~13A)变为橙红色,且花瓣边缘和内部颜色不同(内侧R.H.S.C.C.23B,花瓣外缘R.H.S.C.C.N25A);两种花瓣中均含黄酮类化合物,不含花青素苷,且两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从两种花瓣中分离鉴定出主要的类胡萝卜素成分为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这两种组分和类胡萝卜素总量在芽变花瓣中极显著高于母本,而两种花瓣的总黄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最终可以确定引起芽变花色变化的主要色素成分为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3.
桂花不同品种开花过程中香气活性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个桂花品种盛花期的花瓣为材料,用气质联用法检测到59种挥发物,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萜烯类化合物。选择相对含量均高于0.05%的21种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12个桂花品种可分成3类,花色为黄色或金黄色的金桂和四季桂(6个品种)为一类,花色为白色或浅黄色的银桂(3个品种)为一类,花色为橙色或红色的丹桂(3个品种)为一类。黄色桂花中以‘柳叶金桂’香气活性物质贡献率最高,达56.75%;白色桂花中以‘厚瓣银桂’贡献率最高,达51.91%;橙色桂花中以‘镉橙丹桂’贡献率最高,达58.88%。以此3个品种为代表材料,用气相色谱—嗅闻技术测定了其开放过程中香气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铃梗期都以释放具有罗兰香/木香/果香型的物质为主。初花期到盛花期,橙色花的‘镉橙丹桂’以释放花香型物质为主,白黄色花的‘厚瓣银桂’以释放香草香型物质为主,黄色花的‘柳叶金桂’以释放紫罗兰香/木香/果香型物质为主;到了末花期,‘镉橙丹桂’与‘柳叶金桂’中都是青草香/清新香型的物质占主导地位,而‘厚瓣银桂’中依然是香草香型物质居多,这可能是银桂香气更持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区洋桔梗引种观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英 《北方园艺》2012,(12):67-71
在天津地区对8个洋桔梗品种进行栽培品比试验,从植株生长状况、开花习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合天津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洋桔梗切花品种有"柯罗马"(淡紫色单瓣)、"阿林娜3"(黄色重瓣)、"阿林娜4"(香槟色重瓣)、"美咲"(粉红边单瓣)4个品种。  相似文献   

15.
In evergreen azaleas, major anthocyanins were detected from petals of wild species and cultivars by HPLC analysis. Depending on flower color, all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ed, purple or white, using the Japan color standard for horticultural plants. The chromatic components a* and b* values of red group samples showed a convergent distribution, whereas those of purple group samples showed a wider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HPLC analysis, red group samples had two to four major anthocyanins, and those of the purple group had two to six major ones. In contrast, no anthocyanins were detected in the white group petals, although anthocyanidins were detect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nthocyanin constitution of the purple group flowers is more varied than that of the red group flowers, and this wider variety among purple flowers contributes to extending the diversity of flower color in evergreen azalea.  相似文献   

16.
玫瑰自然杂交后代数量分类及SCoT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  于晓艳  丰震  赵明远  齐宇  赵兰勇 《园艺学报》2015,42(6):1195-1204
利用数量分类和SCoT分子标记两种方法对40个玫瑰自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数量分类将40个玫瑰自然杂交后代分为5类:第一类包括Z1、Z15等20个样品,主要特征为花色粉色至深粉,重瓣花,花萼不反卷,花梗刺着生均匀;第二类包括Z10、Z17等6个样品,主要特征为花色紫红,单瓣花,花萼反卷,花梗刺分布均匀;第三类包括Z12、Z38等12个样品,主要特征为花色浅粉至粉,重瓣花,花萼不反卷,花梗刺着生位置多为中下部;Z11和Z34分别为第四类和第五类,主要区别特征为花色,分别为浅黄和白色。SCoT分子标记筛选出的20条引物共扩增出426条带,多态性条带379条,多态性比例为88.97%。选用UPMGA法对供试样本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将40个玫瑰自然杂交后代分为5类,与数量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数量分类和SCoT分子标记方法对本项研究适宜可行,40个玫瑰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表现丰富,亲本来源的多样性使得玫瑰的分类体系与之前研究结果相比增加了2个类系。本研究为科学利用玫瑰自然杂交后代和培育玫瑰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切片观察法、显色法和比色法对佛焰苞中花色素的分布情况、组分及含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红掌佛焰苞中主要含有类黄酮(包括花青素苷、黄酮和黄酮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3类色素。大部分品种中类黄酮主要分布于上下表皮细胞中,‘萨维尔’等少数品种的栅栏组织中也有类黄酮分布;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则分布在栅栏组织中。各色系均含有类黄酮,红色系比其它色系含有更多的花青素苷,绿色系则含有叶绿素;参试品种中只有棕红色品种‘热带之夜’含有少量类胡萝卜素。花青素苷和叶绿素是佛焰苞显色的主要因素,总体上总花青素苷和叶绿素含量与颜色明度L*呈负相关,而与彩度C*呈正相关,即随着总花青素苷含量的增加,红色和粉红色佛焰苞的红色色调加强,叶绿素含量增加可使绿色和白色佛焰苞的绿色和黄色色调加强。  相似文献   

18.
紫斑牡丹花色表型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静  成仿云  钟原 《园艺学报》2016,43(5):947-956
为了科学界定紫斑牡丹的花色,利用色差仪对466个紫斑牡丹单株花色表型值进行测定,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ISCC-NBS色彩名称表示法和CIELab颜色体系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将紫斑牡丹花色分为白色、黄色、浅粉色、粉色、蓝色、红色、紫色和黑色等8大色系,并划分出每类色系表型参数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9.
收集国内外大花型、中花型、小花型三色堇及角堇材料共25份,对其发芽、开花特性及株高、冠幅、花径、花量等主要观赏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品种(系)观赏性状较好,国内品种(系)适应性更强。供试材料中白色、黄色褐斑比红色、红色褐斑三色堇生长更健壮,综合表现更好。大花型三色堇冠幅和花径较大,中、小花品种花朵繁密,盛花期持续时间长,可根据具体要求合理栽植。  相似文献   

20.
蜡梅的花色和色素组成及其在开花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蜡梅的4个变种为材料,对其在开花过程中的花色、花色素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花色测定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分光色差计,色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P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结果表明,在开花过程中,各蜡梅变种的花色呈明显变化。黄色外瓣和红色内瓣彩度C* 值均变小,黄色外瓣色相角h增大,由黄色向浅黄方向变化,而红色内瓣色相角h变小,由红色向深红方向变化。在蜡梅红色内瓣中检测到2种花青苷和3种黄酮醇,在黄色外瓣中检测到与红色内瓣相同的3种黄酮醇。其中花青苷为:矢车菊素 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 3-O-芸香糖苷;黄酮醇为:槲皮素 3-O-芸香糖苷、山奈酚 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苷元。首次检测出蜡梅花瓣中含有矢车菊素 3-O-芸香糖苷。蜡梅各变种间及每个变种的各开花阶段,色素种类没有差异,但色素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蕾期到初花期,黄色外瓣和红色内瓣的总黄酮醇(TF)含量迅速减少,花朵开放后变化平稳。红色内瓣的总花青苷(TA)含量在开花过程中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