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充分应对北美植物保护组织植物检疫措施第33号标准,笔者将我国口岸2011-2017年利用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性信息素监测种群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具体监测口岸信息、诱捕器数量、年诱捕量,分析各口岸年平均诱捕量与当地平均气温、平均湿度和平均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因素和气候因素共同决定了舞毒蛾发生情况,在R^2=25.1%水平上,空间因素单独贡献了6.9%的影响,而气候因素单独贡献了10.3%的影响,两者综合影响了7.9%;温度和湿度两个气候因子对舞毒蛾发生影响较大。亚洲型舞毒蛾在口岸5 km陆地范围内广泛发生,舞毒蛾输出风险依然存在,应建立国内外有害生物发生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便更好实施有害生物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2.
6舞毒蛾种群调查和监测技术 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健康检疫局联合各州相关机构每年对舞毒蛾在全国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检查某地是否存在舞毒蛾.此外,在舞毒蛾常发区内,常通过卵块调查预测下一年舞毒蛾在当地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网站"北美舞毒蛾"专题[4]提供了1989年至2005年全美的舞毒蛾监测数据. 卵块调查通常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平均卵块数为统计单位,威斯康辛州自然资源署设计的舞毒蛾卵块调查程序是:1)选择要调查的典型地块;2)将1个木桩钉在地块内,以木桩为中心用1根5.64m(18英尺6英寸)的绳子确定出1个圆形调查区;3)搜索调查区(圆形样方)内的所有卵块.使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树冠高处的卵块(尤其是大树枝的下表面),并检查所有地面物体上是否有卵块;4)记录这个样方内的卵块数和样方的位置.5)距离第1个样方约45 m(150英尺)之外设置第2个样方.依次设置第3,4,5……个调查样方;6)根据各样方的位置,检查卵块密度是否存在空间格局.如果卵块密度沿某一方向增加,应在这一方向上设置额外的调查样方;7)计算调查区内舞毒蛾的平均卵块密度;8)进行卵块调查的最佳时间是在阔叶树落叶后.居民区内的平均卵块密度每100 m2若超过13个,小片林或森林内每100 m2若超过25个,说明该地块可能遭受较严重的舞毒蛾危害[3].这种发生程度恰好达到威斯康辛州采取飞机防治的最低标准[7].  相似文献   

3.
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食叶害虫,被我国列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种和果树.通过分析舞毒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提出了昆虫性信息素、植物源引诱剂、遥感监测3种监测方法,从营林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灯光诱杀、微生物防治5方面介绍了舞毒蛾的防控技术,以期为今后山西省舞毒蛾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重大森林害虫。通过对模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诱捕器诱虫效果不同,圆筒型和船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好,方形的较差;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不同,设置在树冠下层和中层的诱捕器诱捕效果较好,上层的较差;不同设置距离的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随着设置距离的增加,诱捕器的诱捕量逐渐下降,设置于距林缘50 m的诱捕器诱虫效果最好,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远引诱距离可能为280 m。研究结果为利用性信息素对模毒蛾进行种群监测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舞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研究表明: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奶盒型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对舞毒蛾的诱捕效果不同,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圆筒型诱捕器次之;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设置高度为5.5 m的诱捕器诱捕作用最强,3.5 m次之,1.5 m最差;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从8∶00持续到22∶00,反应高峰在14∶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  相似文献   

6.
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园林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捕美国白蛾可有效监测成虫发生期 ,调查成虫虫口密度 ,为防治下一代白蛾提供准确的防治时间。文章介绍了该诱捕器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1998年 8月 1 2~ 2 0日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杨树林树高 3m处放置粘性诱捕器 ,内放人工合成的柳毒蛾诱剂内芯 3Z-cis-6 ,7-cis-9,1 0 -Di-epoxy-heneicosene,每天上午检查一次。在杨毒蛾 L 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 ,9天共诱捕雄成虫 2 1头。试验结果表明 ,该信息素对杨毒蛾确有引诱作用 ,为进行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2003年,在内蒙古林区利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MP-342、性引诱剂和植物制剂等多种生物措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防治试验.利用两种浓度(2.632×106 PIB·mL-1 and 2.632×107 PIB·mL-1)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2龄幼虫进行喷洒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和77.8%.BtMP0-342被用于舞毒蛾3、4龄幼虫的防治,防治效果达80%.性引诱剂在诱捕舞毒蛾成虫时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自制的植物性杀虫剂是从大兴安岭地区有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对舞毒蛾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验室内应用原液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效果达82%.  相似文献   

9.
枯叶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枯叶蛾科昆虫性信息素所具有的物种特异性、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和性信息素载体选择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系统阐述枯叶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提出性信息素在近源种生殖隔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诱捕器诱捕量与林间种群密度动态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舞毒蛾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大连市新金县花儿山林场连续三年进行调查研究,做出了舞毒蛾的生命表,搞清了天敌复合体的构成。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得出NPV 对舞毒蛾种群数量影响很大;影响舞毒蛾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是寄蝇。用Price 的方法分析得出舞毒蛾防治在幼龄幼虫时期进行为最佳,这为舞毒蛾的测报、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是一种食性很广、危害很大的世界性林木害虫,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现在被分为亚洲型和欧洲型2种。对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日本、美国和中国5个地理种群,共26份舞毒蛾样品进行AFLP分子标记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舞毒蛾AFLP分析体系,从1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对扩增条带多、多态检出率高的荧光标记引物组合,利用CEQ-800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及数据分析,共检测到507个多态性位点。通过PAUP软件对AFLP数据进行UPGM和NJ树的聚类分析以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5个地理种群舞毒蛾明显分成欧洲型(美国种群)和亚洲型,其中亚洲型又可分成俄罗斯、日本、中国及蒙古3个类群。美国种群间遗传变异比其他种群较大,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遗传距离最大,而与蒙古种群遗传分化最小。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舞毒蛾不同种群的遗传分类情况,揭示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区分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型,为研究舞毒蛾的起源、入侵与扩散、遗传与变异以及检疫措施的制定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地控制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危害及保护自然天敌,研究了利用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的方法。采用林间放置320 nm至585 nm不同波长的太阳能灯、不同颜色诱捕容器、长波与短波灯不同距离组合、太阳能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非靶标昆虫诱虫效果的比较等方法,确定灯光诱捕舞毒蛾的最佳技术。结果表明,340 nm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总量和雄虫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灯的相应诱捕量;380 nm太阳能灯诱捕雌虫量最大。诱捕舞毒蛾的最适时间为19∶30—21∶30。银色容器诱捕到的舞毒蛾最多。长波灯与短波灯相距50 m时,短波(34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距离和短波对照灯的诱捕量,在此距离条件下,长波(52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小。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对非靶标昆虫的杀灭作用显著小于频振式杀虫灯。340nm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捕舞毒蛾的首选灯具,通过与筛选出的最适时间、敏感容器颜色和距离组合,能够在林间达到较好的诱捕效果。还可以通过长短波长的组合,在港口提供长波照明和短波诱虫,实现既减少舞毒蛾成虫和卵块随船迁移又兼顾亮化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3.
性引诱国外以前就对昆虫的性引诱进行过研究。美国曾有人对分离家蚕和舞毒蛾的性引诱物作了试验,从而得到了浓度很低(1∶10,000)的昆虫性引诱物。在北美,为研究舞毒蛾的性引诱物,将雌虫腹部末端最后两节剪下,粉碎后浸入酒精溶液,再把经过滤的含有性引诱物的溶液滴在涂沫有松脂的磺化纸上制成粘性诱捕器。这种诱捕器设在树上,如果雄虫向诱捕器飞来,这说明在4公里内存在着害虫繁殖的基地,此方法可用来观察针叶及阔叶树食叶害虫的基地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思茅松毛虫雌成虫不同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成分、含量和比例差异,比较雄成虫触角敏感性和不同配比诱芯诱捕效果差异,开发不同地域有针对性的思茅松毛虫种群监测方法和诱捕防控技术。[方法]运用气相色谱(GC)分析思茅松毛虫湖南、云南和江西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标准品及其不同配比组分的电生理敏感性,然后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成分诱蛾效果。[结果]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成分,3个地理种群间这3种腺体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微小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具有很好的触角电位活性和林间诱蛾活性。[结论]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3个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细微差异暗示着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和人为化学防控干扰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性有害生物,武汉市毗邻4个美国白蛾疫区,为了加强监测与防控研究工作,从2019年开始将全市15个行政区划分为中心城区和远城区两个监测区域,共布设性诱捕器监测点位490个,安装智能监测灯50台。研究结果表明,2021~2022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在5个行政区监测诱捕到16只美国白蛾成虫,人工调查未见网幕、幼虫及越冬蛹。分析监测诱捕到成虫的时间、地点及后续跟踪调查结果,推断为物流带入。针对美国白蛾疫情威胁的严峻防控形势,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迅速封锁扑灭,是阻止疫情入侵蔓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98年8月12 ̄20日,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杨树林树高3m处放置粘性诱捕器,内放人工合成的柳毒蛾诱剂内芯3Z-cis-6,7-cis-9,10-Di-epoxy-heneicosene,每天上午检查一次。在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9天共诱捕雄成虫21头。试验结果表明,该信息素对杨毒蛾确有引诱作用,为进行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舞毒蛾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呼玛县突发性大发生,严重危害林木健康。文章探讨了舞毒蛾的监测调查方法和主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章综述了靖远松叶蜂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了靖远松叶蜂两性引诱作用、信息素的化学分析和室内外生测、信息素诱捕器的设置技术以及信息素在种群监测上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9.
性信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陈述国内外迷向技术的应用进展及影响迷向技术开展的生态因素,进而探讨不同缓释载体的剂型,旨在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害虫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及个人研究方向,重点介绍国内外迷向干扰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环境影响因素,探索常见缓释载体的类型(毛细管迷向丝、微胶囊、Puffer、SPLAT、蜡滴、空气纤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指出不同缓释装置的优缺点。[结果]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专一、环境友好的新型绿色防控害虫技术,已经成为害虫综合防控体系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鳞翅目害虫的防治,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也有少量报道,尤以舞毒蛾、苹果蠹蛾、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应用最为成功;明确了昆虫性信息素缓释载体及释放速率控制是有效实施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的前提,揭示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的应用机理,得出限制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的经济及政策因素,旨在为我国更好的开展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防控害虫提供参考。[结论]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的应用前景广泛,在农林业害虫的绿色防控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舞毒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转基因741杨林中舞毒蛾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82%~92%,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舞毒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舞毒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转基因741杨林中舞毒蛾各龄期幼虫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较之未转基因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