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水产资源学中一般将“系数”(Coefficient)和“率”区别使用。“率”就是比例,以百分比等表示,是没有量纲的数值。所谓“渔获率”,就是最初之资源量与渔获量的比。而渔捞死亡系数,也可叫作“瞬时率”,是在一小段时间内捕获的比例,具有时间之倒数这一量纲。  相似文献   

2.
陈丕茂 《水产学报》2005,29(3):398-403
对于不同的补充-捕捞类型,用补充曲线参数估算最大持续渔获数(G)和最大持续渔获量(MSY或Ys)的方法是不同的。提出并讨论了2种补充-捕捞类型的评估方法:①一生只繁殖1次的连续捕捞类型,②一生繁殖多次、渔期短的季节性捕捞类型。把渔获量方程与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相结合,建立新的以渔获数表示的平衡渔获量方程。分别把Beverton-Holt渔获量方程(用于第1类型)和季节性渔业产量模型(用于第2类型)与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相结合,建立新的以重量表示的平衡渔获量方程。用这些方程式可以估算以数量表示的最大持续渔获数Cs、以重量表示的最大持续渔获量Ys,Cs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s)和Ys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s)。计算了二种类型在同一自然死亡系数下的Cs、Ys、F‘s和Fs。结果表明:Fs不等于F‘s,同一种群的Fs可以小于F‘s,但Fs不可能大于F‘s。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不同时期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群体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资源年间数量变动明显,平均渔获率最高为35.8kg·h-1(2000),最低为2.73kg·h-1(1992),其数量变动机制是生长、死亡和补充因素综合决定的。二长棘鲷渔获率的季节分布主要是由洄游引起的,目前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北部湾二长棘鲷的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近年来该资源有所恢复,但渔获组成主要以当年生幼鱼和低龄鱼群体组成。并探讨了资源分布与数量变动以及养护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5~11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7个航次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相关模块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死亡参数及生长特性、种群补充模式、资源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航次共捕获三疣梭子蟹1128 ind,雌雄性比为0.96,雌性甲宽为27~227 mm,雄性为29~207mm;获得三疣梭子蟹雌性生长参数k=1.60、L_∞=241.50、W∞=639.29、t0=0.081,雄性为k=1.50、L∞=210.00、W∞=418.23、t0=0.091;经体长结构VPA(Length-Structured VPA)模块估算,稳定状态下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性渔获尾数为734×10~4ind、种群尾数为1.15×10~8ind、资源量为2 682 t,雄性渔获尾数为810×10~4ind、种群尾数为1.19×10~8ind、资源量为1 929 t;经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及刀刃式选择假设模型(Knife-Edge)估算三疣梭子蟹雌性总死亡系数Z=4.17、自然死亡系数M=1.20、捕捞死亡系数F=2.97、资源开发利用率E=0.712、平均选择甲宽Lc=62.38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515;雄性总死亡系数Z=3.76、自然死亡系数M=1.19、捕捞死亡系数F=2.57、资源开发利用率E=0.684、平均选择体长Lc=40.84 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487。研究表明:1)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比、雌雄性幂指数均处在正常水平,总体生长状况良好;2)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群体资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最适利用率与最大利用率,处于过度开发水平;3)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现存资源量低于生态容量,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5.
水产资源     
990239 渔获开始年龄和渔期对保持年龄结构的渔捞资源的最大持续渔业之效果=龄构造持渔获资源最大持续渔业渔获开始年龄渔期效果[刊,日]/竹中靖人,松田裕之∥日水志.—1998,64(1).—148发展可持续渔业为目标,防止滥捕方面,减少捕捞作业与缩短渔期,保护低龄鱼的做法同样有效。本文考虑到渔期限制和渔获开始年龄,在确保一定产卵量的状态下,渔获量达到最大的政策,这种最适渔获政策运用数  相似文献   

6.
设渔捞死亡系数F为一定,问题往往很好处理。但无论是出海船数、网的长度或拖网次数,在整个渔汛期间都不会一样,即渔捞死亡系数并非一定。这样,上述的解就不能成立。现在来看一下渔汛上半期和下半期渔捞死亡系数不同的例子。虽然这不过是一个很单纯的模式,但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设渔捞死亡系数 F 为一定,问题往往很好处理。但无论是出海船数、网的长度或拖网次数,在整个渔汛期间都不会一样,即渔捞死亡系数并非一定。这样,上述的解就不能成立。现在来看一下渔汛上半期和下半期渔  相似文献   

8.
(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 为探索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的时空差异,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 2009–2018 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及相关海洋环境数据, 对标准化后的环境因子及渔获率采用探索性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方法进行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 (1)鲣的渔获率具有明显的聚集性, 空间上, 主要存在 2~3 处聚集区, 分别聚集在西侧 152°E~164°E, 3°N~7°S 海域、东侧 164°E~175°E, 5°N~4°S 海域以及第 2 季度中的 175°E~180°E 海域范围; 时间上, 聚集程度依次为: 第 4 季度>第 1 季度>第 2 季度。(2)总体上, 各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空间异质性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海表面温度梯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 SSTG)。(3) SLA 和 MLD 对鲣渔获率的负向影响较明显, 是由于表层营养物质丰富海域对应 SLA 和 MLD 的值越小。NPP 和 SSTG 主要为正向影响, 是由于冷暖水交汇的锋面海域受 NPP 和 SSTG 影响较大。(4)检验 GWR 模型, 发现其残差表现出较小的空间自相关, 表明 GWR 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 且优于最小二乘法。  相似文献   

9.
舟山近海凤鲚生长参数及资源量、持续渔获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鲚是舟山渔场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3年舟山近海定置张网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参数K=1.01,极限体长L∞=196.88mm,自然死亡系数M=1.548,捕捞死亡系数F=1.512,总死亡系数Z=3.06,利用率E=49.41%,开捕体长L...  相似文献   

10.
西江广东肇庆段赤眼鳟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5月~6月和2008年5月在珠江的干流西江广东肇庆段采用刺网捕捞赤眼鳟(Spualiobarbuscu卜riculus)标本296尾。采集赤眼鳟的鳞片材料进行年轮特征观察研究,并对赤眼鳟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中3龄、4龄赤眼鳟占优势。3龄前体长的相对增长率较大,3龄以后生长缓慢。赤眼鳟体质量生长曲线拐点为8龄,应属衰老拐点。总死亡系数z:0.3379,自然死亡系数M=0.1936,捕捞死亡系数F=0.1443,开发率为E=0.427。为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允许捕捞体长应不小于230mm,体质量不小于220g。  相似文献   

11.
黄海南部小黄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L)和体质量(W)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7 cm,k=0.45 a-1,to=-0.47 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F=1.63,开发率E=0.68.(4)在现行的捕捞死亡系数F=1.63下,Yw/R达到最大值时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分别为1.41 a和15.42 cm;拐点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83 a和17.41 cm;临界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70 a和16.82cm.现阶段小黄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考虑渔民利益和资源修复需要,建议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4.83 cm.  相似文献   

12.
放大网囊网目尺寸对南海多齿蛇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区底拖网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在不同捕捞死亡系数F时,网囊网目尺寸从目前的平均27mm放大到39mm后多齿蛇鲻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单位补充量渔获尾数YN/R、渔获平均体长 LY、渔获平均体重 WY和渔获平均年龄 TY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目尺寸放大后,在捕捞强度不变的情况下,YW/R、 LY、 WY、 TY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当前的捕捞死亡系数F越大,增幅越明显;YN/R,而的值却有所降低,降幅基本不受F的影响。F在0.4~3.0范围时,网目放大后多齿蛇鲻在年渔获尾数下降15%的情况下,产量反可增加11%~69%;同时 LY提高16%~30%、 WY提高31%~99%、 TY提高22%~50%。就39mm网目而言,F值为0.6时,多齿蛇鲻可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13.
现有围网渔轮最主要的渔捞对象为台鱼、剌(鱼发)鱼(竹(?)鱼)等中上层鱼类,由于目前渔捞技术的限制,只能在上述鱼类起羣时,(鱼类游行水之表层或表层下),才能进行捕捞。但一般中上层鱼类并非整天起羣,一般每天仅起羣数小时,有时好几天不起羣,因此在整个围网期间,有很多时间不能作业。  相似文献   

14.
光诱鱿鱼钓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逐步衰减,大力开拓远洋渔业,改进渔具渔法和捕捞作业方式是我们这一代捕捞工作者的职责。本文就我公司几年来光诱配角钓生产作业调查作一下总结,并对渔况、渔期、渔场、渔捞设备装置与作业方法等影响渔获率的诸因素及今后的设想与建议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供参考。一、渔况、渔规、渔场(-)日本海:渔况:日本海鳅鱼系日本海温水性徊游橙鳅鱼,根据航测与有关资源反映,稻鳅鱼广泛分布于整个日本海,主要集中于37-39oN、1305-132”E、35-40·5“N、133—137“E带海区,即郁陵岛以北的浅滩、北大和浅滩、大和浅…  相似文献   

15.
东海鹰爪虾的数量分布和变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东海鹰爪虾的数量分布和数量变动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0 .5 2 8kg/h ,四季中以夏季最高 (0 .814kg/h) ,秋季次之 ,冬季较低 (0 .2 19kg/h)。其资源量的分布主要在 4 0~6 5m水深海域 ,在 30°0 0′N以北 ,可分布到 10 0m水深 ,以盐度 33~ 34的海域较为密集。不同海域的渔获率不同 ,中部海域渔获率较高 ,高峰期出现时间也较长 ,北部和南部海域高峰期出现时间短。由于过度捕捞的原因 ,鹰爪虾的平均资源量和最高现存资源量与 80年代中后期比较 ,分别下降 71.3%和 6 9.4 %。为合理利用该资源 ,建议在小虾出现高峰期实行休渔措施 ,以增加补充群体的数量 ,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瑞典Belitronio公司研制了BJ5型自动拟饵曳绳钓机(其断开情况见右图)。该机配有电子控制部份,可以调节面板上的刻度盘,预先调节渔捞深度、钓钩间隔以及渔获重量。一旦启动编制程序部件,曳绳钓机便全部自动进行操作。当渔获物达到预定重量后,便停止曳钓作业,机器就自动起钓渔获物。工作开始时,揿下“启动”按钮,曳绳则放到预定的渔捞深度,然后机器按预定间隔进行曳钓作业。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非法捕捞和交尾死亡对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影响,及5种死亡因素和与生长有关的参数引入不确定性对估算生物学参考点(Fmax和F0.1)的影响,基于发展的可应用于研究放流增殖渔业的YPR(yield per recruitment)模型,模拟5种死亡因素不同水平下放流中国明对虾的资源变动规律。结果显示,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非法捕捞和交尾死亡水平越高,单位放流资源量和渔获量越少,交尾死亡尤其对累计单位放流渔获量的影响明显;在未引入不确定性时,作用于开捕前的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和非法捕捞死亡的不同水平对生物学参考点无影响,与生长有关的参数及5种死亡因素引入不确定性可能存在低估F0.1和Fmax的现象。研究表明,减小与放流技术有关的环境突变、被捕食、纳潮和非法捕捞死亡水平对提高放流中国明对虾渔业效果有明显的作用,交尾死亡发生的时间及死亡水平对放流中国明对虾渔获有直接的影响,当参数引入不确定性时进行放流中国明对虾资源评估,生物学参考点的中位数较均值抗不确定性干扰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宁波海洋渔业总公司捕捞分公司(以下简称为捕捞公司)是于1992年在原三个渔轮大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是宁波市最大的国有海洋渔捞生产单位,拥有固定资产3660余万元,各类钢质铁壳渔轮60余艘,职工1500余名,能从事拖网、围网、流剌及延绳钓等各种方式的渔捞作业,年产海水鱼3万吨左右。 1992年,由于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需物资涨价,总公司内部结算价格关系没理顺,各渔轮对船(组)吃捕捞公司“大锅饭”,捕捞公司吃总公司“大锅饭”,一线船员生产积极性低下,渔轮出海率、渔捞生产有效投网率和渔捞成本利用率低下等原因,捕捞公司亏损额达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北印度洋日本延绳钓金枪鱼1965-2006年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每月渔获统计资料,本研究运用小波方法对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变化、印度洋涛动指数(IOI)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时间序列上存在48~60个月的小波振荡,IOI振荡周期主要为36月和60月,2种尺度振幅具有跷跷板效应.小波交叉分析结果表明,1994年前在36月和60月的时间尺度上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与IOI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明显的,之后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在典型的小波振荡周期为4年的尺度卜,IOI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振荡间隔在1~3年之间变化,平均为1.5年左右.IOI振荡周期在3~6年间变化,时快时慢,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信号振荡较平稳.南于捕捞因素影响,近年来渔获率的振荡幅度不断减弱.研究认为可排除由于较大的捕捞努力量和渔业资源量时空变动导致的捕获率信号变异,从捕捞因素和环境因素上讨论了捕获率信号小波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动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折叠式渔笼作业渔获种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12月(伏季休渔期间除外)在笼捕作业渔船上采用收集渔捞日志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折叠式渔笼渔获物进行分析。共收集渔捞日志65份,抽样分析了折叠式渔笼渔获9批。对该渔获进行种类鉴定和组成分析,共分析标本重量50.15kg。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共出现48个种,其中鱼类25种、蟹类15种、头足类3种、螺类2种、虾类2种、虾姑类1种;按重量比例为蟹类占51.27%、鱼类占41.21%、头足类占5.96%、螺类占0.92%、虾蛄类占0.57%、虾类占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