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地     
<正>河南提出2025年奶类产量达到500万吨目标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奶业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的出台旨在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奶业大省向奶业强省跨越。计划提出,到2020年,河南省奶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3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奶类产量达到300万吨。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奶业生产与生态协同发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粮改饲面积不断扩大,优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是奶业大省,经过“九五”、“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奶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的一面旗帜。截至2007年末,全省奶牛存栏达到181万头,鲜奶产量达到47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4%,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7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1.9万吨,不但拥有完达山、飞鹤、龙丹、红星等国内名牌,还引进了雀巢、伊利、光明、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部2月8日召开促进奶业振兴座谈会,会上提出我国将实施"五大行动"推进现代奶业建设。种好草,开展优质牧草保障行动。实施《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技术指导,每年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力争到2020年,优质苜蓿产量达到540万吨,奶牛用青贮玉米产量达到4000万吨。  相似文献   

4.
自我省启动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生产示范带及豫东奶业养殖基地以来,我省奶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6年底奶牛存栏达到40.4万头,牛奶产量147.68万吨,分别比2001年增长2.3倍和3.9倍。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104家,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7位提高到现在的第6位。近5年来河南奶业每年以30%~40%的速度超常规发展。奶业已经成为河南畜牧业发展的亮点之一,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两乱”和“两低”的问题,即原料奶收购秩序乱,奶农养殖效益低;终端产品销售市场秩序混乱,乳品企业效益低。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奶业发展机制创新,平衡奶业生产者、加工者、消费者各方利益,从而构建和谐奶业,使奶牛养殖、乳品企业和市场消费协调发展,以加快现代奶业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石家庄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石家庄市奶业振兴实施方案(2019-2025年)》,提出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在全省率先实现奶业现代化。到2022年,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全面实现奶业振兴,奶源基地、乳品加工、乳品品质、乳品品牌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22  相似文献   

6.
信息撷采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速,是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的产业。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奶业要保持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有五个问题。一、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牛群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目前约有奶牛6 87.3万头,其中纯种荷斯坦奶牛约为30 0万头。二、奶牛饲养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奶牛饲料,饲草生产与加工体系建设滞后。专用的饲草饲料种植基地极少,缺乏优质牧草和青绿饲料,不能充分发挥奶牛产奶的潜力,也影响奶源的质量。三、产品的加工规模普遍偏小除全国近5 0 0家初具规模的乳品加工企业外,还有半数的乳品加工企业处理鲜奶能力在5 0吨以下,加工规模小,…  相似文献   

7.
1瞄准和锁定眉山现代奶业发展的三大目标 1.1立足眉山优势,积极抢抓机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眉山建成中国西南重要乳品加工基地,年加工鲜奶达到30万吨以上,乳品加工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上缴税收达到1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2006年,全省奶业发展形势总体良好而且稳定:奶牛年末存栏为16.35万头,牛奶总产量为58.3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49%和1.74%;乳品加工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约增长10%.2007年一季度,奶牛与乳品加工继续保持稳中有升之势.  相似文献   

9.
张权 《畜牧市场》2006,(3):37-37
平阴县计划用3年的时间成为全省的集奶牛养殖、良种繁育、饲料、饲草种植加工和奶制品加工、销售衔接配套的现代化奶业生产基地,建成60个、共占地3000亩的饲养小区,达到3万头奶牛规模,年增效益1亿元,日产鲜奶700吨。他们  相似文献   

10.
范颖 《中国乳业》2002,(5):13-14
大连奶业经历了一个“喝奶难”、“有奶喝”发展到“喝优质奶”的过程。1978年,全市奶牛存栏5321头,生产牛奶12669吨,全市仅有一个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供应消毒鲜奶5840吨。1988年奶牛存栏11578头,生产牛奶33728吨,全市有2个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供应消毒奶16787吨。2001年全市奶牛存栏(含改良奶牛)1.73万头,奶类产量6.5万吨,加工上市商品奶4.7万吨。奶牛存栏、牛奶产量、乳品上市量分别比1988年增长49%、92%和1.79倍。同时开展了“奶牛单产7吨工程”达标竞赛…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开展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在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型的苜蓿饲草产业体系。2012年,在河北等10个省(区、市)扶持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畜牧业》2019,(5):12-13
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奶业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的出台旨在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奶业大省向奶业强省跨越。计划提出,到2020年,河南省奶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3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据西部乳业网:甘肃省最大的奶业“航母”——兰州扩建鲜奶加工基地的项目已经通过审批。该项目由兰州市奶业集团公司投资1.25亿元,在红古地区扩建现代化奶业繁育核心场、奶源基地、国内一流的日处理300吨鲜奶的加工厂。项目主要内容是建设一个规模为5000头奶牛的现代化繁育场,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法国、瑞典的乳品生产线各一条。兰州建立西北最大乳品生产基地$西部乳业网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素有种植紫花苜蓿的传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从国内外大量引入优质高产苜蓿品种,在全省大力推广种草养畜,使全省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万亩。随着优质苜蓿干草在生产优质乳和促进奶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被不断的认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正逐步建立优质饲草生产基地,草产品加工企业也重新开展苜  相似文献   

15.
奶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区富民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九五”、“十五”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奶业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超常规、高速度发展。无论是奶牛饲养规模、鲜奶产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0家。乳品企业加工设计能力为880万吨。其中: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旗、县、区为9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工鲜奶665万吨,占领鲜奶产量的75%。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河北大力开展奶业整治,把重振河北奶业、打造奶业强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在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奶站规范化管理、促进乳品加工企业优化升级、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去年9月份,河北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乳粉业发展的目标及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乳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一、简介新疆呼图壁种牛场建于1955年,总占地36万亩。拥有12万多亩人工饲养草料基地,20多万亩绿色天然草场,年产有机苜蓿5万多吨,青贮玉米10万多吨。通过建设高产奶牛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和新疆最大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高产优质奶牛饲养为主、饲草料种植加工为基础、有机奶加工为龙头的综合性农牧企业。呼图壁种牛场是具有全国一流生产水平的乳品加工基地,被国家授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南省妍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奶牛存栏达到40.4万头,比2001年增长2.3倍:牛奶产量147.68万吨,比2001年增长3.9倍;乳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104家。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21位上升到第7位.成为全国新兴的奶业大省。  相似文献   

19.
正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为保障生鲜乳质量稳步提升,农业部大力推进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推动奶业转型升级。从产业链前端抓起,扩大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和粮改饲规模。2012年以来,农业部支持建设优质高产苜蓿基地300万亩,目前可满足200万头中高产奶牛饲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奶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饲料生产、良种培育和引进、奶牛饲养、奶源基地建设、乳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良种及改良种乳牛数量、乳制品产量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涌现了以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乳品企业。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河北奶业发展还存在着优质奶源缺乏、饲养分散、单产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乳业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品牌带动力和扩张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只有把握河北省奶业发展面临的良机,应对各方面挑战,加快奶业前进步伐,才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