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奶牛繁殖障碍综合症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发展,也是养牛业经营中亏损的重要原因。在生产实践中,造成牛繁殖障碍疾病的原因很多,对于具体某个地区或养殖场的母牛繁殖障碍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分析其发病原因。为了全面认识和有效控制牛繁殖障碍综合症的发生,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牛繁殖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其发病原因方面的研究和论述进行了回顾和探讨,以期为当地奶牛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州地区几家大型奶牛场牛群状况的分析研究发现 ,繁殖障碍在牛群中普遍存在 ,它是影响奶牛养殖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地区 ,奶牛繁殖障碍的表现主要有乏情及异常发情、不孕、流产、围产期死亡、产弱胎等。它们与母牛的胎次、胎龄及月份有关 ,呈现规律性的变化。生产实践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消除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地区奶牛季节性繁殖方法和效果新疆乌鲁木齐种牛场一分场(830011)张小龙,蒋曙光,潘金林我场现饲养新疆褐牛498头,其中成年母牛230头,青年母牛58头。年产鲜奶118.59万千克。饲养管理以舍饲为主,青年牛夏季在南山牧场放牧。根据自然气候...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我国不同地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 DHI)参测牧场的繁殖性能差异,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和2020年2—5月对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5个DHI参测牧场的牛群繁殖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并对各地区牛群的青年牛初配日龄、产后首配天数、青年牛配种次数和经产牛配种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中,各地区中型牧场(500~2 000头)和大型牧场(大于2 000头)在调研牧场中的占比较大;从北往南,不同地区牛群的繁殖性能基本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季节对繁殖性能有明显影响,热应激对我国北方和东部地区成母牛繁殖性能的表现有负面影响;牧场规模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无明显规律,500头以下的DHI参测牧场的牛群繁殖性能整体优于其他规模的牧场。我国各地区DHI参测场的繁殖管理较为规范,牛群繁殖性能均优于我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肉用牛基础母牛繁殖成活率对肉牛生产的影响,以及影响母牛繁殖成活率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从品种选育、繁殖控制、饲养方式转变、牛群结构调整、繁殖疾病的预防和犊牛的定向培育等6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的具体措施,从而为稳定肉牛繁育基地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牛的繁殖障碍,是兽医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它是造成母牛空怀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着牛群的繁殖力和养牛业的发展.牛的繁殖障碍主要包括卵巢和子宫疾病,尤其是子宫病的发生率甚高.因此,研究牛的繁殖障碍将有助于提高其受孕率和加快养牛业的发展.本文着重综述牛繁殖障碍的病因分析,卵巢和子宫疾病的治疗,以及提高牛受胎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通过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的实施,观察引进德国褐牛冻精杂交改良新疆褐牛的效果以及对示范场牛群生产水平的影响。试验测定分析示范场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DXHF1)和美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MXHF1)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同时统计分析示范场项目实施以来牛群繁殖水平与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2月龄DXHF1体高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DXHF1胸围显著高于MXHF1(P0.05);DXHF1初生重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两者之间体重差异显著(P0.05);24月龄DXHF1日增重显著高于MXHF1(P0.05);24月龄以上,DXHF1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高于MXHF1。2013—2018年,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结合实际吸收应用德国养牛技术模式,示范场牛群繁殖水平显著提高,不同生长阶段母牛群体重有增高趋势。因此,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在改良提升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能方面比美系褐牛有优势,且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对示范场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养牛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养牛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牛繁殖障碍性疾病是指引发公、母牛繁殖异常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以妊娠母牛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以及公牛不育、母牛不孕等为主要特征,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牛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牛繁殖障碍,有的牛场发病和损失十分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引起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因素众多,牛场不规范的引种和配种、粗放的饲养管理成为牛场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科学制定和实施免疫保健程序,加强牛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是控制牛繁殖障碍性疾病长远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影响黄牛改良的主要因素。随着牛群数量的增加,该病的影响更为突出。这种疾病发病的直接因素有三:一是人工授精技术性因素;二是分娩及产后造成产道损伤感染;三是杂交乱配及其它因素。为积极预防和治疗母牛的繁殖障碍性疾病,挖掘母牛生产潜力,提高养牛效益,吉林省公主岭市畜禽繁改站于1995年至1996年两年时间内开展了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药物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营养是影响肉牛繁殖率的重要因素,日粮中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是造成肉牛繁殖障碍与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饲养管理中营养物质和矿物质不足或过量均可引起繁殖疾病,尤其是能量、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对母牛的繁殖力影响较大。文章综述了营养对肉牛繁殖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个牛群繁殖效益的高低与牧场繁殖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高产母牛因受不良繁殖管理因素而降低生产性能,直接影响牧场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牧场繁殖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一)选留良种母牛繁殖力受遗传的影响,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相同品种不同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在生产中可以选留繁殖能力强的母牛进行繁殖。凡失去繁殖力的母牛及牛群中其他的不良个体应及时淘汰。(二)合理分群管理好牛群,  相似文献   

13.
影响牛场群体繁殖性能的综合因素有环境、青年牛培育、饲养管理和繁殖管理等因素,本文通过对以上四方面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综合改进牛场群体繁殖性能技术措施,提高牛群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14.
母牛是提供牛来源的基础,提高其繁殖性能对牛养殖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提高母牛的繁殖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奶牛场内,牛群保健计划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使母牛怀犊。繁殖管理则是保证母牛怀犊的关键。显而易见,奶牛场的繁殖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母牛泌乳量的高低和全场生产任务的完成,而且对母牛生产性能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提高牛群繁殖效率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奶牛业的发展,牛群繁殖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良好的繁殖管理可以提高牛群生产效益,加速畜群遗传改进的速度,对奶牛场盈利不仅有短期效益而且有长期意义。奶牛群繁殖效率与母牛繁殖力、公牛繁殖力、发情鉴定率、授精率和繁殖记录密切相关。妊娠率是检测繁殖状况的关键指标(见表1),妊娠率受4个因素影响:母牛繁殖力、公牛繁殖力、发情鉴定率和受精率。表1生殖力、发情鉴定率和受精率对妊娠率的累积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妊娠率并不等于4种因素(母牛生殖力、公牛生殖力、发情鉴定率和受胎率)的平均值,而是4个因素的乘积值。当4个因素全部95%时…  相似文献   

17.
繁殖是奶牛生产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据在吉林省内个别地区调查,不孕症及繁殖障碍占可繁母牛的10%~15%,个别严重地区可达20%以上。不仅影响受配率、受胎率及产仔成活率的提高,延缓牛群的增  相似文献   

18.
营养与体况对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营养与体况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分析了通过控制营养与体况提高母牛繁殖效率的途径。营养与体况是影响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尤以产前产后阶段能量与体况对繁殖力的影响最大,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营养与体况对繁殖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弄清。指出,对育成牛,产前母牛合理饲养,控制好母牛分娩时的体况,增进产后母牛干物质与能量的采食量等措施是运用营养手段提高母  相似文献   

19.
<正>牛繁殖障碍综合征,在临床上兽医常见,造成母牛空怀,影响牛群繁殖力。牛繁殖障碍主要包括卵巢和子宫疾病,以子宫病的发生率最高。据本人对庆阳市西峰、镇原、宁县、合水等县区冻配站的调查,其发病率在20%左右(n=2585),尤其杂种肉牛发病率更高,达30%以上。为解决此问题,提高牛受胎率,加快养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本人数十年来对牛繁殖障碍的研究与治疗整理分析如下,供同行们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0.
奶牛繁殖及人工授精操作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奶牛发情的表现 奶牛发育到一定阶段(一般8-12月龄之间),渐趋成熟的卵泡壁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并进入血液使母牛的行为和生理产生变化,称为发情。第一次发情是该牛繁殖档案的起始日。若14月龄还无初情征兆,要做检查,判定原因并进行技术处理。每个授精员都应掌握所管牛群的发情周期和个体牛的发情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按计划实施牛群的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