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边、内行小麦的灌浆特性以及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适期播种的小麦和晚茬麦的边、内行灌浆特性的研究表明:边行小麦的千粒重、灌浆速率明显高于内行,随时间的推移,差距逐渐加大,到灌浆中期达最大值,灌浆后期又缩小;测产结果,边行比内行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不同筋型小麦籽粒的物质积累特性及其播期调节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半冬性小麦强筋品种济麦20、中筋品种豫麦49和弱筋品种郑麦004,研究了籽粒灌浆期间不同筋型小麦的物质积累特点及其播期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籽粒形成和成熟期间,弱筋小麦品种郑麦004籽粒灌浆速率分别较强筋品种济麦20和中筋品种豫麦49降低14.1%和24.4%,因而千粒重也分别比2品种平均减少4.87和9.85 g,但籽粒中淀粉的含量增高,表现为郑麦004(82.4%)>豫麦49(80.2%)>济麦20(78.7%),淀粉中直/支比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促进了籽粒形成期(花后0~14 d)的灌浆速率,开花21 d后灌浆速率又明显下降;济麦20和豫麦49的千粒重以适播较高;但播期推迟对3种筋型小麦总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有提高作用,以晚播处理最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植物激素乙烯对小麦穗发育和籽粒形成的影响,以春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药隔期使用乙烯利与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植株,分析籽粒形态并观察穗部性状,探究乙烯利和1-MCP处理前后穗发育进程和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乙烯利对小麦小花退化过程无显著影响,而1-MCP能显著降低小花退化率;乙烯利能够促进籽粒成熟,加速籽粒发育,减小籽粒体积;1-MCP会延缓小麦的生长发育,促进颖果生长,增加籽粒体积;乙烯利显著降低了小麦株高、顶部穗粒数、顶部穗粒重以及千粒重;高浓度乙烯利还能显著降低小穗数、顶部和中部穗粒数、每穗粒数等。1-MCP能够显著提高小麦颖果干重、颖果鲜重、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基部穗粒数、每穗粒数以及穗粒重,最终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不同小麦品种的灌浆生理特性对后期青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先春  徐威生 《作物学报》1994,20(1):99-105
在小麦灌浆期,剧烈的气温变化会导致一些品种和麦田发生发青枯危害,表现为茎杆青灰发暗,不能正常落黄;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大幅度下降,造成减产。品种间对此反应不一,受害程度大小不同。研究表明,抗青枯品种具有较强的根系活力,体内可溶性总糖量高,而总氮量低,花后灌浆期,茎鞘叶物质分解转运量大,转运速率高,植  相似文献   

5.
陈修柱 《粮食储藏》1991,20(3):21-25
本文就湖北省公安县17个地方20个红小麦样品,对赤霉病麦含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作了初步试验。由试验得知,容重为712g/1的小麦,由于赤霉病的影响,容重下降11g/1,千粒重减少1.56克,下降4.4%。实验室出粉率增加0.9%,面筋质(湿基)下降3.5%。经数理统计,病麦含量与小麦容重、千粒重、面筋质呈负相关性。同一容重的小麦,赤霉病麦每增加10%,容重减少8g/1,千粒重减少1.86克,面筋质减少1.6%.  相似文献   

6.
水分调控对小麦开花后水分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生育期防止天然降雨和人工控制灌水条件下,对豫麦34号和洛阳8716开花后不同水分处理的水分利用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后7-27d随灌水次数增多耗水量增大,水分利用率下降;耗水高峰期发生在开花期至花后14d,以后逐渐下降;花后6d至成熟期间豫麦34号和洛阳8716耗水量分别占总耗水量的33%-355和27%-30%;花后7-14d灌水,千粒重和产量增加明显。豫麦34号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生育后期节水灌溉下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要提高洛阳8716的产量,应注意保持开花后的土壤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7.
灰色关联分析在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6个小麦品种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不育小穗>小穗数>千粒重>穗下节长>穗粒数>有效穗数>株高>最高群体;在选育抗旱性品种时应适当提高株高,最高群体,同时注意有效穗数、 穗粒数、穗下节长的选择;品种抗旱性强弱依次为豫麦48号>洛旱2号>豫麦2号>晋麦54>豫麦49>豫麦18。  相似文献   

8.
麦套春棉的小麦产量,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减小而降低,带宽180cm(小麦播幅70cm),只要栽培方法得当,肥水运筹合理,能够达到单作小麦产量的70%左右。麦套春棉应从麦棉综合效益出发,确定适宜带宽和小麦播幅,并选用高产、株高较矮的中早熟小麦品种,使之既有利于棉花的苗期生长和中、后期发育,又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 ‘九麦 2号’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0-84
摘 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6株/hm2到2.95×106株/hm2。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6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6株/hm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 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 min,拉伸面积为57.96 cm2。结论: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0.
闫素红 《小麦研究》1998,19(2):10-12
黄淮麦区麦棉两熟种植小麦平衡施肥,提高了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小麦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24.3-56.8%;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其效率与施入化肥养分总量之地典的势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15%多效唑、5%烯效唑、粒正和麦巨金对小麦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所有处理小麦株高均表现为降低,单位面积穗数表现为升高。除矮壮素处理外,其他处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升高。其中粒正处理的小麦综合表现最好,比对照增产达5.37%,其次为多效唑和麦巨金处理的小麦,分别比对照增产4.7%和3.36%。  相似文献   

12.
栽培条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多年多种小区试验和多点高产示范,对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和适期早播,只要处理好与播量、冻害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晚茬麦,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能够较好地协调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采用露地栽培,只有增加播量,依靠主茎成穗,以穗多取胜,才能取得高产。磷肥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作用。氮肥也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的作用,而对粒数和穗重,则具有两重性,只有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适宜,才能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播期延迟易使小麦产量下降,为了探讨药剂拌种对迟播小麦的壮苗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40’为试验材料,设置4组不同药剂拌种处理,调查分析了小麦生长素质、籽粒产量等方面的数据。结果表明:通过药剂拌种能提高小麦成苗率;降低麦苗高度,增加叶龄,促进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可以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大穗比例,具有增产效应。其中药剂Y3表现最优,与对照处理比较,成苗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在越冬前使小麦株高降低11.9%,叶龄增加16.4%,茎基部宽度增加58.2%,地上部及根系干重分别增加35.8%和45.9%;分蘖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穗数增加12.4%,穗粒数及千粒重得到提高,产量增加19.4%。综上表明,在小麦迟播情况下,使用药剂Y3拌种可以增强小麦生长素质,实现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14.
中麦603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约80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6.8g。该品种适应性广,2021年通过黄淮北片和安徽省审定,完成黄淮南片生产试验,进入冀中北水地组生产试验。黄淮北片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6.8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6.28%;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7.4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3.95%。黄淮北片区试两年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节水指数1.198/1.094,节水性较强。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15.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在山西临汾以裸地条播小麦为对照就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液膜覆盖方式在冬前、拔节期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在生长中后期有效供给土壤水分,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28.9%,从而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因素,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优于对照,亩产达197.7kg。该项研究丰富了我国冬小麦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湿(渍)害,是指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时,造成空气不足,而对小麦正常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稻茬麦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小麦湿(渍)害的危害小麦湿(渍)害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受湿害的小麦根系长期处在土壤水分饱和的缺氧环境,根系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湿害又常表现为生理性干旱。小麦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  相似文献   

1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2):4100-4107
为了探讨小麦成株期抗旱性评价方法并筛选抗旱小麦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黄淮麦区1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2年3点(每点在同一地块设置正常和干旱胁迫处理)的大田试验和成株期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与正常处理相比,在干旱胁迫下,各鉴定指标的平均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为产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和株高;以产量抗旱指数、产量抗旱系数、综合抗旱指数、综合抗旱系数等4个指标为抗旱指标,抗旱指标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旱指标与株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多呈显著正相关;基于4个抗旱指标,对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品种(系)15份,可以在小麦育种中作为抗旱种质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演变趋势以及当前高产新品种(系)相应性状的表现。随品种更替,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增幅最大,穗粒数在点播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的演变趋势有所不同。株高降低,株型结构日趋合理,收获指数逐渐提高。从历史演变和品种现状综合分析表明,穗重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提高穗重应注意千粒重和穗粒数二因子协调发展,千粒重改良的潜力和作用可能更大些。对山东省及黄淮麦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强筋小麦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田间生长调查,测定了各处理产量,检测了籽粒品质,得出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增施钾肥,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以及亩产量和千粒重等均会相应地提高,增施钾肥能改善优质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能提高籽粒亩产量;但是在钾含量很高(速效钾400mg/kg左右)的土壤中,强筋(二级)小麦济麦19增施钾肥使籽粒品质变劣,千粒重降低,在此类高钾土壤中强筋小麦济麦19不宜施钾肥。在吸收钾肥的能力方面,济麦19优于淄麦12,说明了品种间根系吸收(钾)能力有差别。发展强筋筋小麦的首选土壤类型是棕壤,其次是褐土,同时要选择肥力较高、营养均衡的中壤或偏黏地块。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要因品种、因土类、因肥力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