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了防护林带胁地原因及胁地范围与树种和林带宽度的关系,在防护效益不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措施,提出了解决林带胁地的几种途径,从而减少了林带的副效应,起到了减少林带占地、减轻林带胁地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整个防护林体系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林带遮荫是护田林胁地的主要因子之一。由于遮荫,林冠拦截了大量的太阳辐射,降低了光照强度,影响了被遮范围的有效日照长度及光合速率,使农作物收获量低于非遮荫区。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从事控制林带胁地研究的人,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林带遮荫范围究竟有多大,其中有没有变化规律,并且都与哪些因子有关。我认为,影响林带遮荫范围的主要因素是林带所处的地理位置,林带高度与走向和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3.
农田防护林是防止风沙干旱,改善小气候,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对其两侧附近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产生不利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胁地。为了阐明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的主要因子和控制林带胁地的措施,我们于1979至1981年,采取定位观测和流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农田防风林的胁地现象及补救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分析了挖断根沟前后距林带近和和远处农作物的产量。结果表明:在山西省北部半干旱风沙区,存在着林带胁地的现象,挖断根沟是一项较好的克服胁地影响的措施,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因胁地而带来的减产。  相似文献   

5.
新疆150团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试验示范区布设试验,采集数据,对新疆150团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胁地对棉田的影响范围为10~12m;在棉花耕作层范围内,随着测点由靠近林带向棉田中部延伸,土壤含水率逐步增高;东、西、南、北4个方向林带对棉花产量都有明显影响,减产幅度在28.0%~68.2%,减产幅度最大的为南侧林带。提出了胁地解决对策:(1)解决农田防护林灌溉问题;(2)开挖断根沟;(3)机械深翻;(4)胁地范围内适宜作物搭配。林带虽对农作物产生明显的影响,只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或在胁地范围内种植苜蓿等耐阴饲草及作物,可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6.
农田防护林林带胁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周围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效益,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但其胁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以致成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障碍。因此,分析林带胁地的原因,探索减免胁地的技术措施,对扩大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带胁地原因的调查 (l)调查地点及内容 1999年,在商都县西井子乡黑沙土村的南北走向4~6行杨树林带、五顶房的东西走向2~4行杨树林带,进行了树木根系与树冠投影对农作物影响的调查。调查地林带的株行距分别为1米 ×1. 5米和 2米 …  相似文献   

7.
在淮北平原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时,群众对林带树冠的遮荫和地下根系争水,争肥造成林缘附近的农田生长不良而显著减产,即“林带胁地”现象,不能够充分认识,心存疑虑。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可减轻林带胁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阜新市营造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中涉及的林带走向、造林密度、林带胁地等技术问题的分析,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阜新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技术要点和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平原区农田林网的综合效益,阐述了农田林网的建设原则,介绍了农田林网建设中树种选择、林带走向、网格面积、造林密度、抚育管理以及如何减轻林带胁地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音河乡农田防护林胁地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甘南县音河乡的农防林胁地及根系分布状况调查,经分析整理得出杨树林带、两松(落叶松、樟子松)林带的根系分布状况及减产率等量化指标,指出了不同树种林带的胁地范围、减产率及对农作物的主要副作用,同时对林带优化前后的效益进行了估算,为防护林优化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西平县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环境因素与土壤呼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呼吸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均显著相关,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 Soil_T)、空气温度( Ta)和土壤含水量( Soil_VWC)等,土壤呼吸与空气温度呈指数关系,且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土壤呼吸逐渐增加;不同层(5 cm、20 cm、45 cm)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呼吸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且二者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一致;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相关系数并不高;土壤呼吸Q10(土壤温度每升高10℃时土壤呼吸增加的倍数)值为2.796。由此可见,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湿度。  相似文献   

12.
森林土壤肥力的综合分析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林木生长因子与土壤因子典型相关分析,论述表征森林土壤肥力,如:土层厚度,土壤容重等七个因子,并认为森林土壤肥力评价应着重土壤的物理性质,同时将七个肥力国在子分为两级,即物理性质如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石砾含量;  相似文献   

13.
国槐衰退病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合肥市国槐衰退和枯死原因的调查研究表明,造成国槐衰退、枯死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树木衰退病。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诱发因素——土壤板结或透气性差、土壤污染(轻微)、根系裸露或深埋、树龄较大、枝梢害虫危害等;2激化因素——食叶害虫、土壤污染(中度)、机械损伤、干旱和积水等;3促进因素——腐烂和溃疡病菌、腐朽菌、蛀干害虫危害等。该研究结果为国槐衰退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城市其他树木衰退或枯死原因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地统计学与方差分解等方法,对额济纳二道桥胡杨幼苗、幼树、成树以及微生境因子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生活史阶段和微生境异质性的影响,胡杨幼苗趋于聚集分布,而幼树、成树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土壤全氮、含水率、全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胡杨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全盐含量呈负相关,而成树与土壤全氮、全盐显著正相关;环境因素与空间因素是影响胡杨种群分布格局的2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研究表明:1)阴、阳坡灌、草丛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海拔梯度格局;阴坡总体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2)该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高低表现为:中上部〉中部〉下部〉中下部、阴坡〉阳坡。低海拔地区土壤破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极低,高海拔地区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肥力都相对较高,立地条件也较适宜植物的生长。3)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含水量、速效N、速效K、有机质、全N、全K与灌丛群落多样性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pH值、速效P、全P、全Ca与多样性和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环境主导因子为全N、速效P、土壤含水量和速效N。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森林土壤碳动态过程对氮沉降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碳释放及其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从土壤生物学特性、凋落物动态、土壤碳释放等方面揭示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碳平衡过程影响机制和机理,探讨了森林土壤碳动态过程对氮沉降响应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样方调查和主要环境因子测定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DCCA排序技术对新疆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的森林植被进行类型划分,并定量分析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聚类分析可将阿尔泰小东沟林区的木本植物群落划分为6个类型(灌丛、欧洲山杨林、苦杨林、疣枝桦林、新疆落叶松林和新疆落叶松与新疆冷杉、新疆云杉的针叶混交林)。DCCA排序分析表明,海拔和坡向等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类型、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水分含量和大石砾含量等土壤因子是影响阿尔泰林区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林区不同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地形和土壤因子的共同作用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山区天然荆条灌丛立地条件的数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山区天然荆条灌丛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类型、裸岩率作为立地因子,运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荆条灌丛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位、海拔、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和裸岩率影响荆条灌丛的高生长;坡向、坡位、坡度、土壤质地和裸岩率影响荆条灌丛的径生长。这为北京山区退化植被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择苏州渔阳山保存较为良好典型的太湖湖滨带作为试验地,并根据距离水体的远近,将湖滨带从近水体到高岗地分别设置4个实验区。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10期间对试验地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土壤生物与非生物因子进行测定(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等)。结果表明:季节性淹水区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其它实验区;4个不同实验区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只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相关性,证明在影响土壤呼吸的土壤因子中,土壤温度是调控其在季节变化过程中不同水分梯度上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0.
侵蚀条件下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综述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关的土壤团聚机制、侵蚀过程中的破坏机制以及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化学性质。这些土壤性质主要有:±壤有机质、铁铝氧化物、交换性钠及土壤矿物学性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