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省解放前的蚕业生产均饲养大造及轮月黄茧本地种,解放后在党政的关怀领导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与群众的配合下,蚕品种不断更新,成绩显著。我省现在一、七造已全部饲养二化性白茧种,高温造除佛山市老蚕区仍有一部分饲养多化性白茧种外,新蚕区绝大多数均饲养二化性白茧种。二化性白茧生产的比重由50年代占10%左右,1985年提高到89%。但如以全国高质量蚕茧标准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为全国蚕业发展最早地区,古代蚕业生产就相当发达。山东的蚕品种,在春秋时代与汉代概为白茧种,及至清代大多为一化性三眠黄茧种,直至民国初期仍沿用这种古老品种。建国初期仍有少量饲养,1954年以后逐步为一代杂交种所代替。山东地方蚕品种斑纹复杂,有素斑、黑缟、乌龙、褐园、虎斑、龙角等多种,而茧色、茧形比较一致,大都属园锥形黄茧。蚕  相似文献   

3.
印度桑蚕饲养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位于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上,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蚕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球蚕丝第二大生产国,能同时生产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和琥珀蚕丝.印度蚕丝业几乎遍及全国,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养二化性蚕,但饲养规模小.蚕茧生产主要集中于南方的卡纳塔克、安得拉和泰米尔纳都等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养蚕,主要饲养多化性蚕品种,形成了较完善的热带品种选育、饲养推广和管理体系.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意识到二化性生丝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大力发展二化性蚕种的生产,积极寻求各种国际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于1984年完成了蚕区由珠江三角洲基塘老区向粤北、粤西等广大新蚕区的历史性转移。在科学技术上,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茧品种,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围绕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茧品种,我省蚕业科技人员从桑和蚕的品种选育、桑栽培与养蚕技术、桑和蚕的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配套性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蚕病学科方面,也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计发表论文174篇,取得一批成果投放生产,在我省蚕病防治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蚕病学科研究的进步做一综  相似文献   

5.
家蚕品种选育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家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经历了以自主育成的优良杂交品种替换地方土种、国外引进品种,以优质高产的多丝量白茧品种替换有色茧品种,以二化性品种以及导入多化性血缘的强健性品种替换一化性品种,以及亚热带蚕区以多丝量二化性品种替换多化性品种的发展历程。华东蚕区、华南蚕区、西南蚕区饲养的家蚕品种已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家蚕新品种选育呈现多样化格局。今后家蚕新品种选育工作要充分应用家蚕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的成果,在常规技术育种的基础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选育出适应不同蚕区生态条件、特殊性状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功能与用途需要、产量与品质性状优异的蚕品种,为推动传统蚕丝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产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敏  余爱群 《广东蚕业》2000,34(3):22-26
蚕丝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对外贸易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而蚕丝业的稳产高产与选用优良蚕品种分不开。广东蚕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全年多次养蚕,蚕品种改良从多化黄茧地方品种发展到多化白造种,到1991年全省全部实现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蚕茧品  相似文献   

7.
柞蚕白茧品种白茧1号选育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金欣  景士勤 《蚕业科学》1991,17(3):150-154
以褐茧品种青六号为选育基础材料,采用系统分离选择,并运用荧光选择方法,经9年18代选育,于1986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柞蚕白茧品种白茧1号。该品种系青蚕系统,二化性,早熟;幼虫体色橄榄绿,蛾色为芒果棕色。与青六号对比:茧层白度超过对照种35.1度,生丝白度提高14.3度。茧质好,解舒优,解舒剂用量减少25—32%,鲜茧出丝率提高10.67%,生丝品位高,染色性好。是个好养、抗病、高产、稳产,适合于二化性柞蚕区饲养的优良白茧品种。  相似文献   

8.
朱绪伟 《北方蚕业》2008,29(2):68-68
柞蚕生产是河南省山区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现有的一化性柞蚕品种是以缫丝为主的工业型用茧品种,不能满足市场上对蚕蛹食品的需求,而在我国北方育成的二化性柞蚕大茧型品种只适用于柞蚕二化性地区放养。根据这种现状,从1995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一化性柞蚕大茧型品种选育研究,以期解决一化性蚕区柞蚕品种的更新换代问题。为了解大茧型品种-豫大1号的茧丝品质,我们于2005年10月委托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茧丝工艺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场从1963年起开展了家蚕育种工作。用了二年多时间,培育成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经过评比、示范、推广,深受蚕农、丝厂、外贸界的欢迎。1971年在我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性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性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同年被引入浙江、江苏主要蚕区,经试验、示范、评比后,由于该种抗逆性强,丝量比“306×华十”多,从1973年一直到现在,这个品种仍是华东主要蚕茧产区的夏  相似文献   

10.
选育大茧型丰产蚕品种是我国茧丝绸产品向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发展大规模省力化养蚕、农业增收增效、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八五”、“九五”期间蚕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丰富的家蚕种质资源,应用杂交育种法,开展了大茧型丰产基础蚕品种选育,现将C112×J118基础蚕品种选育情况报告如下。1选育目标选育目标为培育大茧型中、日系基础蚕品种各1个。其技术指标为中、日系基础蚕品种全茧量达2.3~2.5g,茧层率21%左右;杂交种全茧量2.8~3.0g,茧层率21%~22%。2选育经过和方法2.1亲本来源C112为中国系统,一化性,四…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春,对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的7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总结参鉴品种在山东试验点的饲育成绩和性状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春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七个科研单位,对我国六大蚕茧主产区现行主推春用家蚕品种菁松×皓月和871×872进行实验室通比鉴定,调查内容、方法参照"蚕桑优质高产和多化品种选育"课题家蚕通比鉴定方案进行。结合蚕期、茧期、丝质鉴定等比较来源于不同产地同一品种的种源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春季,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对鲁51×鲁52、优食一号这2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联合鉴定。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丝质鉴定,观察和总结这2对品种在河南试验点的饲育表现和性状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春,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对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的4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了解其饲育成绩及饲育特点,并对各品种进行简要的概评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春,对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3个单位的3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合蚕期表现、茧期调查、丝质鉴定,总结参鉴品种在安康试验点的饲育情况和性状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夏秋用家蚕新品种951×952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杂交及回交方法,早代采用高温多湿环境育成抗性强、发育快、综合性状优良的夏秋蚕品种951和952。组配的一代杂交种951×952由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主要经济指标符合省夏秋蚕品种审定标准,予以通过。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春季,山东所对参加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鉴定任务的6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各项目调查时间、内容和方法均按《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进行,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了解其饲育成绩及饲育特点,并对各品种进行简要的概评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家蚕灰黑蛾夏秋用品种517×518的育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家蚕暗化型灰黑蛾基因(m ln)导入实用品种,育成强健型灰黑蛾中系品种517,与常规日系强健型白蛾品种518组配成夏秋用品种517×518,利用蛾色差异,可使杂交率提高到99%以上。该品种强健好养,眠起齐,耐粗食,茧丝长1 096 m,解舒率71.84%,茧丝纤度2.874 dtex,洁净95.89分,已通过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桑蚕低成本人工饲料蚕品种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山东省蚕研所研制的人工饲料,对湖州市现行的6对蚕品种进行了稚蚕1-2龄人工饲料育试验。结果全龄眠起齐一,生长发育良好,其中5对品种能获得全龄桑叶育95%以上的产茧量。  相似文献   

20.
对1968~2005年浙江蚕种出库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推广蚕品种的定义。在此期间浙江推广蚕品种有27对,其中主要推广品种14对。指出建国以来蚕品种更新经历了六个阶段。总结了蚕品种更新中经济性状的变化、季节布局的变化、品种来源的变化和更新周期等特点。回顾了浙江家蚕育种工作的进展,分析了推广秋种春养的原因,对蚕品种的选育目标,蚕品种的分类和如何加强育种工作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