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养猪形势下,猪病复杂化,猪舍条件不一,管理混乱,养猪的理念落后,养猪场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给猪场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困难,最终影响了猪场经济效益及员工的积极性。在我国的养猪业中,300头母猪的饲养规模属于规模中等的猪场,但无论规模大小,都离不开绩效考核管理。有了绩效考核,猪场上下都有目标,员工工作积极性高,才能增加猪场的经济效益。下面介绍300头母猪规模猪场绩效  相似文献   

2.
在现阶段的规模养猪生产中,能繁母猪在50~200头的中小猪场占了很大比例。这些猪场饲养人员一般在5~15人,技术人员1~2人。饲养模式大多为二元母猪+杜洛克公猪,生产洋三元上市育肥猪。养猪生产存在一个猪周期,猪行情好了,中小猪场能少赚点,价格一下滑就白干、再下滑就赔钱、效益低下是常态,当然这个猪周期主要是价格问题,本文主要从猪场饲养管理、防疫控病、浪费消耗等几个非价格因素,来分析影响中小猪场效益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一般规模养猪生产中,基础母猪存栏占总存栏数的1/10~1/12。在万头猪场中,若每头母猪每年提供出栏猪以16头计算,需饲养母猪625头;若按18头计算,则需饲养556头。中国养猪场多按600头基础母猪设计,是一个大的群体,母  相似文献   

4.
正母猪的生产力是指每头母猪年能提供断奶仔猪的能力,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该指标受母猪产仔数、初生重、断奶窝重等因素的影响。母猪生产力是衡量母猪生产性能的最终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养猪企业综合养猪技术水平及养猪效益最核心的指标。提高母猪的生产力对于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以自繁自养的万头猪场为例,优秀的猪场仅需饲养500头母猪,较差的猪场则需饲养700头,多饲养200头  相似文献   

5.
<正>实现养猪效益最大化,是每一个养猪行业从业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生猪规模养殖进程中,母猪生产一直是猪场的利益核心,母猪饲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猪场的赚与赔。目前,我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约5,000万头,头均产仔16头,而欧美则大于22头,如能达到此水平,则我国生产母猪减到3,500万头即可保持现有肉猪出栏  相似文献   

6.
1 农村养猪的现状和不足1 .1 农村养猪现状我国广大农村仍以传统养猪为主 ,养猪作为家庭副业 ,每户养猪一般不超过 3头 ,不讲究科学配料 ,生产水平低 ,饲养期长 ,不讲经济效益。让人高兴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养猪专业户大量涌现 ,一户饲养数十头或数百头母猪 ,百头、千头以上商品肥猪。有的专业户投巨资建起了年出栏上万头的规模养猪场 ,在养猪专业户的带头下 ,农村养猪业有了迅速发展。1 .2 差距与问题虽然农村养猪生产发展很快 ,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但与世界或国内养猪业的先进水平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 :母猪繁殖率低 ,年均…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在走访养猪客户的过程中,不少规模化猪场的管理者普遍反映: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较难,没有得到养猪人的应有重视.后备母猪培育的技术与管理措施不具体、无针对性,有时有效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后备母猪投产利用率低、死淘率高,浪费资本投入.反映后备母猪管理问题的猪场规模不尽一致,有的猪场年出栏量达500~3000头,有的猪场年出栏量达3000~10000头,也有的猪场年出栏量达数万头.  相似文献   

8.
智能化养猪可降低饲养成本。管理一个母猪群为600头的规模猪场只需2人,饲养人员数量减少,工作时间也明显缩短;智能养猪可实现精准饲喂,完全杜绝了浪费饲料和水的现象,可节省饲料5%;延长了母猪的使用年限,降低了淘汰率,且每头母猪每年能增产仔猪4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很多地方规模化养猪热情高涨,200~1200头母猪及其仔猪的饲养群越来越多,随着规模逐渐扩大,猪场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猪病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笔者对多个猪场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当前猪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引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进的国外良种猪适合规模生产、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对改变中国养猪业  相似文献   

10.
集约化猪场在我省近年来发展迅速,大、中型集约化猪场饲养规模为3~5万头,小型饲养规模的有1000~2000头规模。集约化猪场以组织严谨,技术要求高,投资多,占地小,经济效益好为特征。根据多年来的养猪实践,我们从集约化猪场的工艺流程的全过程的技术操作,谈谈集约化养猪场不同阶段猪的饲养管理技术,供集约化养猪生产者参考。1配种妊娠阶段的饲养技术应从后备猪的选择培育开始。我省集约化猪场大都饲养的长白猪与大约克配种的后代即“长×大”杂母猪留种。因为这种母猪可以利用杂交优势原理,提高其产仔数和生长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行业资讯     
正声音家庭猪场是未来中国养猪业的主导模式。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适度规模,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还是要靠50~500头母猪的家庭猪场。——柯恩牧业董事长朱开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2.
正工厂化养猪具有如下优越性:一是能大量提供商品猪肉。工厂化猪场规模大,采用科学饲养方式,肉猪出栏快,商品肉量多。如一个饲养550头母猪的万头猪场,每周能够出栏商品肉猪216头,年出栏商品肉猪11 232头,年提供肉猪820 t。二是提高定额,节省劳力,降低劳动强度。人工养殖生猪,一个人最多饲养肉猪250~300头,或母猪20~30头,而且工作量大,劳动繁重。而一个饲养母猪500~550头,  相似文献   

13.
正猪场在养猪的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过程。毕竟猪是活物,在集中饲养的情况下,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这些问题往往集中出现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某几个特定的时期。只要控制住这几个特定的阶段,猪场几乎不会有重大问题出现。1后备母猪的集中发情期每个规模场都有自己的后备母猪群,后备母猪是猪场的生力军。可谓是养猪千日,就看能否一朝发情。经过八个多月的饲养,投入了八个多月的人力、物力、财  相似文献   

14.
种公猪性欲低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养猪生产实践中,常出现种公猪性欲低下的病症,致使发情母猪不能按时配种,情期错过,空耗饲料,增加养猪成本,给养猪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个问题,对于饲养20-70头繁殖母猪开展自繁自养的小型猪场或规模养猪户(目前这类养猪户在各地为数不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类养猪户,为节省养猪成本,一般给20—35头母猪配养1头公猪。一旦公猪出现问题,加之时有母猪集中发情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养猪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规模母猪场的数量在急速增加,母猪存栏数也在大幅度增加,少则30~50头,多则几千头母猪,改变了传统养猪农户仅养几头母猪的散养局面。但当前我国母猪的产仔数很低(目前我国饲养的母猪生产性能与外国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母猪每年每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丹麦26~28头,  相似文献   

16.
近期不少新办猪场的养猪户,确定母猪数量定型时,不知公、母猪的数量如何配比.例如尚志市某猪场拟养30头大母猪,想购3头公猪,问是否合适.在本交情况下公母猪的比例,许多养猪专著提出饲养150~200头基础母猪时,此例可在1:15左右,但在常年分散产仔情况下可以按1:20配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郊区发展现代化规模养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丰富首都市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全市已建起了现代化规模猪场1045个,规模最大的饲养母猪1000头,年产商品猪15000头以上。1993年全市现代化规模猪场生产商品猪达222万头,占全市商品猪总产量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可综合饲养规模、饲料营养、厂房设备、生产经营水平诸要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最佳生产工艺,并进行科学的组织实施,从而产生最佳的规模效益。1生产工艺选择规模化养猪常见的生产工艺有以下几种方式:1.1一点一线式生产工艺1.1.1四段饲养生产工艺(适合千头规模猪场)。空怀及妊娠期→分娩哺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肥育期,整个过程有3次转群。第一次转群:配准的母猪在空怀待配区观察饲养4周,在妊娠母猪饲养区饲养11周半,母猪分娩前1周转群至  相似文献   

19.
发展集约化规模养猪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适度规模的集约化养猪场,对于提高养猪生产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达国家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是猪场数量逐渐减少,而猪场的规模却逐渐扩大。如美国目前排名前40位的猪场就拥有了全国1/3的母猪,而排名前10位的大型猪场共饲养了全美国20%的母猪。长期以来,我国的养猪业是以农家分散饲养为主,商品率很低。直至80年代初期,农户养猪的出栏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养猪企业仍以中小型规模养猪场(万头以下)为主,占养猪行业比例达60%以上,多数中小型规模养猪场自繁自养,属于家庭经营模式,技术力量薄弱,养殖技术含量不高,特别是对母猪产前产后及仔猪的护理重视不够,造成仔猪死亡率较高,直接关系着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搞好中小型规模养猪场母猪产前、产后及仔猪的护理至关重要。对中小型规模养猪场母猪产前产、产后及仔猪的护理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