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先正达公司种子处理杀菌剂Vibrance~Cinco已经获得美国环保署的登记,用于防治玉米作物中最具破坏性的种传和土传病害,包括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等引起的病害。先正达Seedcare技术产品主管Dale Ireland博士介绍说,"Vibrance Cinco含有五种杀菌剂活性成分,具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秸秆还田对小麦土传病害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河北农业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耕层土壤中的主要有机酸对小麦幼苗生长、禾谷丝核菌及纹枯病发生的化感作用,明确了作物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多种病虫为害,其中玉米丝黑穗病直接为害产量器官,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一种重要的土传和种传病害,主要发生在我国春玉米种植地区(冷凉地带),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丝黑穗病基因属分子性状遗传,其优势性状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很难与丝黑穗病基因分离,是目前通过育种方式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冬小麦种植区的一种重要土传真菌病害,为筛选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缓解和治理生产中病原菌对药剂的抗性,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原药对禾谷丝核菌的毒力。结果表明,98%戊唑醇原药、95%氟环唑原药、96%烯唑醇原药、96%三唑醇原药、97%吡唑醚菌酯原药、95%  相似文献   

5.
中国局部地区草坪立枯丝核菌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鉴定草坪褐斑立枯丝核病菌的融合群类型并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11株分离自草坪草和4株分离自土壤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进行了rDNA-ITS测序,结合GenBank中登录的立枯丝核菌14融合群或亚群的代表性菌株及禾谷丝核菌(R. cerealis)、玉蜀黍丝核菌(R. zeae)和水稻丝核菌(R. oryzae)3个近缘种,共45条ITS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MEGA 4.1软件建立ITS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各融合群代表菌株及所有供试菌株聚为一组;该组又可细分为14个遗传聚亚类,隶属同一融合群的代表菌株聚在同一亚组,供试15株立枯丝核菌归入AG2-2和AG1-IA两个融合群。这些结果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据,并进一步验证了ITS序列分析法是区分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或亚融合群菌株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郑州地区草坪根部病害病原种类鉴定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实地调查、室内分离培养和病原鉴定 ,发现郑州市草坪根部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禾德氏霉 (Drechsleragraminea)、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solani)、镰刀菌 (Fusariumspp .)、腐霉菌(Pythiumspp .)等。选用 10种不同杀菌剂对草坪根病优势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烯唑醇和敌力脱对禾德氏霉、立枯丝核菌均有强烈的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 ,对禾德氏霉的EC50 均为0 0 3μg/mL ,EC90 分别为 0 2 5 μg/mL和 0 98μg/mL ;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 分别为 0 11μg/mL和 0 4 7μg/mL ,EC90 分别为 78 0 6 μg/mL和 3 97μg/mL。五氯硝基苯对丝核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福美双对镰刀菌抑制作用较强。在小区防治试验中 ,对草坪根部病害效果较好的是12 5 %烯唑醇WP 10 0 0倍液、 4 0 %棉花保苗剂WP 5 0 0倍液、 4 0 %五氯硝基苯WP 5 0 0倍液和2 5 %敌力脱EC 10 0 0倍液 ,防治效果均在 5 0 %以上  相似文献   

7.
玉米土传病害的主要特点是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种子萌动后到出苗乃至整个生育期均可以通过植株的根系进行侵染,可分为苗期病害、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苗期症状表现也归为苗期病害,因此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是玉米土传病害防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鲁西夏玉米苗期叶枯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广勤 《作物杂志》2003,19(4):43-44
通过1995~2002年对鲁西地区夏玉米苗期叶枯病的系统调查研究,鉴定出了以串珠玉米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等多种真菌为主的复合侵染源;初步明确了该病害在当地生态条件下的发生危害特点及流行主导因素,提出了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草莓芽枯病又称立枯病或烂心病,为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病害,也是我国草莓开花结果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和危害程度大的发生流行特点,难以治疗,直接影响草毒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草莓芽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图1),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的薄膜革菌属真菌。立枯丝核菌菌群是一种不产生孢子的长丝状且隔膜明显的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  相似文献   

10.
45%武将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病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苗期病害主要包括由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其中由镰刀菌、丝核菌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最为常见,其症状表现为在玉米幼苗3~5叶期,叶片变黄或出现褐色斑,同时根系也出现褐色斑或胚根变褐腐烂,品种间发病有差异。此类病害的初侵染主要是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其发病条件主要是春季连续阴雨低温,从而延长了幼苗的出土时间,增加了病菌侵染几率。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由于早春气温变化大,加上近几年雨水偏多和种子异地频繁调运,玉米苗期病害从无到有,个别年份发生普遍,缺苗毁种现象严重。“武将”是由美国科聚亚公司研制开发的针对玉米苗期真菌性病害的种衣剂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对立枯丝核菌、镰刀菌有高活性的克菌丹(CAPTAN),为了验证其防治效果,我们于2005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开展了“武将”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玉米苗期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立枯病的病害分析及生防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Radix pseudostellariae)在每年3月~5月份都会发生严重真菌病害,经实地调查、组织分离和显微鉴定,得到主要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其导致的病害为太子参立枯病。同时还在病土中分离纯化得到对太子参种苗有致病能力的病原菌互隔文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生防实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F18菌株对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多种菌株对病原菌互隔文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长枝木霉T8对水稻纹枯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峙培养表明:长枝木霉T8[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立枯丝核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系数为1。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形成明显的拮抗区带,界面处病菌菌丝的细胞质变稀薄、消解或菌丝断裂,病菌菌丝停止生长,同时对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包围,抑制其萌发。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缠绕、细胞质变稀薄、菌丝消解、菌丝断裂或侵入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长枝木霉T8对水稻纹枯病菌拮抗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峙培养表明:长枝木霉T8[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立枯丝核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系数为1。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形成明显的拮抗区带,界面处病菌菌丝的细胞质变稀薄、消解或菌丝断裂,病菌菌丝停止生长,同时对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包围,抑制其萌发。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缠绕、细胞质变稀薄、菌丝消解、菌丝断裂或侵入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木醋液和木醋液与农药复配后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利用不同的稀释倍数的木醋液和木醋液与农药恶霉灵复配后对立枯丝核菌、大豆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等13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木醋液稀释10倍,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对立枯丝核菌、大豆菌核病菌、禾谷镰刀菌、玉米链格孢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另外9种病原菌无抑制作用;其次是稀释1 000倍对玉米新月弯孢菌有抑制作用,对另外的12种病原菌无抑制作用;选用稀释10倍的木醋液与稀释3 000倍的恶霉灵复配,木醋液与恶霉灵的比例为10∶0时对立枯丝核菌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85%;木醋液与恶霉灵的比例为9∶1时对大豆菌核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60%,均具有显著性,故复配比单独使用恶霉灵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昆明地区香石竹栽培中的枯萎病害发生日愈严重。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田间接种确定香石竹枯萎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并以真菌通用ITS引物对所分离的三株病原菌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750bp,测序后去除引物序列长度为505bp,所分离3株立枯丝核菌的序列完全一致,该序列与马铃薯、西红柿、水稻、棉花立枯丝核菌的同源性在85%以上,表明所分离于香石竹枯萎病的3个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利用DNAMAN4.0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大麦、四季豆、马铃薯、西红柿、水稻、棉花等的立枯丝核菌归为一类,而落叶松、柠檬、青椒、剑兰、苹果、咖啡等的立枯丝核菌为另一类。在前茬作物交配类型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前茬作物的致病菌不仅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变异类型。因此,在香石竹栽培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前茬作物为遗传学上相对较近的作物栽培土壤中种植。  相似文献   

16.
<正>(接上期)3.设施主要蔬菜土传病害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单位名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评价单位名称: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评价日期:2009.12.03该研究针对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如番茄根结线虫、枯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据在全国18个省区的调查,常年发病率在10%~20%,严重年份可达50%以上,减产25%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是玉米生产中继大小叶斑病、丝黑穗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黄瓜幼苗抗立枯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和相关生理生化变化。以黄瓜品种中农16为材料,播种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20 d幼苗人工接种立枯丝核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后能够显著提高黄瓜苗期对立枯病的抗性,降低发病率。黄瓜苗期人工接种立枯丝核菌后菌根苗和非菌根苗发病率分别为16.5%和52.0%,非菌根苗发病严重,病情指数为46.7,接菌病情指数为10,较非接菌苗下降了78.5%,接种菌根真菌提高黄瓜抗病性与改变相关酶活性有关,在病害发生前菌根真菌已经与寄主植物互利共生,提前启动了抵抗病害得相关机制,如提高了保护酶活性,促进植株生长,接种菌根真菌后菌根苗地上鲜质量和地上干质量分别比未接菌处理提高33.10%和25.93%。在病害发生过程中菌根真菌与病原菌互相竞争,抑制病菌对寄主的侵害,减轻细胞膜受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广西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86个丝核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这186个丝核菌菌株分别属于3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的AG-1-IA 和AG-4融合群,双核丝核菌的AGBb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4%、2.15%和1.62%。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AG1-IA的生长速率最大,AGBb生长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20.
立枯丝核菌侵染下AMF对黄瓜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V)对接种立枯丝核菌黄瓜生长及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接种植株为对照对接种GV的植株接种立枯丝核菌,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处理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观测其动态变化。【结果】(1)GV与立枯丝核菌对黄瓜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不同。接种GV使黄瓜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增加,立枯丝核菌侵染使黄瓜IAA、ABA含量增加,而GA3和Zeatin含量下降。(2)与对照病株相比,接种GV植株根系具有较高IAA、Zeatin、GA3含量而ABA含量较低。【结论】接种GV能促进植株生长,接种GV植株根系IAA、GA3、Zeatin含量相对增加和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有关,IAA在植株对病菌侵染的防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