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宁德市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并结合GIS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宁德市区公园绿地的景观结构和格局.结果表明:宁德市城市公园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较小,均低于2.5.从不同公园景观类型的破碎度来看,市区级公园景观破碎化最低,仅为0.006 80,而专类公园、街旁公园斑块破碎化程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各类公园绿地景观的分维数普遍较低,均小于1.25,斑块形状相对规则,绿地景观斑块边界较为简单.这种布局不利于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不利于营造自然化绿地景观.所以,今后宁德市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应重点加大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提高广场、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的比例,力求各类斑块配置合理,满足当地居民生活休闲需求和绿地生态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2.
由山体、河流、湖泊所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作为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简介四川省自贡市自然山水格局及其基本特征。提出在自贡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归纳形成"一心都市聚茵、两带十字绿轴、三环绿屏交错、四楔绿廊穿插、多园星罗棋布"平面与垂直相结合的立体化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分析自然山水格局对自贡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特色,城市生态安全,构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不同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以便可以为丘陵山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朱华明 《南方农业》2007,1(5):46-49
以雅安市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确定园区绿地系统构建的布局结构和规划目标,力求把园区建设成各种园林绿地类型齐全,分布合理,居民使用便捷,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生态稳定,贴近自然,游赏方便,利于经济,城乡一体,具名山茶乡特色的山水园林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4.
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长株潭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对资源利用及其生态影响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以长株潭地区为案例,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对区域景观生态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地区景观生态功能格局范型构建,以期寻求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5.
区位因素对绿地降低热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热岛效应作为一种有害的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于大中型城市中,主要是由城市化发展造成。城市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建设,又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应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的建设,使其能够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有效的缓解热岛效应。在较大城市中,城市绿地的分布并非完全均质化,而是随着区位的不同而变化。了解绿地区位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优化绿地资源的配置,解决城市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以北京市海淀区为研究区,以100 m×100 m的格网为评价单元,从绿地需求的角度选取多种评价指标,构建绿地需求度综合指数,并根据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高绿地需求区、中绿地需求区和低绿地需求区3个生态区位。对不同生态区位绿地对周边环境降温的效果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生态区位的最佳绿地斑块面积范围分别为高绿地需求区1.4~22 hm~2、中绿地需求区1.6~24 hm~2、低绿地需求区0.24~17 hm~2,其结果可以为绿地的区域优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对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目的是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维护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1990-2017年哈尔滨市城乡生态耦合及其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婧  李文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1):317-326
[目的]探究哈尔滨市中观尺度上城乡空间各类生态要素的衔接模式与生态廊道布局的细节优化措施,旨在实现城市内部与乡村的生态系统联动,提升区域生态效益,为相关生态规划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GIS技术,以生态阻力值较大的重要河流廊道为边界,根据城市发展动向,裁切出哈尔滨市城乡空间在中观尺度上的研究范围。通过分析哈尔滨市199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得出各类生态要素在时空尺度上的耦合模式演变,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提供方向。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对研究区域生态要素的核心区、桥接区及岛状斑块等进行识别与评价,根据dPC指数提取出重要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出潜在生态廊道,通过科学计算对连通性较弱的区域进行规划补充,归纳廊道缓冲区宽度、核密度及生态断裂点,并结合生态耦合机制的时空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细节优化。[结果]通过各类生态要素在中观尺度上的耦合模式变化,确定了哈尔滨市城乡生态源地及廊道细节优化策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安全格局,归纳总结了因地制宜的优化建设措施。[结论]哈尔滨市共计15处核心区为原生态源地,重要生态廊道为42条,一般生态廊道为63条,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北部。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补充了11处生态源地和220条潜在规划生态廊道,廊道适宜建设宽度为60 m。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引起乡村特色消失和生态风险加剧等负面影响,该文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自然?文化"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此为约束条件对旅游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4类生态功能区,各区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其差异化的用地特征。自然旅游用地规划以维持原有景观不变为主,对景观进行修复为辅的原则布局在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内,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将金溪北部片区规划为农事活动体验区,农科所片区规划为农业生态观光区,紫溪水库、金溪规划为水域观光游览区。文化观光旅游用地和休闲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变和景观修复为原则,主要布局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内;而农业科教旅游用地布局规划在人类活动区内,结合实地调研选址在下溪园北侧新建生态农业展览馆。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景观发生变化为原则,主要布局在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采用GIS核密度和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定顶溪园西北部为游客中心,金星村为民宿、餐饮集中布局区。其他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发生变化为原则布局在人类活动区内。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温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实践为例,以国外类似建设经验为参照,阐述了我国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探讨了城市生态公园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规划理念,并且对我国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秦岭北麓城市新兴开发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取秦岭北麓典型城市区域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两方面分析城市新区建设及可持续性,以期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城市新区尺度下的景观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1)2004—2014年,浐灞生态区城乡转换特征明显,农业景观比重显著降低,建设用地景观增幅达88.2%,生态景观增幅高达201.5%以上,区域"生态含量"明显提高。(2)生态服务价值以农田、绿地和水体景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近65%,到2014年全区85%以上的生态服务价值来自于绿地和水体景观。[结论]浐灞生态区10a间生态用地动态变化强烈且持续,城市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明显,反映该区在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且显著提高了环境质量,其生态建设政策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娜  张景群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281-284,288
在对中卫市城市绿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卫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以解决该地区可利用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大的问题。依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提出中卫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一城三区,三轴贯穿,功能互补"的布局结构,即北部防风固沙生态景观区,中部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区,南部黄河湿地游隙保护区,以及东西、南北、滨河三条生态景观轴,从整体布局到分类规划、近远期规划,确定中卫市绿地系统"绿环围城,多层防护,从外向内"的整体规划方向,实现将中卫市建设成生态园林城市的目的,并为其他沙漠边缘地带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绿地也经历了从"见缝插绿"到系统规划的转变,涉及城市生态要素的各个方面,也包括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内容.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为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地规划对城市水土保持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共同融入城市生态建设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恢复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恢复河流的自然风貌,净化、美化城市的水环境系统,完善城市景观,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创建理想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由"城市中的园林"向"园林中的城市"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的土地整治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土地整治生态网络体系,强化生态涵养功能,为减轻县域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利用ArcGIS软件的Cost Path模块生成最小路径,构建"节点—廊道—基质"为一体的生态网络结构;并运用Fragstats 4.2景观格局分析和ArcGIS缓冲区分析,对生态网络景观格局指数和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1)通过选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大的节点作为关键节点进行重点建设,充分发挥了园林的绿肺功能;(2)通过加强廊道和基质建设,增加了景观连接度,实现了景观功能优化;(3)通过生态连通度优化,改善了现存生态网络斑块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生物物种多样性。[结论]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将各种景观斑块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稳定且连续的生态网络,使区域生态景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可为县域土地整治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保护生态网络为目标约束景观格局模拟,对于促进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沙市为例,基于生态网络识别结果,兼顾生态重要性和邻域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种生态网络约束下的景观适宜性修正方法,并借助CA-Markov模型模拟在生态网络约束下的长沙市2035年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长沙市共提取生态源地89个、生态廊道213条、生态节点87个,其中生态源地主要为东西部的大型山体,廊道沿主要河流、山体分布;(2)2035年长沙市景观类型依旧以林地为主,耕地减少较多,林地稍有增加,建设用地涨幅较大;(3)通过对比有无生态网络约束下模拟的2035年景观格局发现,两者景观指数与生态网络内林地占比率有较大差异,表明基于生态网络约束进行景观格局模拟可以重点保护生态关键区域、优化景观格局。研究结果旨在为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廊道是城市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分隔,维持景观格局稳定,促进物质能量的迁移和更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焦作市为例,在对绿色廊道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利用ENVI 4.5结合ArcGIS 9.2软件对焦作市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并结合实地调查对绿色廊道结构与体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的绿色道路、河流和绿带廊道分别为24,7和2条.城区绿色廊道表现为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单一,建设率低;部分水系和道路为裸露的混凝土阶地,城区绿色廊道密度为2.86,绿色廊道建设率为0.48,网络交点为65个,连通度为0.17;焦作市绿色廊道密度、建设率和连通度等指标过低,整体上处于不合理和不健康的状态.未来绿色廊道建设除了加大绿色廊道长度、宽度,提高绿带的比例外,应重点加强各廊道间的生态联系;构建以绿带廊道为导向,“三横五纵”绿色河流廊道为骨架、绿色道路廊道为网络的绿廊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MCR模型的水网平原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构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以水域作为生态源,考虑生态廊道与文化景观的连接,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建设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加入文化遗迹等景观的连接点进行优化,进而构建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12块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有20条,一般廊道有46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11条规划廊道,连接30个文化遗迹点与生态斑块,形成3个区域文化与生态景观小网络,规划后网络连接度有了明显改善。生态廊道构建与乡村人文景观的连接,为水网平原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揭示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生态风险空间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西安市浐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09,2014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构建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拟合区域生态风险变化,对研究区2014年生态风险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空间叠加和优化厘定,在分析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同时给出研究区生态发展优化调控对策.[结果]区域景观由原来农田景观控制的绝对状态变成多类型控制的城市景观,区域景观风险指数上升了25%,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了5.5%.[结论]浐灞生态区成立10 a以来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由于该区坚持生态立区策略,区内多建大型生态项目,虽然该区在短期内呈现出生态风险指数上升的问题,但随着项目完成建设,区域风险会回落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且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表明其生态策略有利于该区生态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列克星敦市是美国肯塔基州的第2大城市,空气洁净,天空蔚蓝,建筑物蕴藏在绿林之间和兰草地之上,城市生态环境十分优美。通过调查发现,该市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特色是:1)城市发展以绿色为主题,城市景观中草地面积大,林草覆盖率高;2)民众不仅种草护草意识强,而且种草护草技术十分普及;3)地面不允许有表土裸露,作为绿化地面之补充的木屑铺装作用大;4)城市建筑布设与排水尊重原始地貌起伏,做到了与大自然和谐;5)垃圾管理实现标准化与系统化,及时清除各类垃圾与废弃物,对治理风的吹扬作用、净化空气作出了贡献;6)城市工程与各种建设施工非常注重临时防护,有效防止了开发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7)城郊农田免耕和秸杆覆盖作用等水土保持耕作法避免了耕地休闲期的风蚀作用,配合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护。列克星敦市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些经验与措施值得我国类似城市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五种景观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一  韩畅  杨慧  魏岩冰  曹舒阳  钱宇杰  唐贇 《土壤》2021,53(4):746-754
绿地为城市提供广泛的生态服务,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探究城市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对城市绿地5种常见景观植物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景观植物土壤微生物优势物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粘球菌门为优势门。但其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根据景观植物不同表现出明显相异性。另外,各土壤中古菌趋同性极高,几乎都属于氨氧化古菌。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盐离子浓度和pH等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不仅是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该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根据其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以及风景名胜众多的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风景名胜保护三方面构建单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建立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综合景观安全格局。通过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叠加分析,针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农村居民点提出不同的布局优化方向,将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型、限制扩展型、适度建设型、重点发展型4种类型,分析各类型现状特征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强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工作中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护优先的思想,不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相关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