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稻套麦、麦套稻面积在句容市呈扩大趋势。笔者通过5年来的试验研究表明,丘陵低塝稻田连年免耕,土壤养分含量下降,耕性变差,不利于作物生长而减产,认为连续免耕的年限以3年为宜。  相似文献   

2.
近年,稻套麦、麦套稻面积在句容市呈扩大趋势。笔者通过5年来的试验研究表明,丘陵低螃稻田连年免耕,土壤养分含量下降,耕性变差,不利于作物生长而减产,认为连续免耕的年限以3年为宜。  相似文献   

3.
鲁西南滨湖稻区是典型的滨湖涝洼区,小麦主要播种方式为人工撒播。为克服稻茬麦人工撒播带来的弊端,2018 年以来不断探索新的播种方式,经过 3 年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滨湖稻区稻茬麦无人机撒播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从无人机撒播、平衡减量施用化肥、科学合理浇水、绿色防控病虫草害、减灾防灾和技术优势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稻套麦高产生育指标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青 《作物杂志》2002,18(1):35-36
“九五”期间江苏淮北地区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稻生产上实施“压籼扩粳”工程,晚粳稻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腾茬推迟,使小 (大 )麦的茬口变晚,影响了小 (大 )麦的高产。为了解决晚粳稻收获迟带来的稻、麦争季节,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等矛盾,近年来开展了稻茬免耕套播种麦 (简称稻套麦 )的技术研究。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省略了繁杂的耕翻整地过程,实现了麦作生产的节本省工简化以及高产高效。据岗埠农场测定近年来全场1000~1133.3hm2 稻套麦平均单产稳定在6000kg/hm2,比同茬口耕翻整地种麦增产21%以上;并涌现出许多7500~8250k……  相似文献   

5.
严慧敏 《耕作与栽培》2002,(3):10-10,22
淳安县位于浙江西部 ,地处北纬 2 9°11′~ 30°0 2′,东经118°2 0′~ 119°2 0′ ,水田 3熟制的搭配方式主要有麦 (油 )—稻—稻和麦 (油 )—稻—玉米两种 ,在麦 (油 )—稻—玉米搭配方式的栽培地区 ,由于杂交玉米的推广 ,季节矛盾一直比较突出 ,尤其是杂交玉米受霜害的危险性较大 ,影响了全年的稳产高产。为解决这个问题 ,从双季稻分带套栽技术成功的基础上 ,进行了早稻分带套玉米的试验 ,实践证明了早稻分带免耕套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益。同时也为扩大推广杂交早稻和杂交玉米开拓了广阔的前景。1 早稻分带免耕玉米的优越性早稻分带…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免(少)耕方式对稻茬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稻茬麦不同播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叶龄进程、茎蘖生长、叶指动态、干物质积累等群体指标上,稻套麦优于其他播法,并表现出明显的增穗增粒效应,且两者的正效应远远大于减粒重的负效应,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小麦品质表现比较复杂,籽粒蛋白质总含量差异不大,但稻套麦清蛋白和醇容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播法,说明适期早播能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而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其他播法,说明小麦晚播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鲁东南地区气候因素和水稻茬晚播麦实际,选用有代表性的11个小麦新品种进行对比筛选试验,以期为稻区等晚茬麦种植区提供选种依据,加快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结果表明,烟农5158、山农32号、济麦22号、鲁原502为鲁东南地区晚播小麦首选优势品种。  相似文献   

8.
麦田套稻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有利于保护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麦田套稻这种超高茬麦(油)田套播技术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阐述麦田套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7年河南省花生生产试验分麦套、夏播两组,麦套组参试品种共3个,分别为豫花9620、商研9658和濮花9518,豫花11号为对照品种;夏播组参试品种共4个,分别为L03A04、开农53、豫花9840和濮花9422,豫花6号为对照品种。每组安排6个承试点,麦套组分布在新郑、周口、浚县、开封、驻马店和新乡等市县,夏播组分布在新乡、周口,浚县,开封、濮阳和漯河等市县。  相似文献   

10.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先后选育了绵阳32号、绵杂麦168、绵杂麦512、绵杂麦638等系列杂交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的选育为四川乃至西南麦区杂交小麦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了绵杂麦168、绵杂麦512等系列杂交小麦品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绵杂麦系列品种(MTS-1为母本)的高产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推广,总结了一套适宜四川麦区的绵杂麦系列品种高产高效制种和栽培技术,以供制种户和种植户利用。  相似文献   

11.
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中国种业》2020,(8):112-113
结合多年藜麦试验种植结论和生产实践,初步总结概括出了一套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从藜麦品种、茬口选择、整地要求、施肥水平、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藜麦种植提供技术参数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高茬麦套稻生育期与叶片生长顾克礼王玉龙唐正元(江苏省扬州市农科所225002)(江都市农业局)(仪征市农业局高茬麦套稻是在麦子生长后期套种水稻,麦收时留30cm以上高茬自然还田。该技术彻底免除了传统的耕翻整地、育苗移栽等繁杂工序,是最典型的省力节本、...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稻茬麦面积近200万亩,主要分布于鲁南、鲁西南和沿黄灌区的低洼地区。多年来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讨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栽培新途径,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科委稻麦两熟开发课题,在临沂市稻茬麦开发3年累计20多万  相似文献   

14.
地膜晚茬麦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晚茬麦增产技术张海芝(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466001)麦套棉地区棉花生育期长,后茬小麦播种过晚,地温低,积温不足,冬前难于分蘖,小麦产量低。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1994~1996年进行了晚茬麦增产试验,供试品种豫麦18,小区面积300m2(20……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高沙土地区超高茬麦套稻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明显,及其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超高茬麦套稻立苗特点及全苗匀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茬麦套稻是指在麦子生长后期套种水稻,麦收时留30cm以上高茬自然还田。该技术彻底免除了传统的耕掘整地、育苗移栽等繁杂工序,是最典型的省力节本、高产高效稻作新技术,尤适合未来农村规模经营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超高茬麦套稻集全免耕读播、旱育、免播及大量秸秆还田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是稻作自然农法的一种初级形式。经"七五"期间的尝试和"八五"期间的系统研究及近几年多点示范验证认为: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一般与育苗移栽稻持平或略增,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具有超高潜力,最高亩产已突破650kg;每亩省工4-5个,节本20%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稻套麦的最佳氮肥运筹方案,以烟农19为品种材料,设置6个氮肥运筹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稻套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苗肥比例,小麦群体质量及成穗数有所提高,增加拔节期及以前施氮比例,每穗粒数随之增加,增加孕穗期施氮比例,增重效应明显,而成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增加追肥比例特别是氮肥后移,可显著协调穗粒结构,增加产量。增加追肥比例特别是后期追肥比例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追肥比例愈高,面团形成时间愈长;追肥比例多且后期追肥均衡,面团稳定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8.
太湖稻区超高茬麦(油)田套稻主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年来麦(油)田留高茬套播水稻试验、示范数据的分析,指出套播稻的主要特点为生育期适宜,分蘖起步早,高峰苗、结实率、千粒重高,穗型小,成穗率偏低。省工节本(省工节本100元/667m^2左右),且生态效益显著,并提出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 麦田套稻是集免耕、免插和秸秆大量还田于一体的轻型栽培技术,具有节省秧田、肥田改土、省工节本、增产增收等显著特点,秸秆大量或全量还田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困扰人们由于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项农业栽培技术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其栽培技术的特点,杂草危害尤显突出,主要表现在杂草发生早、延续期长、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等方面。为控制杂草、减轻草害,作者于2000~2001年根据麦套稻栽培技术及田间杂草发生的特点,对麦套稻田的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实施的需要,2004~2005年我们在铜山县稻麦原种场针对不同播种量对稻套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稻套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各有不同。随着播量的增加,群体质量逐步变差;每亩穗数不断增加,但分蘖成穗率及单株成穗数则不断减少,穗型变小,穗粒数明显减少,千粒重变化不大。淮北地区稻套麦要夺取500kg/666.7m2左右的单产,基本苗以18.0/666.7m2万左右为宜,适宜播量为14.0kg/6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