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研究内容1.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致病力增强分子机制研究:建立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动物或细胞模型,研究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炎症反应增强和动物死亡增加的分子机制。2.利用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研究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感染后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3.寻找具有抑制慢病毒复制活性的宿主限制性因子,研究慢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理解这些限制性因子的抗病毒活性将有助于发现新型的抗病毒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单链RNA(single-strandRNA,ssRNA)病毒是感染人和动物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部分ssRNA病毒感染宿主后会对宿主产生致命的影响,也有部分ssRNA病毒进入宿主后不会引发明显的病变和临床症状。ssRNA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感染与抗病毒所产生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溶酶体/自噬应答均是动物机体在ssRNA病毒入侵后产生的一系列抗病毒活动。大量研究解析了ssRNA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阻碍着抗ssRNA病毒研究的前进步伐。基于已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笔者梳理并分析了ssRNA病毒与被侵染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研究ssRNA病毒与宿主细胞应答反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致死率,占36.8%,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病毒感染动物,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药物防治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动物。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些步骤。理想的药物应当不影响机体细胞的代谢。然而,因为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和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虽然是病毒复制的强抑制剂,但在动物体内却有毒性。  相似文献   

4.
兽用抗病毒药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仅次于细菌感染的致死率,占 36 8%,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动物感染病毒,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药物防制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 RNA或 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人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被应用,极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地抑制病毒复制中的某些需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动物传染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由其引起的动物死亡率在所有病例中居第 2位 ,仅次于细菌 ,占 3 6 8% [1 ] ,且有上升趋势。应用抗病毒药物是防治病毒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近几年来 ,发展迅速。由于病毒独特生物学特性及不同于细菌的生活和繁殖方式 ,使在病原抑杀和疾病防治上造成困难 ,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 抗病毒药物作用的机制( 1 )直接抑制或杀死体内病毒 ;( 2 )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 ;( 3 )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或抑制病毒释放 ;( 4 )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2 抗病毒药物[1,2 ,3,4 ,5 ]2 .1 抗病毒细胞因子病毒感…  相似文献   

6.
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善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7.
<正>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动物传染病占有很大的比例,由其引起的动物死亡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占36.8%。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抗病毒药物是防治病毒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是但于病毒独特生物学特性及不同于细菌的生活和繁殖方式,使在病原抑杀和疾病防治上造成困难,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抗病毒药物作用的机制直接抑制或杀死体内病毒: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或抑制病毒释放;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2 抗病毒药物2.1 抗病毒细胞因子病毒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反应是,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各种各样的细胞因子。不同的细胞因子对决定病毒病毒感染的结局和疾病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按功能的不同可分  相似文献   

8.
<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和繁殖方式,给防治病毒病造成了困难。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种类,得出抗病毒药物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动物传染病占有很大的比例,由其引起的动物死亡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占36.8%。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抗病毒药物防治病毒病的主要的手段之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是但于病毒独特生物学特性及不同于细菌的生活和繁殖方式,使在病原抑杀和疾病防治上造成困难,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 抗病毒药物作用的机制直接抑制或杀死体内病毒;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阻止病毒穿人细胞或抑制病毒释放;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2 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9.
正理想化的抗病毒药物是指能有效地干扰病毒的复制,又不影响正常细胞代谢,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抗病毒药物可达到此目的。病毒寄生在细胞内,抗病毒药物需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而作用于病毒,理想的抗病毒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且不影响机体正常细胞代谢。然而许多代谢过程为病毒和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前景一片灰暗,我们难道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当我们把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抗病毒感染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西医、不再仅仅局限于化学合成类抗病毒药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身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发病、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致病率,占36.8%,且发病率呈上升趋组很多病毒感染动物,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药物防治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善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  相似文献   

11.
流感病毒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疾病病原,在人群中每年都会造成地方性流行,因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感病毒也可在多种动物群体持续传播,偶尔可经动物感染人类并在人群中传播和适应,一定条件下给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天然免疫应答,特别是干扰素应答是机体早期抵御病毒感染的关键屏障;病毒突破这道屏障,才能成功感染宿主。为对抗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利用一系列精密的抗病毒策略:利用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表达的产物,激活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并导致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干扰素诱导下游效应分子的表达,进而抑制病毒复制,并辅助机体引发特异性免疫。在与宿主共进化过程中,流感病毒也形成一套完善的拮抗宿主干扰素通路的策略,使病毒能有效地在宿主细胞中感染和传播。最近几年,关于病毒诱导和调控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大量研究发现病毒可以利用各种策略逃避宿主的抗病毒应答。因此,本综述主要介绍流感病毒如何拮抗宿主的干扰素产生而逃避细胞抗病毒应答,有助于揭示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发现新的抗病毒靶标,从而为防控流感病毒感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动物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存在种间差异性。同一种属的不同病毒往往来源于不同的动物。天然免疫如何识别不同病毒并发挥抗病毒机制存在诸多未知。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成员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如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只感染人类,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SIV)只感染猴子,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只能感染马。研究慢病毒与天然免疫相互作用机制可为解释病毒侵染与天然免疫限制、病毒适应于宿主限制等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药具有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的作用,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阻滞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抑制病毒的繁殖、增强动物机体自身免疫力、激发相关抗病毒因子产生等都可以有效地参与抗病毒作用,且不同种类的中药在不同的抗病毒途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分析中药防治TGE的作用效果,为TGE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来识别不同类别病原体的保守分子结构或在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定位异常的分子。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IFN-I)或IFN-α/β的产生作为机体对抗病毒感染的关键天然免疫防御反应。IFN-I主要通过抑制病毒  相似文献   

15.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大多数禽类,以发生呼吸困难、头冠紫黑和下痢等症状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最为严重,不同曰龄鸡均可感染。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对禽类养殖业危害较大。NDV属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胳腺炎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在NDV感染宿主后,病毒可以产生一系列反应以应对宿主的免疫应答以利于自己的病毒复制,起到免疫逃避的作用。NDV免疫逃避机制主要通过抑制与干扰素相关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以及利用宿主真核翻译系统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姚永华 《猪业科学》2002,19(7):41-42
异尖线虫病(disease of anisakis)是由异尖科线虫蚴寄生于人或陆地脊椎动物消化系统导致宿主表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该病是海洋自然疫源性疾病,周而复始地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甲壳动物、鱼类中发生.生食被异尖线虫感染的海鱼,或用内脏喂养宠物、畜禽和其它经济动物,会造成人和其它动物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正> 1 抗病毒中草药的使用机制本品能直接抑制或杀死体内病毒;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或抑制病毒释放;增强宿主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植物活性多糖制剂,经国家权威机构药理、药效研究证明,具有激活、增加和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修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效。2 直接抗病毒药和间接抗病毒的活性剂根据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应用于动物医学方案中:2.1 抗流感病毒的中草药有: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犬黄、黄药子、白药子、金  相似文献   

18.
疱疹病毒(herpesvirus)是一类有囊膜结构的双链DNA病毒,典型结构由双链DNA基因组、衣壳(capsid)、皮层(tegument)和囊膜(envelope)组成。其家族庞大,迄今共发现了100多种,分为甲型(α)、乙型(β)、丙型(γ)疱疹病毒亚科。疱疹病毒宿主分布极其广泛,可感染两栖类、禽类、哺乳类、灵长类和人类,主要侵害皮肤、黏膜以及神经组织,严重影响着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健康。感染细胞蛋白22(infected cell protein 22,ICP22)是US1或其同源基因编码的多功能蛋白,可与细胞和/或病毒成分相互作用而广泛发挥作用,如参与病毒潜伏感染期的建立、与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 RNA PolⅡ)相互作用影响病毒和宿主基因转录、影响病毒诱导分子伴侣富集域(virus-induced chaperone-enriched, VICE)区域的形成以及子代病毒粒子的核出芽、涉及细胞凋亡、自噬与抗病毒反应等。本文就疱疹病毒US1及同源基因编码蛋白ICP22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开展ICP22与病毒和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对动物疱疹病毒、特别是以ICP22作为靶标的新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研究内容1.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致病力增强分子机制研究:建立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动物或细胞模型,研究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炎症反应增强和动物死亡增加的分子机制。2.利用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研究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感染后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Viperin是一种抗病毒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功能。为了研究猪源抗病毒蛋白Viperin对猪瘟病毒(CSFV)的抗病毒作用及机制,通过构建细胞系过表达或通过siRNA转染抑制Viperin表达,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病毒滴度测定检测CSFV增殖水平的变化;检测培养上清和细胞中病毒含量的变化趋势,评价其对病毒释放的影响;进而通过共聚焦试验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试验检测Viperin与病毒E2蛋白的共定位与相互作用。与对照细胞相比,过表达Viperin蛋白可以显著抑制CSFV在PK-15细胞上的复制,在感染后24、48、72h,病毒基因水平和病毒滴度分别下降68.75%、83.61%、77.27%和68.75%、87.5%、80.39%。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Viperin在PK-Vi细胞中的表达后CSFV复制显著恢复(仍低于对照组)。培养上清和细胞中病毒含量均同等程度受到抑制,表明Viperin表达对病毒的释放没有影响。共聚焦试验证明Viperin蛋白与E2蛋白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现象。免疫共沉淀试验证明Viperin蛋白与E2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该研究证实Viperin具有抗CSFV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与病毒E2蛋白相互作用实现的,这为CSFV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