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对红枣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红枣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树生长发育、枣果生长动态、红枣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从而探讨该区域枣园最适耕作模式。在翻耕覆草、旋耕覆草、免耕覆草和免耕裸地条件下,测定枣树营养生长、枣果生长动态、红枣产量及其品质。结果表明:旋耕覆草处理枣树长势最好,红枣地667m2产量较高,比免耕覆草增产29.67%,比免耕裸地增产30.14%。旋耕覆草处理的红枣维生素C质量分数最高为1.516g/kg,比翻耕覆草处理的红枣维生素C质量分数高20.66%。旋耕覆草处理的红枣总酸质量分数最低为1.52g/kg,比翻耕覆草处理的总酸质量分数低30.91%。从枣树长势、红枣产量、品质指标综合分析,旋耕覆草处理的枣树长势最好、红枣产量较高、品质最好,适合在该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37-8139
[目的]以南疆枣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果园土壤温度和红枣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找最优地表覆盖模式,为红枣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翻耕覆膜、翻耕秸秆覆盖、翻耕裸地和免耕裸地条件下,对5年骏枣枣园的土壤温度、枣果生长发育、枣果生长动态、枣外观品质进行测量.[结果]0 ~2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翻耕覆膜>翻耕裸地>免耕裸地>翻耕秸秆覆盖.在生育期内,秸秆覆盖处理的综合生长量(二次枝长、二次枝粗)高于其他3个处理,促进枣树生长发育.不同覆盖处理措施中,秸秆覆盖下的枣品质最好,覆膜次之.[结论]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措施的效应,秸秆覆盖比较适宜新疆地区红枣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覆盖措施对枣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旨在为新疆绿洲农业红枣种植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在旋耕覆膜、旋耕秸秆覆盖、旋耕裸地和免耕裸地条件下,对五年骏枣枣园的土壤水分和温度进行测量。在田间管理一致的情况下,0-1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旋耕秸秆覆盖〉旋耕覆膜〉免耕裸地〉旋耕裸地;0-25 cm土壤平均温度旋耕覆膜〉旋耕裸地〉免耕裸地〉旋耕秸秆覆盖。旋耕秸秆覆盖和旋耕覆膜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旋耕覆膜和旋耕裸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旋耕秸秆覆盖阻碍了土壤温度的升高,免耕裸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针对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地区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冬小麦传统翻耕技术为对照,研究了5种类型10种耕作关键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裸地深松间隔年限三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隔年深松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3位;(2)在裸地与秸秆覆盖旋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覆盖旋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6位;(3)在秸秆覆盖深松深度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覆盖深松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1位;(4)在裸地与秸秆覆盖免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裸地免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7位;(5)在翻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还田翻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2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适合干旱地区枣园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南疆红枣产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设置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园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红枣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1)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达到16.55%,比旋耕秸秆覆盖(RS)、免耕秸秆覆盖(NS)、免耕裸地(NB)处理分别高了4.93%、1.97%、7.34%。(2)在枣树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0~100 cm土层剖面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翻耕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6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3)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红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0 500kg/hm~2和21.67 kg/(mm·hm~2),分别比RS、NS、NB处理产量增加了1 650、3 000和3 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4.33、7.94和、8.07 kg/(mm·hm~2)。【结论】翻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在极端干旱地区的枣园实施。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华北平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4个处理。结果表明:从冬小麦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情况和产量、产值来看,多数性状表现为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从劳动生产率来看,秸秆还田免耕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为24.48%,其次为秸秆还田翻耕,再次为秸秆还田旋耕,对照的劳动生产率为最低;从产投比来看,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经济效益较好,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在免耕覆盖麦秸、免耕、旋耕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喷施玉农乐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杂草种类差异不大,免耕覆盖麦秸的杂草数量比免耕不覆盖的降低53%~82%,比旋耕的降低了62%~78%.30 g/hm2玉农乐处理,免耕覆盖麦秸的防效最好,免耕不覆盖和旋耕田差异不大;玉米田免耕覆盖麦秸,能降低玉农乐的用药量.免耕覆盖麦秸玉米出苗率降低,但是穗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增加;45~60g/hm2玉农乐处理,不同耕作方式中其产量差异不大;30g/hm2玉农乐处理和对照小区的产量,免耕覆盖麦秸的最高.  相似文献   

8.
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措施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秋深耕+秸秆还田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明显提高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3年平均分别提高1.1和1.3℃。覆膜处理3年平均较不覆膜处理增加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1.7和1.2℃;2)秋深耕+秸秆还田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3)玉米苗期秋深耕+秸秆还田0~12.5 cm土壤紧实度平均为春旋耕+无秸秆还田的3.0倍,从15.0 cm开始2个处理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4)连续3年耕作覆盖处理后,秋深耕+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改善,其中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和全钾都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加,增幅分别为5.8%、6.4%和6.1%,覆膜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增幅为8.6%。5)秋深耕+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产作用,4年平均增加经济产量12.2%,4年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经济产量平均增加25.3%。所有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产量最高。6)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5.4%;而不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12.0%。因此,目前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增温稳温、培肥地力和高产高效的土壤耕作覆盖措施为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  相似文献   

9.
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常规耕地、旋耕、免耕3种耕地方式和有/无秸秆还田2种秸秆处理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常规耕地的叶面积指数较高,而后期免耕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旋耕、免耕都降低小麦的株高;旋耕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耕地低7.2%,免耕的比常规耕地低17.7%;旋耕与常规耕地的小麦产量相当,而免耕减产10.8%。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尤其是旋耕处理,秸秆还田的增产达9.8%。  相似文献   

10.
不同覆盖物对烤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覆盖物的温度效应及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的增温效果优于油菜秸秆覆盖和半腐解松毛覆盖,但三者在雨天差异较小。栽后60 d前,地膜覆盖的烟株长势强于油菜秸秆覆盖和半腐解松毛覆盖。栽后65 d后,油菜秸秆覆盖和半腐解松毛覆盖的烟株长势强于地膜覆盖。裸地无覆盖对照的烟株长势一直较差。油菜秸秆覆盖、半腐解松毛覆盖、地膜覆盖的干烟叶产量每公顷分别达2 904 kg、2 562 kg、2 218.5 kg,分别比裸地无覆盖对照增产48.9%、31.4%、13.8%。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合北疆地区种植复播大豆高产高效的耕作方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覆膜处理的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值均最高,且均表现为翻耕覆膜处理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但胞间CO_2浓度正好呈现相反规律,翻耕覆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比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的平均值高出12.81%、30.03%、16.82%,且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翻耕覆膜处理的产量分别比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高出15.21%、30.82%、31.91%,且翻耕覆膜处理的单株粒数、单株荚熟、百粒重分别比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的平均值高出49.27%、48.48%、14.29%,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在与本次实验环境大致相同的条件下,种植复播大豆采用滴灌技术结合翻耕覆膜的耕作方式更有利于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盖处理对免耕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6种覆盖模式对免耕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盖稻草的基础上加盖薄膜对免耕马铃薯苗期生长动态、株高、冠幅、干物质重量以及产量形成等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出苗率、株高、冠幅、干物重和单株产量最高的是免耕覆盖4 cm水稻秸秆后盖白色膜处理,经济产量最高的是免耕覆盖4 cm水稻秸秆后盖黑色膜处理,免耕覆盖8 cm水稻秸秆后盖黑色膜处理的绿薯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地面覆盖方式对越冬茬茄子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在茄子栽培时采用不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覆盖方式,分析各种方式对温室土壤环境、茄子生长发育、光合参数、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覆盖相比,地面覆盖处理可提高土壤养分、改善物理性状,有利于茄子生长发育,改善品质,以秸秆覆盖的效果最好.光合参数呈逐渐上升又下降的趋势,秸秆覆盖处理测定的全部光合参数为最高.秸秆覆盖处理后单株产量最高达4.6 kg,品质较好.地膜覆盖、不覆盖处理产量低,品质差.相关分析说明茄子的单株产量与茎粗、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均利于改善土壤环境、茄子品质和提高产量,秸秆覆盖处理效果最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稻—油轮作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成都平原定位试验,进行了稻—油轮作条件下2种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耕作对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且均以秸秆覆盖免耕效果最好;秸秆覆盖翻耕对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而秸秆覆盖免耕效果较差.作物产量分析表明,稻—油轮作条件下覆盖处理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显著,尤以免耕覆盖处理产量最高;翻耕覆盖处理对水稻上却表现为的产量最高,而免耕覆盖处理的产量最低.研究表明,在稻—油轮作条件下,如何合理地采用秸秆覆盖翻耕或秸秆覆盖免耕,是今后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枣树田面覆盖对土壤水热和枣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地膜覆盖和裸地(CK)3种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温度、水分和枣树生长指标及产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平均地温大小关系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CK;秸秆覆盖的地温较裸地白天低、夜晚高。灌水前,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表层高、底层低,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水24h后,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呈现表层低、中层高、深层低的规律。地膜覆盖处理的枣吊和叶片生长速率最快;秸秆和地膜覆盖总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91.70和83.09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5.57%、2.68%和20.61%、15.25%,表明秸秆覆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覆盖方式A(覆膜为A1,裸地为A2);播栽方式B(直播为B1,移栽为B2)等4种不同组合,研究覆盖和播栽方式对棉花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花生长、产量及品质表现为覆膜显著高于裸地栽培;在同一覆盖方式下,育苗移栽与直播没有显著差异,但育苗移栽条件下各处理生长、产量及品质表现高于直播.育苗移栽能够增强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而裸地栽培需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以解决产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针对河西走廊气候特征和以漫灌为主的种植结构,用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3种农田覆盖材料(白色薄膜、黑色薄膜和玉米秸秆)进行了枸杞田间应用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温效应以黑色薄膜最好,土壤温度比裸地提高4.04℃,玉米秸秆与裸地无显著差异;保墒效应以白色薄膜最好,在饱和灌溉后的62 d旱期里,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比黑色薄膜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和裸地提高1.1%、5.75%和12.0%;增产效果方面,鲜果产量无显著差异,干果产量玉米秸秆覆盖增产25.3%,白色薄膜覆盖增产23.2%,黑色薄膜无增产效果;干物质积累以玉米秸秆最高,白色薄膜次之,黑色薄膜与裸地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玉米秸秆覆盖栽培具有增强肥力、促进营养物质积累的作用;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产生了干物质差异,且土壤水分含量作用大于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8.
覆盖方式对涌泉根灌枣树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涌泉根灌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山地枣树的土壤水热效应、枣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陕北米脂试验站进行了非充分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对日平均地温的影响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对照(CK)。秸秆覆盖升温降温的变化速率最为缓慢,对土壤温度的调节能力最好。涌泉根灌灌水后各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大小排序为秸秆覆盖(12.06%)>地膜覆盖(11.27%)>CK(10.36%),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更加稳定,保水性能优于地膜覆盖和CK。在枣树全生育期内,CK的耗水量最高,达到761.94 mm,秸秆覆盖耗水量最低,为670.24 mm。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枣树耗水强度较CK分别降低0.73 mm/d和0.65 mm/d,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31.7%和18.78%;产量分别较CK提高15.8%和5.88%,三种处理间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秸秆覆盖枣树保水性能最佳,且能更大地提高枣树产量,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覆盖方式。为陕北地区山地枣树树盘覆盖模式及涌泉根灌条件下,高效节水的枣树覆盖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0年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采样测定.试验共设6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NTP:免耕地膜覆盖),采用春小麦和豌豆双序列轮作.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中,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都可以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在双序列0~50cm土壤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达388.2mg/kg,传统耕作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1.68mg/kg.地膜覆盖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与免耕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含量较低;在0~50cm土层中,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覆膜处理和秸秆覆盖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免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免耕覆盖对红薯生长发育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桂薯131为试验材料,进行红薯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免耕稻草覆盖模式对红薯农艺性状、生理性状、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红薯农艺性状方面,除活苗率外,免耕稻草覆盖的2个处理的蔓长、主茎叶片数、分枝数比传统栽培处理高;在生理性状方面,免耕稻草覆盖的2个处理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SOD活性、CAT活性比传统栽培处理高;免耕稻草覆盖的2个处理与传统栽培处理相比,能培肥土壤肥力;在产量与品质方面,以免耕稻草覆盖处理的产量最高、大中薯率最高,还原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也均比对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