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择水而居、依水建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如此,世界亦然。水的状态,决定着城市的格局。水的变迁,定格了城市的历史。在各个年代,中国都涌现了一些山水名城。有的传承至今,有的水去城枯。  相似文献   

2.
水都上海     
择水而居、依水建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如此,世界亦然。水的状态,决定着城市的格局。水的变迁,定格了城市的历史。在各个年代,中国都涌现了一些山水名城。有的传承至今,有的水去城枯。  相似文献   

3.
择水而居、依水建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如此,世界亦然。水的状态,决定着城市的格局。水的变迁,定格了城市的历史。在各个年代,中国都涌现了一些山水名城。有的传承至今,有的水去城枯。  相似文献   

4.
港城天津     
许宁  钱进 《森林与人类》2006,26(2):61-61
择水而居、依水建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如此,世界亦然。水的状态,决定着城市的格局。水的变迁,定格了城市的历史。在各个年代,中国都涌现了一些山水名城。有的传承至今,有的水去城枯。  相似文献   

5.
择水而居、依水建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如此,世界亦然。 水的状态,决定着城市的格局。水的变迁,定格了城市的历史。 在各个年代,中国都涌现了一些山水名城,有的传承至今,有的水去城枯。[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当前城市餐饮垃圾泛滥成灾,有的把剩菜剩饭倒入下水道中,喂老鼠、流入河中污染水质,有的把剩菜剩饭拉回家不经消毒杀菌处理,喂家畜、家禽,把病毒传染给动物后又传染给了人,还有那些不法商人更是丧尽天良,把剩菜剩饭中的水和油作油、水分离处理后又卖给餐馆饭店作食用油,这样一来,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意境营造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岳阳市王家河段滨水景观设计为例,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理念,在功能分区、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来体现"水墨泼出"之意境,将城市景观、人文、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展现了城市的独特美貌,同时也为类似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其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通过分析水景在城市居住区的功能及作用,结合创作实践,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式给予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林网化与水网化——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   总被引:46,自引:17,他引:29  
建设森林城市要求有足够的森林面积和通畅的水循环系统。本文以上海为例提出在人多地少与水系统不很通畅的中国发展城市林业必须走林网化和水网化的道路。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森林发展新理念。作者从理念的内涵、依据、过渡和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几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内的许多环境挑战正在加剧,例如雨水径流和洪水风险、城市空气、土壤和水的化学和颗粒污染、城市热岛和夏季热浪。城市树木,以及城市森林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对城市的水、热、碳和污染循环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城市树木所能提供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的程度,以及气候区域和人造景观环境在改变这些影响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需要经验证据。文章介绍了一些新研究,它增进了对城市森林所提供的生态和环境服务的认识。这14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关于五大洲城镇树木作用的全球视角。一些研究为有树和无树的城市绿地局部小气候的降温效益提供了证据。有的研究仅仅集中在中尺度的城市树木蒸腾的冷却效益,或者在街道和行人规模的树冠遮阴的冷却。有的研究涉及树冠截留降雨的树种差异、生物滤池系统的吸水率,以及雨水径流养分吸收对水质的改善。这些研究还考虑了树木对空气质量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通过树木在消除空气污染物方面的作用,如臭氧,以及释放潜在的有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过敏颗粒物。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交流城市树木在城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个支持未来城市森林研究的跨学科框架。城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到高度干扰,受到高度管理,对人类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景观区是反映城市独特风貌的区域之一。滨水地带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早在城市出现之前,数十万年的人类自然进化过程中,人类就对滨水景观有了一种天生的偏爱。滨水地带是万物生命环境的源头,滨水环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观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观。中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古训是人类关于滨水景观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当今中国城市深受各类水问题的困扰,而水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导致了其需要被系统性治理,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这一大背景。基于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以三亚同心家园五期周边绿地为例,对其进行了规划设计,经实践表明:能达到水质改善、内涝缓解、环境提升的作用,可为我国其他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成为满足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的新需要。把城市建成森林环城、林人相依的生态景观,是呼和浩特市改善生态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首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呼和浩特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四季青城的魅力日益凸显,成为山、城、林、路、水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呼和浩特先后获得了中国乳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成为满足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的新需要。把城市建成森林环城、林人相依的生态景观,是呼和浩特市改善生态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首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呼和浩特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四季青城的魅力日益凸显,成为山、城、林、路、水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呼和浩特先后获得了中国乳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成为满足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的新需要。把城市建成森林环城、林人相依的生态景观,是呼和浩特市改善生态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首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呼和浩特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四季青城的魅力日益凸显,成为山、城、林、路、水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呼和浩特先后获得了中国乳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成为满足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的新需要。把城市建成森林环城、林人相依的生态景观,是呼和浩特市改善生态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首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呼和浩特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四季青城的魅力日益凸显,成为山、城、林、路、水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呼和浩特先后获得了中国乳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7.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的亮点,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部位,也是城市新区选址的重要导向,因此,一个城市对滨水地区的开发,首先应从城市的性质、区位条件等合理定位。该文着重论述了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及合理选择滨水地区建设城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滨水RBD公园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居民和水、商业紧密联系的一种结合体,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区域环境,还能带动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从现代滨水RBD的概述和发展特点着手,具体探讨了现代滨水RBD公园对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泽英 《中国林业》2012,(14):27-27
我们不愿意将这个时代定义为水危机时代。不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也不是因为我们总爱抱着侥幸的心理,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具有足够的信心。水的问题永远是大问题。过惯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人们可能很难想象没有水的日子。人们总是一贯地对水提着这样那样"矫情"的要求:少了不行,多了不行,脏了也不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供应备受关切。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必须依靠占世界7%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城市水资源原本就紧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加剧了紧张。中国的迅猛现  相似文献   

20.
结合传统的中国水系建筑文化,对现代水环境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基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理论,分析了在现行城市水滨、水岸处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阐明城市水体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和原则,为从事滨水处风景园林设计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