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辣椒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辣椒菌核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生长pH为5~7。菌丝生长对硝酸钠利用最差,丙氨酸和蛋白胨利用最好。碳源以蔗糖生长较好,果糖生长较慢。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30℃,培养基除米糠培养基外,其余都适合菌核萌发,在pH3~11范围内都可以萌发,最适萌发pH范围为3~7。碳源中,最适合菌核萌发的氮源为蛋白胨,果糖不利于菌核萌发,菌核的致死温度为70℃,菌核浸泡45 d及以上不萌发。通过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生产上辣椒菌核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葡萄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pH值、碳源、氮源、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影响以及温度、pH值、营养、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果表明,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适产孢温度为20 ℃;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30~35 ℃.该病菌对酸碱度适应性较强,菌生长适宜pH值范围是3~7,适pH值为4;最适宜产孢pH值为5,子萌发最适pH值为5~6.不同营养试验表明,碳源中,糖最利于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麦芽糖、1%葡萄糖溶液利于孢子萌发;在氮源中,化铵最适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子在1%酵母浸膏溶液中萌发最好.光照利于病菌生长,抑制产孢;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银杏内生镰刀菌GI024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GI024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GI024在20~37 ℃下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5 ℃,4 ℃时不能生长.该菌在pH值为5.5~7.5菌落生长较好,最适生长pH值为5.5,pH值4.0~7.5产孢较多.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有一定影响,黑暗、连续日光灯照射(24 h)、黑暗与日光灯(14 h)交替处理对菌落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2 h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无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糊精、麦芽糖、DL-丙胺酸和L-α-丙胺酸有利于该菌生长和产孢.表4参14  相似文献   

4.
2种忍冬致病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忍冬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以从忍冬根腐病株病根分离到的2种致病镰刀菌菌株FQ3(Fusarium solani species complex)、FQ4(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FQ3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产孢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值为9,最适产孢pH值为7~10,全黑暗条件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甘氨酸,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钠;菌株FQ4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7~10,最适产孢pH值为9,半光照条件有利于其生长和产孢,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果糖和酵母。除温度处理外,菌株FQ3在所有参试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及产孢量均明显高于菌株FQ4。  相似文献   

5.
对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 .GI024 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 .GI024 在20 ~ 37 ℃下生长较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4 ℃时不能生长。该菌在pH 值为5.5~ 7.5 菌落生长较好, 最适生长pH 值为5.5, pH 值4.0 ~ 7.5 产孢较多。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有一定影响, 黑暗、连续日光灯照射(24 h)、黑暗与日光灯(14 h)交替处理对菌落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 2 h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无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糊精、麦芽糖、DL-丙胺酸和L--丙胺酸有利于该菌生长和产孢。表4 参14  相似文献   

6.
对短梗五加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5~2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2.5~8,最适pH值为5;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为49℃、10min.菌核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25℃,最适温度为20℃;pH值3~8间菌核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5;菌核致死温度为54℃、10min.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板蓝根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对4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相对湿度条件下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以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1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5℃,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6,产孢最适pH值为5,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菌株P2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株P4、P5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7,最适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表明不同寄主、不同菌株的生存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8.
詹萍  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46-5847
[目的]寻找产纤维素酶的高产菌。[方法]通过固体培养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产纤维素酶的菌株,通过考察培养基、生长温度、pH值、产酶时间等主要的影响因子及酶学特性对产纤维素酶酶活较高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筛选得到了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稳定性较好的菌株B5。通过对B5菌的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值为7.5,产酶的最佳时间为72h;通过对其酶学特性的研究,发现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50℃,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7.5,酶在pH值为7.0~8.0范围内稳定性较高。[结论]初步确定了B5菌的生长特性和酶学特性,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从陕西渭南大荔采集到的葱灰霉病菌核进行单菌核分离、培养、纯化,研究其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及对油菜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引起葱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其菌丝体在4-28℃下均能生长,32℃以上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该菌可生长的pH值范围为3-11,最适pH值5;在pH值为3的PDA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所得菌丝体的生物产量最高,该病原菌对油菜的致病性经室内离体叶和病圃田间接种鉴定均表明不侵染油菜,表明在本区该菌对油菜种植暂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白术白绢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术白绢病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最适培养基为PDA,菌丝在pH值3~9范围内均能生长,pH为4.0~6.0时生长最快,pH值为5时菌核产生量最大,菌核在pH值为4.0~9.0均能萌发,pH值为5~7时菌核萌发最适;白术白绢病菌菌丝生长、菌核产生和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30cC;明确了其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情况。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min,菌核的致死温度为60℃,10min,试验表明甲基立枯灵等9种药剂对白术白绢病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0%甲基立枯灵、50%甲托在田间对白术白绢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白头翁菌核病是近年辽宁省白头翁种植中新发现的病害。为探究白头翁菌核病的流行成因,试验对该病原菌与7种不同来源的寄主核盘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株供试菌株在MEA和MEA-peptone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在MEA、OA和OA-YE上菌核形成最多;在5~25℃均可生长,其中人参菌核病菌(PSn S-R)、苍术菌核病菌(SN110812)、垂盆草菌核病菌(Ss Sn-24)、莴苣菌核病菌(Let-19)、白头翁菌核病菌(PSn F-0)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大豆菌核病菌(Gm-S)、油菜菌核病菌(Bc-S)、向日葵菌核病菌(Ha-S)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8株供试菌株在p H 4~10条件下均可生长,且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p H为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接种Gm-S和Bc-S病情发生发展最快,3 d病情指数(DSI)分别为3.3和3.7,5 d病情指数最高,达6.0;刺伤接种PSn SR、SN110812、Ss Sn-24、Let-19和PSn F-0较未刺伤接种先发病,且病斑扩展更快,而刺伤接种Gm-S、Bc-S和Ha-S,与未刺伤接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温度、湿度、光照、培养基、pH值和营养对莴笋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 7~ 3 0℃ ,适温 15~ 2 5℃ ,最佳温度 2 0℃ ;菌丝在 2 4h光照或 2 4h黑暗生长较快 ,12h光照 +12h黑暗生长较慢 ;菌丝在相对湿度 80 %以上均能生长 ,湿度越大 ,生长速度越快 ;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在pH值为 5时生长最快 ;在碳源和氮源利用方面 ,淀粉和丝氨酸对菌丝生长最有效。  相似文献   

13.
兰州地区茄子黄萎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嫁接茄子砧木(日本赤茄)和自根茄子(北京六叶茄)上分别分离到轮枝菌(Verticillium)。经鉴定,日本赤茄上分离到的为 Verticillium dahliae, 分生孢子大小为 2.4~7.2×1.7~3.9μm,轮枝长度为 8.5~24.2μm;菌丝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 25~28 ℃,30℃下培养生长较好;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 55℃ 10 min;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氮源的利用以蛋白胨最佳;菌丝生长发育最适 pH 值范围为 5.0~5.5, pH 3.6 下培养生长状况较好;接种北京六叶茄发病较轻。从北京六叶茄自根苗上分离到的为Verticillium albo-atrum,该菌分生孢子大小为 2.4~10.9×1.9~4.8 μm,轮枝长度为 6.1~42.4 μm;菌丝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 23~26 ℃,30 ℃下生长一般;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0 ℃ 10 min;对碳源利用以果糖最佳,氮源以硝酸钾为佳;菌丝生长发育最适pH 值范围为 7.0~7.5, pH 3.6 以下生长一般;该菌接种北京六叶茄后,发病较重,能引起枯死症状。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生防绿色木霉菌M1M2,研究了木霉菌菌株M1M2的最适培养基、温度、光照、pH及其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并采用平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其对6种病原菌的抑菌率。结果表明:M1M2最适培养基为糖浆培养基,最适生长和产孢条件为温度25~30℃,pH 5,24h全光照,其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对向日葵黄萎病菌、马铃薯立枯丝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的抑菌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
选择了5株具有代表性的向日葵菌核病菌,初步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药性。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菌丝生长最适环境为中性和偏酸性;越冬条件下不同菌核及病残体埋入土壤中,病残体上菌丝不能越冬,而菌核能够越冬,且埋入土层越深菌丝生长速度越慢,产生菌核的重量也降低;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茄子、向日葵、油菜、向日葵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多菌灵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0.4977~0.2456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2.03,都为敏感菌株;腐霉利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1.2715~0.3333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3.81,都为敏感菌株,目前所采集的地点尚未出现抗药性菌株。研究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寒地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科学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生物量测定,研究不同温度、酸碱度及光照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菌丝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pH值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5~35℃温度范围内病原孢子均可萌发;最适于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最适孢子的生长pH值为8。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不同光照试验表明光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平脐蠕孢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蔗糖和硝酸钾、L-天冬酰胺最好,但以脲为氮源的培养基生长较差。菌丝最佳生长温度是25~30 ℃之间,在25 ℃时最利于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6 ℃;该菌在pH 3~11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7,产孢量最大的pH是 3,9,10;糖浓度在2%~8%菌丝能生长,在糖浓度为2%时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高;光照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明显影响,在全光照的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不会产孢,黑暗12h光照12h既利于菌丝生长又利于产孢,而全黑暗的条件下不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对5种杀菌剂的研究表明:退菌特和百菌清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它杀菌剂也能有效的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茄子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雅安近郊茄园中,采集黄萎病症状典型的茄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致病力、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茄子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22.5℃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pH 7时最适菌丝生长,而产孢量的高峰出现在pH 4和pH 8。强致病力菌株在各个温度和pH下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大于弱致病力菌株;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较好,氮源以KNO3较好,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强弱菌株生长量差异不大,弱致病力菌株的拟菌核的萌发能力和耐热性强于强致病菌株。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环境因素对土壤中莠去津降解的影响,以华南地区蔬菜田土壤为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莠去津在不同温度、p H值和湿度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和半衰期。结果表明:温度对莠去津的降解影响最为明显,在(5"0.5)℃、(15"0.5)℃、(25"0.5)℃和(35"0.5)℃时的半衰期分别为187.30,19.97,14.38,8.87 d,说明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p H对其降解存在一定影响,当p H值为7.0、8.0和6.0时,半衰期分别为10.95,16.82,14.41 d;湿度对莠去津的降解无明显促进作用,30%、60%和90%湿度条件下,其半衰期分别为13.35,13.64,20.44 d。因此,温度是影响莠去津降解的关键因素,推荐蔬菜地夏季施用莠去津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