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宁夏引、扬黄灌区2007~2011年间出现的27块玉米高产田(≥15000kg/hm2)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宁夏引、扬黄灌区玉米高产田平均产量16692kg/hm2,收获穗数89331穗/hm2,穗粒数568.2粒,千粒重350.6g,平均单穗粒重193.4g。高产田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均有分布,但大面积生产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周边地区及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这些地区光热资源更为丰富,单种玉米集中连片,土壤以沙壤土较多,以耐密型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决定产量的优先序为区域光热资源、灌溉条件、地理条件与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品种、播种质量与田间管理等;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15000kg/hm2高产的有效途径,但要加强肥水调控,合理栽培管理,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单穗粒重。  相似文献   

2.
张明荣 《作物杂志》2002,18(1):30-31
四川省常年种植春玉米面积在100万hm2左右,春玉米收获后至小麦播种前尚有3个月空闲耕地资源。近年来,利用这部分闲置耕地种植一季短季蔬菜、冬大豆等所占用面积较小,其绝大部分土地被闲置,尚待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利用我省秋季的气候资源优势和被闲置的巨大耕地资源,南充市农科所成功探索出春玉米后茬种植秋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利用该技术于1999~2000年连续两年在我市嘉陵区吉安镇示范,获得了平均单产秋大豆1500kg/hm2,纯增收3000元 /hm2 以上的高效益。其关键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 选用适宜秋播的优质高产高效良种选好秋大豆良种……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井陉县位于冀西属太行山半干旱、半湿润旱作区,常年降水量550mm。历来受严重干旱困扰,农作物产量水平低且不稳定。近年来,采取蓄水保墒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增施有机基肥特别是覆盖地膜等措施,摸索出一套半干旱山区小麦玉米一膜两用高产种植技术,在旱作农业开发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收到明显增产效果。具体做法是 :秋种小麦覆膜。收秋后趁墒及早深耕整地,增加含水量,筑高堰埂减少水土流失。将翌年两季作物需肥总量,优质农家肥4.5万~7.5万kg/hm2 和折纯化肥N150kg/hm2 、P2 O5135kg/hm2 一次施入作基肥。选用713、冀审石4185、冀麦38等……  相似文献   

4.
王永平 《作物杂志》2003,19(5):23-24
本研究通过引进筛选出适合甘肃河西走廊栽培的特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张引薯1号,改良脱毒种薯的组织培养生产繁育技术;通过地膜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创办科技型经济实体,探讨马铃薯产业化开发,将科研、基地、市场、流通各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河西走廊取得了很好的生产示范效果。结果表明,特早熟地膜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平均产值30235.05元/hm2,比对照(马铃薯露地单种模式)提高124.29%,比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提高118.98%。5年累计示范1.05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河湟川水谷地及低海拔沟岔地农业区常年种植小麦约10万hm^2,其中河湟川水谷地种植冬小麦6700hm^2左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作物生长空间,小麦收割从7月上旬自东向西依次进行,8月上旬结束,此时雨水充足,至地面封冻约80d左右。针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河湟川水谷地及低海拔沟岔地农业区农作物种植一茬有余两茬不足及农业生产存在着饲料短缺、生态恶化两大问题,借鉴甘肃省农牧厅5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经验,总结出青海河湟川水谷地及低海拔沟岔地麦后复种饲料油菜技术。  相似文献   

6.
紧凑型夏玉米铁茬直播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铁茬直播,在化学除草剂进行地表封闭除草条件下,对其主要栽培措施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氮量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没有互作效应。玉米高产组合技术方案是:6月15日前适期早播,种植密度8.25万~9.00万株/hm2,施纯氮量为225kg/hm2,拔节肥∶孕穗肥为1∶1。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邵东县斫曹乡石坪村实行元胡、春玉米、晚稻三熟制,是1997~1998年开展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试验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新模式。1999年种植10hm2,据县农业局调查,元胡干品产量达2243kg/hm2 、玉米7883kg/hm2 、稻谷7733kg/hm2,三季净产值达39166元 /hm2,比二熟制双季水稻种植模式增值显著。其栽培技术如下。1 茬口安排10月中、下旬晚稻收获后,及时种植元胡,元胡在4月底至5月初收获。玉米采取育苗移栽,在4月上旬移栽于元胡行间,7月上、中旬收获。玉米收获后,及时栽插晚稻。2 稻田选择与准备选择排水良好、灌溉方……  相似文献   

8.
张明亮 《作物杂志》1999,15(6):33-34
山东省桓台县作为我国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小麦、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秸秆数量不断增加,年产秸秆4亿kg以上。通过秸秆直接还田、气化、青贮氨化、加工等途径,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70%。其中小麦秸秆70%直接还田、玉米秸秆40%左右直接还田,形成了以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为主体的秸秆利用模式。1 区域资源环境桓台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地处黄河下游、鲁北平原东南部,属淄博市辖县。全县版图面积509.53km2,辖13个镇,343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业人口41万。耕地面积3.13万hm2,其中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要种植方式的粮田占地2.5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9.
太原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面积约50.16万hm2 。盆地内气候特点是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150~170天,年降水量370~500mm,80%集中在作物生长盛期。本地区传统作物为玉米、冬小麦、谷子、高粱等。嗑食向日葵 (以下简称食葵)过去主要是零星种植,面积很小。1983年开始有较大发展。特别是1990年以来,随着人们对向日葵保健作用的认识,食葵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食葵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1998和1999年,年种植面积在2万hm2 以上。然而,由于品种、栽培技术和干旱等因素的影响,食葵单产水平较低 (150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寻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的相关性,建立玉米高产、高品质及合理密植栽培模式。以‘绿单2号’、‘绥玉10号’、‘鑫鑫1号’、‘德美亚3号’、‘吉单27’、‘嫩单11’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设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 4个水平),玉米品种为副区,测定授粉后不同时期各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籽粒含水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授粉后55天灌浆即停止,其他玉米品种授粉后56~60天、61~65天籽粒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并趋于0;授粉后41~65天,‘绿单2号’7.5万株/hm2处理籽粒含水量低于其他密度处理(P<0.05),65天籽粒含水量最低,为41.34%;‘德美亚3号’7.5万株/hm2种植密度籽粒脱水速率表现单峰曲线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51~55天,为3.90%/d;6个玉米品种10.5万株/hm2处理产量均低于其各自玉米品种其他密度处理,说明三江平原地区10.5万株/hm2密度不适于该6个玉米品种。综合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性状,‘鑫鑫1号’、‘绥玉10号’最适密度为6.0万株/hm2,‘绿单2号’、‘德美亚3号’、‘吉单27’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嫩单11’对密度处理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