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贵阳不同县区气候特点和影响美味猕猴桃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区划指标体系,为贵阳地区猕猴桃产业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贵阳地区208个气象站点2000-2020年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影响猕猴桃品质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采用GIS技术对贵阳美味猕猴桃种植适应性进行区划。【结果】贵阳地区热量、降水、光照均适宜猕猴桃生长发育。以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日照时数这6个气候因子作为划分贵阳地区美味猕猴桃栽培气候适宜的主要因子,每个指标分 4 级,对应高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美味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位于贵阳地区四周的低海拔区域,适宜区位于贵阳地区中部偏北区域。【结论】贵阳地区均属于猕猴桃种植适宜区,目前实际种植情况与美味猕猴桃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利用福建省宁德市近40 a的气象资料,根据不同品种茶树生长所需的气象条件,筛选出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10 ℃积温和多年极端最低气温4个关键气象因子作为宁德茶树种植的气象指标,并基于GIS平台应用加权求和法对宁德茶树种植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对于中、小叶种茶树来说,东部沿海一带为最适宜茶树种植区;中部以及南部山谷为适宜种植区;西部山区为次适宜区。对于大叶种茶树,仅东南沿海一小部分区域为最适宜区;中部沿海及河谷一带为适宜区;其余地区均为次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疆沙湾县及周边15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ArcGIS软件、回归分析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7月平均气温、≥15℃积温、4—5月最低气温≤0℃天数、6—8月最高气温≥35℃天数等指标因子构建模糊隶属度函数,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和地理因素,将气候资源分布图与灾害风险等级图进行重分类,分为1、2、3、4共4个等级,进行模糊叠加,将沙湾县辣椒种植区域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沙湾县辣椒最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沙湾县铁路和乌奎高速公路两侧;适宜区在乌奎高速公路以南少部分区域和中部偏北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和南部狭长区域;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沙漠地区、南部低山和中高山区域,该区不适宜大面积发展辣椒生产,应选取耐寒品种,以提高种植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条件,并进行了玉米适生气候区划及玉米产量的气候预测,为高寒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气候学为指导,采用1988-2008年临夏地区玉米产量资料和1971-2009年农业气象资料,结合生产调查和1988-2008年物候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甘肃临夏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期及主要气象因子,对该区的玉米适生种植区进行区划,并建立临夏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型。【结果】临夏各地玉米种植区海拔高度不同,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大,根据玉米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临夏州气候特点,确定临夏玉米种植最适宜区为海拔1 800m以下地区,适宜种植中熟、晚熟品种;适宜区为海拔1 800~1 900m,适宜种植中熟、中晚熟品种;次适宜区为海拔1 900~2 000m地区,适宜种植早中熟、中熟品种;可种植区为海拔2 000~2 300m,属高寒阴湿气候,以种植早熟品种为主;不可种植区为海拔2 400m以上地区,由于热量条件严重不足,难以达到玉米气候生态条件,不宜种植。建立的玉米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的产量气候预测方程,预测准确率均达80%以上。【结论】根据预测模型和气象因子可以科学制定种植结构并调整规划,以指导临夏地区玉米的科学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根据1961—2010年贵州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选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霜日、一月份平均气温、四月份平均气温、七月份平均气温共6个评价指标,利用AHP分析法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贵州省莲雾种植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贵州省莲雾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莲雾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莲雾种植适宜区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罗甸、望谟等地以及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次适宜种植区分布较广,覆盖贵州中部、东部以及西南部等地区,而不适宜种植区则分布在贵州西部、西北部以及北部等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精细化了解余杭蜜梨种植适宜区域,为推广蜜梨种植、促进余杭特色农业增收起到生产指导作用。【方法】基于气候和地形因子对浙江省余杭区蜜梨种植适宜性进行分析与区划研究,选择3个气候因子,分别为≥10℃活动积温、年降雨量和年日照时数,选择2个地形因子,分别为海拔高度和坡度。首先利用分布式模型,对所有气候因子进行空间分布的精细化模拟。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建立蜜梨种植适宜性区划评估模型。最后,结合各因子适宜度等级的量化指标,得到蜜梨适宜性综合评价得分的精细化空间分布。【结果】根据余杭地区蜜梨种植适宜性综合评分,将种植区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种。余杭区蜜梨种植较适宜区在各个乡镇都有分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余杭西部地区,不适宜区较少,主要分布在百丈镇、鸬鸟镇、黄湖镇等地区的地形背阴地带。【结论】通过适宜性分析评价,为余杭区蜜梨种植提供了地理位置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贵州核桃产业基地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分别绘制贵州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土壤适宜性区划和地形因子适宜性区划,综合得到贵州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总体上位于核桃种植生态适宜和最适宜区,种植生态最适宜区为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以及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南部和黔东南州北部。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贵州核桃产业基地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分别绘制贵州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土壤适宜性区划和地形因子适宜性区划,综合得到贵州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总体上位于核桃种植生态适宜和最适宜区,种植生态最适宜区为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以及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南部和黔东南州北部.  相似文献   

9.
陕北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陕北25个县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和陕北6县仁用杏物候资料,对陕北仁用杏气候生态条件进行了分析。以≤0℃终日、≥10℃积温、年降水量为区划指标,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做了陕北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陕北各地均可种植仁用杏,但种植目的应有差异。在仁用杏气候最适宜区,仁用杏生长发育最为适宜,可获得较高且稳定的经济效益,主要分布于陕北东部黄河沿岸;在仁用杏气候适宜区,种植仁用杏部分年份发生冻害,能基本保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分布在陕北中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中部及西部;在仁用杏气候较适宜区,仁用杏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小麦种植气候生态类型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气候立体性强、干湿分明,干旱、低温是制约云南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给云南小麦种植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云南小麦生育期间(10月—翌年5月)的降雨量、气温(积温)和日照时数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小麦生长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与GIS技术结合,对云南小麦种植区进行气候生态类型区划试验,并对区划结果进行综合评述。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气候生态类型可划分为中北部冷凉小麦种植区、中部半干旱小麦种植区、中部半湿润小麦种植区和南部温暖湿润小麦种植区,其中中部半干旱区是云南小麦最适宜和优先发展种植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遵义气候特征,为该市引种榨菜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欧氏距离系数对比分析涪陵榨菜主产区与遵义全市立体气候的相似程度,找出适宜种植榨菜的区域。【结果】在赤水河谷一带、桐梓北部以及遵义市东北部局地海拔600 m以下区域,与涪陵榨菜主产区500 m以下的气候相似距离小于0.5,为榨菜引种的重点参考范围区,可规模化种植;遵义市西北部、中南部、桐梓北部海拔600~900 m区域,以及东北部和东南部海拔500~800 m区域,与涪陵区榨菜种植的500~800 m海拔气候相似距离小于0.5,为榨菜种植适宜区;在遵义市1 000 m以上区域,与涪陵榨菜分布上限区800 m的气候相似距离大于1,气候不相似且秋季茬口紧张,冬季受低温雪凝灾害影响风险偏大,引种要慎重。【结论】遵义市西部及西北部海拔800 m以下地区、东南部600 m以下,可以发展涪陵榨菜,尤其在遵义市西部500 m以下低热河谷地带,为最适宜种植区;中部及东部800~1 000 m地区不宜大面积种植;1 000 m以上区域不宜种植榨菜。在海拔500 m以上地区播种榨菜,建议播种时间比涪陵提前,保证越冬前有充足的热量条件壮苗。  相似文献   

12.
陇东南旱作区大樱桃气候适宜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陇东南旱作区大樱桃的气候适宜性,为当地大樱桃种植区划及推广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陇东南大樱桃主产区天水市各地2004-2006年物候资料及1990-2008年气象资料,建立估算大樱桃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对大樱桃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估,并分析大樱桃不同生育期气候适宜度与气候产量的相关性。【结果】陇东南旱作区天水市种植大樱桃温度适宜度较好的是河谷区和渭北区;降水适宜度较高的为关山区和河谷区。温度对气候产量影响的显著时期为花期和萌芽期;降水影响气候产量的极显著时期为果实膨大期,其次为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天水市河谷区大樱桃种植的综合适宜性最高,多年平均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66;其次是渭北区,多年平均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57;关山区最低,多年平均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40。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天水市大樱桃种植影响表现为,河谷区综合气候适宜度为上升趋势,渭北区变化不大,而关山区有所降低。【结论】天水市除关山区种植大樱桃有低温冻害的风险,综合适宜度较低外,其余各地均可栽培大樱桃,最适宜栽培区为秦州、麦积的藉渭河谷地,但应警惕大樱桃花期寒潮、强降温及晚霜冻的影响,加强对春季低温冻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3.
孙爽  杨晓光  赵锦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0):1926-1941
【目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小麦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变化特征,为冬小麦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潜在种植区内各站点冬小麦逐年潜在光温产量,综合考虑高产性和稳产性指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在分析1981-2010年(时段Ⅱ)较1961-1980年(时段Ⅰ)潜在光温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的变化及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的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6.33%和7.42%,而次高产区和低产区面积减少,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减少了10.50%和3.24%。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稳产区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降低了25.76%,而稳产区、次稳产区和低稳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2.09%、10.34%和3.31%。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界限在空间上都发生改变。其中,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界限发生了明显的北移西扩,潜在最适宜区南界由安徽省中部北移至山东省西北部,潜在最适宜区西界由山西省西南部西扩至陕西省西北部;冬小麦潜在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大移动距离在四川省东部-陕西省西南部,移动距离达835.63 km。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变化引起各区域冬小麦面积相应改变。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分别降低了4.49%和4.75%,而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冬小麦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7.17%和2.06%。中国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单产增加,平均提高513 kg·hm-2,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得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的总产下降,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9.4% (5 108×104 t)和15.1% (5 896×104 t),从而使冬小麦种植区内冬小麦总产整体下降了1 504×104 t,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降低了2.07%。【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最稳产区面积减少,由于稳产性下降引起冬小麦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缩小;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最适宜区界限北移西扩,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适宜区界限的变动引起中国冬小麦各等级适宜种植区内的单产增加,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中国冬小麦的总产整体下降。实际生产中,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适宜性发生改变的区域,应注意结合当地的灌溉条件,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4.
广西火龙果种植生态气候区划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龙果是广西特别是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为合理利用广西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火龙果产业,通过对火龙果生态气候要求的分析,确定了种植火龙果生态气候区划指标,并对广西火龙果种植生态气候区进行划分和区划结果评述,划出生态气候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为广西火龙果生产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10℃积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12月~次年3月月平均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作为云南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基于125个气象站历年气候资料和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应用GIS技术和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回归模型,模拟全省复杂地形下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再依据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云南省茶树种植气候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哀牢山以西的德宏、临沧、普洱3州市和西双版纳州大部分地区;适宜区为保山、临沧、普洱、红河和文山州北部边界以南一带,昭通市东北角适宜种植中、小叶种茶叶;次适宜区为滇西北南部、滇中一带以及滇东北南部,区域内气候条件只能基本满足茶树种植;滇东北、滇西北2000m高度以上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西林县砂糖橘产业布局、提升果实品质,本文选用11个关键气候要素及3个地形因子,运用GIS技术、多元线性回归、AHP法对西林县砂糖橘综合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及适宜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3%,次适宜区占34%,不适宜区占13%;最适宜及适宜区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优,次适宜及不适宜区开花偏晚且提前进入成熟期,出现果肉酸涩、果皮增厚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利用陕西汉中市11个县(区)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的标准气候资料,选取年平均气温和≥10℃的积温作为汉中市元胡种植气候区划因子,并建立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回归模型,确定汉中市元胡种植气候区划综合指标,利用元胡气候区划的临界值把汉中市元胡种植区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区,并分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核桃气候适宜性分区评价与种植区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甘肃省核桃主产区气候条件的主成分分析,制定了核桃气候适宜性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对75个县(市)进行核桃气候适宜性评分和分区,初步制定了相应的种植区划.结果表明:年均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10℃的积温、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是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甘肃省核桃产地可划分为气候适宜区和气候次适宜区.结合核桃的气候适宜性及生产现状,将全部产地划分为7个种植区:陇东南部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南天水北秦岭山地种植区、陇东北部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南南秦岭山地种植区、平凉天水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中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河西走廊绿洲种植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陇县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进行研究,选择6个主要影响烤烟种植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分析,充分挖掘优质烤烟生长的资源环境,为陇县地区烤烟种植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陇县气象局1981~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及14个乡镇区域自动站2007~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进行烤烟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确定区划指标,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指标隶属函数进行分区。[结果]陇县北部及中部海拔1 000~1 300 m的地区,是陇县烤烟最适宜种植区,也是优质烤烟的主产区。中部海拔较低的川道地带也是烤烟的适宜种植区。[结论]利用GIS技术,在实现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完成了陇县烤烟种植的适宜性区划并制作出区划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双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及温度适宜度变化规律,为合理调整双季稻种植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匀分布的87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TLAB软件统计分析不同站点早稻育秧期起始日序、晚稻安全齐穗期终止日序、双季稻安全生产期、生长季内活动积温以及早晚稻不同发育期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情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适宜性进行专题区划。【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适播期越早,晚稻安全齐穗时间越晚,安全生产期越长,活动积温越丰富。整个研究时段内早稻适播期提前,晚稻安全齐穗期相应延迟,安全生产期和活动积温均具有微弱的上升趋势。早稻温度适宜度值随着早稻发育进程的推进逐渐提高,晚稻温度适宜度值随着晚稻生育期的推进呈现相反的趋势;早晚稻温度适宜度都在上升,且早稻温度适宜度上升速度(0.015/10a)快于晚稻(0.004/10a)。双季稻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湖南零陵附近、江西大部分区域以及浙江丽水一带,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江苏东北部大部分地区。【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长季内热量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化双季稻种植结构和适当调整早晚稻最佳播期,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双季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