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参苗种培育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霞 《河北渔业》2006,(1):51-51,57
1 亲参的暂养 每年6月上旬,当水温16~18℃左右时,从自然海区采捕亲参,按每头200~250g,0.5~1头/m2暂养,暂养期间不投饵,每天换水1~2次.一般情况下,亲参可提前3~4d从海区中采捕.采捕时注意避免挤压、阳光直射.避免高温刺激且带手套.若人工升温促熟可提前2~3个月采捕.可用塑料袋装水运输,内装1/2~1/3水,10~20头/袋充氧运输.雄参性腺白色,雌参性腺桔红色.一般情况下,受到刺激后雌参体有较大收缩,通常呈球形.500g亲参产卵在600万~700万粒,250g亲参产卵量大约300万粒.注意若长时间暂养,可投饵,为便于摄食,水泥池最好盖上黑布,随时拣出排脏个体与破损溃烂个体.  相似文献   

2.
在山东、辽宁等地区,刺参的人工育苗及养殖己形成规模,笔者根据近两年的生产实践,就辽西地区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提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一、种参的选择与暂养1.采捕时间刺参的生殖腺发育与环境水温密切相关,因此种参的采集时间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水温达到17℃时刺参的性腺成熟。在辽西地区,如果利用池塘养殖刺参作为育苗的种参,采捕的最佳时间是5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可依据当年养参池水温回升情况、池中饵料生物资源状况和刺参性腺发育程度而定;如果利用自然海区的刺参作种参,采捕时间应在6月中旬。2.种参的选择种参的…  相似文献   

3.
海参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种参的选择及产卵 1.1 目前人工育苗所选用的种参一般有3种来源:虾池海参、潮间带海参、浅海野生和增殖的海参。无论选择那种种参,都要选择个体大,性腺发育饱满成熟,而且未排放的刺参作种参。种参进入育苗室后,不要急于刺激排放。暂养3~4天,等到有少量种参产卵时,再集中刺激产卵。实践证明,过早刺激产卵,虽然也能正常受精,  相似文献   

4.
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繁殖季节、亲体暂养与催产、产卵孵化和幼体培育及变态附着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大竹蛏在人工暂养条件下无需特殊的人工催产方法,可自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2~24℃条件下,23~24小时孵化出D型幼虫,孵化率为58%以上。受精后7~9天完成变态,发育至稚贝。以粒径400~500μm细砂作为附着基,经50天培育可达体长1cm左右的苗种。同时,对大竹蛏的催产方法、产卵行为、附着基的投放和胚胎发育、幼虫发生及生长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水产常用催产药物和紫外线照射海水对刺参的催产效果,分别给性腺发育成熟的刺参亲参注射LHRH-A2+DON(A组)、LHRH-A2+HCG(B组)、NGLWY酰胺(C组)、800W·h/m^3紫外线照射海水(D组)、1200W·h/m^3紫外线照射海水(E组)、1600W·h/m^3紫外线照射海水(F组)进行人工催产,比较不同外源催产剂对刺参亲参产卵和排精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B两组催产剂未能诱导亲参排卵、排精,其他四组催产剂均能诱导亲参排卵、排精。其中,1600W·h/m^3紫外线照射海水的F组催产效果最佳,催产率86.67%,平均产卵量为(1.45±0.30)万粒/g;注射催产剂后亲参产生参体皱缩的应激反应率达到100%,最慢恢复时间为(253.00±37.69)分钟。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厚唇裂腹鱼的精巢、卵巢周年发育及血清中性激素含量的变化,2020年8月—2021年8月,每月在克孜勒河采样,获得样本共计194尾,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其精巢和卵巢进行观察,以耳石为鉴定材料对厚唇裂腹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进行研究,选取成熟鱼卵描绘卵径分布判断其产卵类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厚唇裂腹鱼各发育周期的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试验结果显示:厚唇裂腹鱼精巢和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2龄,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3龄,精巢发育早于卵巢;厚唇裂腹鱼产卵期在3—5月,卵粒的数量百分比在直径2.9~<3.1 mm时出现峰值,产卵后的Ⅵ期卵巢中极少存在成熟的卵粒,判断其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产卵类型;雌鱼与雄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均在Ⅴ期时达到最高。厚唇裂腹鱼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性腺于2017年3—5月发育成熟并产卵,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在厚唇裂腹鱼繁殖期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长肋日月贝个体发生观察及人工育苗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长肋日月贝( Amusium pleuronectes )的诱导产卵及幼虫、稚贝培育.用阴干-流水刺激法,成功诱导亲贝产卵、排精.对胚胎和幼虫发生进行了观察.水温23.0~25.0℃,经诱导产卵的受精卵20 h可发育至D形幼虫.水温22.0~24.0℃时,D形幼虫经11 d培育到眼点幼虫期.投放附着基后,眼点幼虫在10 d内附着完毕.水温18.0~24.0℃时,稚贝经30 d培育平均壳长达(2.0±0.18)mm.此试验共培育壳长(2.93±1.15)mm稚贝49.6万粒.  相似文献   

8.
广西防城珍珠养殖场进行糙参人工育苗连续四年取得成功,共培育出10.6万条稚参。糙参俗称明玉参,是一种比较大型的参,最大体长可达70厘米。每年7~8月份是糙参的繁殖季节,把成熟的亲参饲养在室内的孵化缸中,让其自行产卵,或用雄参的精液诱导雌参产卵。受精率达95%以上。在水温27~  相似文献   

9.
2016~2017年,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2016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5mm幼贝0.46亿粒;2017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8mm幼贝0.14亿粒。试验发现,中国蛤蜊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雌雄性比约1∶1;壳长5cm左右的亲贝产卵量50万~75万粒/个,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μm;在水温23~24℃,盐度26‰、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h发育为D型幼虫,壳长75μm;幼虫经13~14d培育,壳长280~300μm时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5.9~16.5μm;稚贝经30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35~38mm,平均日生长107~117μm。  相似文献   

10.
管角螺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潘英  庞有萍  罗福广 《水产学报》2008,32(2):217-222
研究了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及稚、幼螺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管角螺在广西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4-5月,水温24~28℃).管角螺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都在卵囊内进行,属直接发生型,出膜后即为稚螺,其繁育过程没有自由生活的浮游幼虫阶段.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个雌螺产卵2.1次,产卵囊20.4个,每个卵囊平均含有卵子2 115粒,个体繁殖力4.3万粒.水温24~29℃时稚螺孵出时间为29~30 d,孵化率98%.90 d后发育为5.0 cm的幼螺.  相似文献   

11.
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魏利平 《水产学报》1999,23(2):150-155
本文研究了脉红螺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发育过程,阐明了脉红螺在山东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年雌螺产卵2.1次,产卵袋655.9个,每个卵袋平均含有受精卵1149粒,个体繁殖力75.4万粒。  相似文献   

12.
脉红螺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人工条件下饲养脉红螺,流水式比静水式可提高成活率12%~25%。成体脉红螺(平均体重326g)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且喜食同种饵料生物中的小个体。在繁殖前期摄食数量显著增多,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停止进食。6月下旬至7月中旬,水温24~27℃,软体部占全部体重的40%时,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并可多次交配、产卵,一次产卵量在8~15万粒。  相似文献   

13.
将野生型和红色斑马鱼经过产前培育待性腺发育成熟后,雌雄配对自然产卵,平均每尾雌鱼产卵150~250粒,在水温(28±0.5)℃时经过38.5 h孵化出无色透明仔鱼,以草履虫、轮虫、甲鱼饵料投喂仔鱼,经过三个月后培育出体长1.5~2.5 cm的两种幼鱼176尾。  相似文献   

14.
2007年5~8月在大连瓦房店市交流岛乡一口面积2.36 hm2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中放置10个200目5m×5m×2.0m和1个长2.0m×宽1.5m×高1.0m的网箱,采用3种方法促进仿刺参繁殖和附着.第一种是让其在室内产卵后发育到耳状幼体初期时,放到室外的大网箱中正常培育.第二种是在室外的小网箱中催熟、产卵,发育至耳状幼体初期放到大网箱中培育.第三种方法是把种参放在大网箱中自然促熟、产卵和培育.经40d的试验,共催产亲参126头,获受精卵1.98亿粒,孵出耳状幼体1.03亿,孵化率52.02%,培育出稚参16.91万头.室内水槽中催产、受精和孵化的效果与室外网箱差异不显著,但室外网箱催产、受精和孵化操作简单,易于大面积推广和生产绿色稚参.  相似文献   

15.
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刺参入工育苗生产应把握好以下几项技术措施:一、亲参的来捕与暂养1.亲参的采捕:山东沿海刺参的繁殖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1:句.水温在16-17C范围内。亲参的来捕应在上卵前7一叫0天进行。选择体长20厘米,体兼250‘E以l:,性腺饱满.树技状生殖腺直径在1.5毫米个有成熟未排放的个体做亲参。采捕的亲参应避免接触油污与机械碰撞。2.亲参暂养:来参采捕后,应尽量减少干露时间。移入提前准备好的1入池水中,亲参暂养密度一般为20-30头/m’c为保持水质清新,暂养期间应微里充气,不需投饵,每日早晚各换…  相似文献   

16.
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繁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施兆鸿 《水产学报》2006,30(5):647-653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差异(P>0.05),Ⅴ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径都为700~870 μm,油球1个,油球径260~400 μm,初级卵膜厚度12~19 μm;都为一个繁殖期内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期内银鲳、灰鲳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分别为22.5 cm、29.0 cm,银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主要集中在14.0~17.0 cm,灰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为23.0~25.5 cm;银鲳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银鲳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可达25%;而灰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初至8月中旬,繁殖高峰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灰鲳的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只有12.6%。银鲳繁殖期的水温为18~24 ℃,灰鲳为24~28 ℃;其他环境条件差异不大。另外还对银鲳和灰鲳卵母细胞发育的特征、繁殖期内卵巢成熟系数的变动以及繁殖期内环境因子的变动对产卵群体的数量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和长期数据统计观察分析,对长臀精卵巢发育和周年变化特点以及其繁殖习性进行了探讨。依据精卵巢外形以及组织学特征,将长臀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其中Ⅰ期性腺只出现在一龄以内的个体,Ⅱ期性腺将持续一年左右时间,经过Ⅲ期、Ⅳ期约一年的发育,长臀进入Ⅴ期发育至成熟并首次产卵排精。性成熟个体精卵巢发育只有后五期。长臀约3龄达性成熟,繁殖期是4—6月,5月为繁殖高峰期。长臀个体性腺发育不同步,但为一次产卵型。  相似文献   

19.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紫蛤的人工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繁殖季节对中国紫蛤Hiatuala chinensis亲贝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可促使性腺在1周内成熟并自然排放精卵.在水温26.0~28.0℃条件下,卵子受精约30 min出现第一极体,1 h后进行第一次分裂发育至2细胞,5 h后发育至囊胚期,12 h后发育至担轮幼虫期,19 h发育至D形幼虫.D形幼虫培育密度控制在1 ind · mL-1,采用不同饵料种类进行培育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一直投喂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效果最差,幼虫发育至第7天陆续死亡;D形幼虫初期投喂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饵料,从壳顶幼虫期开始混合投喂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幼虫发育正常,壳长平均增长10 μm · d-1,幼虫培育17 d后开始进入附着变态阶段,从附着变态的稚贝开始,培育50 d,幼贝平均壳长可达4 625 μm,壳长平均增长87.5 μm · 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