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等独特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文章对闷黄过程中,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和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闷黄工艺关键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闷黄工艺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黄茶漫话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加工精妙,品质独特,在我国茶叶产销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对黄茶起源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对黄茶生产及贸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呼吁业界加快传统黄茶的创新开发,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而探索黄茶滋味品质的工艺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在传统闷黄温度及在制叶含水率范围内,基于同一原料基础,通气状况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是闷黄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通气频率及闷黄环境相对湿度能够明显提升黄茶品质。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通气频率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与多种儿茶素组分(CG、ECG、GCG等)、主要黄酮组分Myr-rha、Que-gal,以及多种氨基酸组分(茶氨酸、Ser、Gln、Arg、His、GABA)具有较高相关性,说明闷黄工艺因子通过调控滋味化学组分进而影响黄茶滋味的醇厚度和甘爽度。综合感官审评及滋味化学分析表明,在闷黄叶温为(45±2)℃、在制叶含水率为(37±3)%、环境相对湿度为(80±5)%、通气频率为每10 min 1次的参数下进行闷黄处理,形成的黄茶风格特征明显,内质滋味甘润、醇厚。  相似文献   

4.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季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黄茶的摊放工艺中引入可激发花香品质形成的晒青和摇青工艺,探讨了利用晒青和摇青工艺技术加工花香型黄茶的可行性,以期为黄茶的提质加工和夏秋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试验通过感官与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黄茶加工的摊放工序中科学融入晒青、摇青工艺技术,可加工出具有花香品质的夏季黄茶,相较于传统工艺黄茶,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3.90%、33.78%和19.05%,而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含量相对分别降低了2.31%及2.88%,酚/氨比值、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比值分别降低了6.02%与10.77%,茶汤苦涩滋味减轻;同时香气品质成分更加丰富,正辛醛、水杨酸辛酯、苯甲醛、橙花基丙酮、4-[2,2,6-三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等香气组分显现或相对含量提高。传统黄茶加工工艺中引入晒青和摇青,可加工有特色的花香型黄茶。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干闷与湿闷对黄茶感官品质、茶汤与干茶色度、品质成分含量以及其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闷工艺黄茶感官品质优于干闷工艺黄茶,茶汤与干茶色度均偏黄;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显示,湿闷工艺黄茶中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叶绿素总量较干闷工艺黄茶显著降低,非酯型儿茶素、GC和EGC含量显著增加。MTT检测结果表明,干闷工艺和湿闷工艺黄茶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在闷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相同条件下,湿闷工艺更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并可保持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  相似文献   

6.
黄茶品质影响因素及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及黄茶加工技术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促进黄茶产业的发展,实现黄茶生产机械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黄茶品质影响因素及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品质。其基本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各个工艺阶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品牌黄茶的品质特性。本文从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以及黄茶香气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萱品种通常用以制作乌龙茶,兼制绿茶、红茶,但以金萱品种制作黄茶的情况较为少见,本实验以河源市东源县种植的金萱品种为原料,以不同方式闷黄工艺制作黄茶,并分析毛茶各种生化成分差异和感官审评比较,探讨不同方式闷黄对金萱黄茶的成茶品质影响,以期获得比较适合金萱黄茶的闷黄方式和参数,结果表明,三种闷黄试验方式对黄茶品质的影响中,干燥同时闷黄的处理,品质最好,比较适合金萱品种加工黄茶工艺。  相似文献   

9.
钱虹  范方媛  陆文渊  龚淑英  柳丽萍 《茶叶》2021,47(2):99-102
为优化莫干黄芽黄茶加工、寻找传统闷黄替代方法,本研究基于莫干黄芽传统加工方法,在闷黄环节中采用不同温度闷黄处理制作茶样,并通过感官审评及化学组分检测分析茶样间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原料下,闷黄温度与氨基酸、生物碱及多种儿茶素类组分(EC、EGC、EGCG等)具有显著相关性,影响呈味物质变化.提高适当的闷黄温度能够显著提升黄茶的甜香醇厚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花香型黄茶品质特征为基础,开展茶树品种适制性、花香型黄茶初制烘焙技术及配套加工技术等加工工艺研究,根据试验茶样品质鉴定与生化茶样检测结果,经系统分析可知,花香型黄茶以叶色偏黄类的高香型乌龙茶品种鲜叶原料为前提,配合适度的晒青、萎凋、摇青、堆青等做青技术,同时融入超干闷黄、精茶的控温控时烘焙等工艺为花香型黄茶加工标准加工规程。其最佳参数为:茶青减重达20%-25%时,进行5min摇青(15转/min),超干闷黄以空间温度35℃-40℃,相对湿度30%-40%,闷黄3-4h,黄茶初制烘焙以闷黄叶阴至8成干再烘足干,精茶烘焙以80℃、3-4 h或90℃、1-3 h为佳。  相似文献   

11.
从鹿苑茶生产发展谈黄茶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进华 《茶叶通讯》2011,38(3):45-47
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主要出产于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以其金黄色泽和醇厚滋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黄茶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黄茶产量虽然不及绿茶、红茶和黑茶,但其中有很多茶以其质优形美,被视为茶中珍品。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快缙云县黄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产业是浙江缙云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55100亩,茶叶产值1.88亿元。但缙云黄茶规模还很小,基地只有4000多亩。缙云黄茶是缙云县2011年11月在浙江农博会上首次对外推出的新产品,惊艳了省农博会,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为加快推进黄茶特色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中国黄茶之乡",对缙云县黄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缙云县黄茶产业发展的现状缙云黄茶是缙云县茶产业主推的一个新品种,主要分布种植于该县海拔500~700米的高山密林地带。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精湛的制作工艺、三黄透三绿的独有品质(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缙云黄茶已跻身高端茶叶市场。今年首批缙云黄茶开摘之前,四川等地客商以每公斤1.6万元的价格订货。目前,全县共发  相似文献   

13.
《茶叶》2015,(4)
<正>帝苑仙草缙云黄茶品行天下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缙云奇山秀水,孕育了奇特亮丽的缙云黄茶,缙云黄茶分布于海拔500米左右高山密林地带,高山云雾缭绕,是真正的原生态茶。缙云黄茶独有的三黄透三绿品质特性: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缙云黄茶中的叶黄素、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氨基酸(≥6%)远远高于普通绿茶。其中EGCG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抗血管增生、抗炎以及抗肿  相似文献   

14.
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鹿苑黄茶加工中分别进行 15min ,6h ,9h ,12h闷堆与不闷堆处理的比较 ,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闷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加剧 ;氨基酸总量在闷堆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闷堆 9h后茶多酚和氨基酸均有显著下降 ,并有少量茶黄素和茶红素产生 ;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相同条件下 ,闷堆时间是黄茶滋味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黄茶浓醇鲜爽滋味主要是闷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协调变化所致。黄茶闷堆时间以 6~ 8h为宜。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个多月来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了解到,目前桃溪茶业处于一种衰退的困境中。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打破瓶颈制约,重振桃溪茶业雄风,以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想就此提出几点拙见。一、抓好品质关,创建龙头企业品质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消费者所得实惠的体现。桃溪炒绿自1983年以来,虽曾多次荣获省、地、县名优茶荣誉称号,但名优茶所占比例极少,品质不稳定,绝大部分品质一般或低劣,卫生指标不良,不伦不类,存在“三不象”问题,即黄茶不象黄茶,绿茶不象绿茶,乌龙茶不象乌龙茶。因品质低下,外部茶叶侵入,…  相似文献   

16.
色是区别茶类不同和品质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制茶以色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品质优次,也从干茶和叶底的色泽以及茶汤汤色可以看出来。色的变化对制茶品质的不同影响很大,而色的变化规律也是制茶技术所必须掌握的。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无色变有色;其次叶绿素破坏。这两种成分的变化与制茶的色香味有很大关系。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以及叶绿素破坏程度不同,而生成各种茶类和各种品质的不同。色的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邱晓莹  朱潇婷  朱朝安 《茶叶》2021,47(3):154-157
'早黄茶'是临海地区从群体种选育出的一系列特早生高产茶树新品系.本文介绍了该系列品系的来源和得名,观察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征、生育特性、经济学特性等,进而评估其品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的传统工艺技术和相应的茶机配置,并以此为基础在六大茶类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改善茶叶香气和滋味,降低苦涩味,提高茶叶品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马宫茶现代制茶工艺及茶树品种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东  王彤 《茶叶通讯》2001,(4):14-16
海马宫茶 ,是贵州省大方县的地方名茶 ,具有 2 0 0多年的历史 ,采制工艺特殊 ,茶叶品质独具一格。恢复和发展该茶生产 ,对丰富我国茶类品种和促进茶叶市场的繁荣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该茶在工艺上采用了黄茶的制作技术 ,具黄茶品质风格。但其传统加工工艺存在不足 ,特别是变色工序 ,需经过二次以上的长时摊渥 ,不仅时间过长工效很低 ,在气温高时如夏秋季节茶坯容易出现劣变现象。因此 ,很有必要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 ,寻找出一种最合理的制茶工艺和适宜制造该种茶的茶树品种。我们特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  相似文献   

20.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近年来,黄茶以其独特的风味特点和显著的保健功效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文章对黄茶中的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和茶多糖等主要功能性成分,以及黄茶降糖降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抗炎抗菌、抗癌和抗氧化等健康功效进行综述,旨在为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