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收集的58份烟台地方黄瓜资源为试材,进行植物学特征特性鉴定和聚类分析,并将烟台地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分类,为利用其进行杂种优势的预测和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叶长、单瓜重、瓜皮颜色等17个性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瓜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15,瓜刺颜色变异系数最大为77.22。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后,在阈值为4.67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瓜皮颜色为白色的华南型黄瓜,共16份种质资源;第二类是瓜皮颜色为黄绿色的华南型黄瓜,共18份种质资源;第三类为华北类型黄瓜,共24份种质资源。烟台地方黄瓜种质资源主要表现为华南型黄瓜和华北型黄瓜两大类群,与传统的根据地理分布相吻合,其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较高,说明烟台地方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2.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根据《黄皮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农业部广州黄皮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96份黄皮种质果实性状进行观测,并结合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2个描述型性状,平均每个性状的变异类型达3.4个,其中种子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6个。16个数量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8.78%;种子侧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34%。Q型聚类分析将96份种质在欧氏距离19.84处分为4个类群,类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穗性状、果实大小和果实风味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38个果实性状在相关系数1.45时分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28.16%,其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菠萝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ISSR标记方法对76份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24个引物共检测到477条带,其中427条具多态性(占89.52%),平均PIC为0.23,24个引物能把76份种质完全区分开来。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在DNA水平上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26~0.945,平均为0.775。聚类分析表明,76份菠萝蜜材料在遗传距离系数为0.752处可分为4大类,其中热带植物园的种质WJ2和GSYWJ1与其他种质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干胞和湿类型不能独立聚类。另外各地区的种质与雷州半岛种质明显分开聚类,而雷州半岛各地区的种质混杂聚类在一起,不能按地区单独聚类。  相似文献   

4.
利用筛选出的24对SSRseq引物对来自世界各地的676份大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主坐标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4对SSRseq标记在676份种质中共检测到124个多态性位点,平均等位位点数为5.17个,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7,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为0.62,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3和0.34。用邻近法将676份资源划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包括以来源于亚洲中高纬度为主的186份种质,第Ⅱ类包括以来源于欧洲、中亚和北美洲为主的205份种质,第Ⅲ类包括以亚洲半抽薹类型的资源为主的132份种质,第Ⅳ类包括以来源于亚洲低纬度为主的153份种质。主坐标分析表明,亚洲低纬度地区的种质聚集在第Ⅰ类与第Ⅲ类,亚洲中高纬地区、欧洲、北美洲地区的种质聚集在第Ⅱ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种质资源划分为4类,与邻近法聚类分析相似,以来自欧洲、中亚、北美洲为主的种质资源群体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分别为0.3213与0.5933。用邻近法聚类分析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均将382份中国资源划分为4类,分别以华北、华南、蒙新、西南地区种质为主。主坐标分析表明,中国华北、华南地区的种质分布在PC1的两端,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将为后期大蒜资源的深入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瓜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蔬菜种类之一,VC含量是黄瓜果实内在品质的重要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季节种植的106份黄瓜核心种质果实V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筛选高VC含量种质。结果表明,黄瓜果实VC含量受季节影响显著,2个春季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春、秋季之间相关性相对较低;整体来看,印度类型黄瓜种质果实VC含量高于东亚类型、欧洲类型和西双版纳类型。对64份在3个季节均测定到VC含量的黄瓜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相关系数为2时可将核心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筛选出CG12(TGR 580)、R89(唐秋选)、R97(绿宝石选)、CG97(大刺黄瓜)等4份稳定的高VC含量材料。  相似文献   

6.
用 15个形态性状指标和 11对AFLP引物组合对新泰密刺、长春密刺和山东密刺等 15份黄瓜品种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形态学分类将欧美品种、华南型品种和华北型品种分为 3个类群,华北型品种进一步分成 2组,新泰密刺、长春密刺和山东密刺聚为一组;AFLP分析计算出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 0 .033 ~0. 686之间,聚类分析分为 8类,新泰密刺和山东密刺遗传差异较小,与长春密刺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SSR标记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黄瓜抗黑星病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3):13-17
为了获得抗黑星病黄瓜种质,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抗源,利用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CSWCTT02D对102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质间抗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存在遗传变异性,明确了102份种质抗黑星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3份种质存在抗病标记(2.94%),1份种质为杂合型(0.98%),98份种质不存在抗病标记(96.08%);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有高度抗病种质4份(3.92%),高度感病种质98份(96.08%)。SSR分子检测结果与苗期人工接种基本一致,有2份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不符。‘南9436’(华南型)接种为感病,标记为抗病;‘K92’(华南型)接种为抗病,标记为感病,符合率达98.04%。抗病材料选择应以人工接种结果为依据,因此初步鉴定出4份抗黑星病种质,分别为日本类型‘Q6’和‘NINIA’、华南型‘南9427’和‘K92’,病情指数均为0。该研究为华北型黄瓜抗黑星病品种的遗传改良奠定了技术与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梨属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梨属40 个品种及类型进行了RAPD 扩增, 根据相似系数进行UPGMA 法聚类,将起源于欧洲的西洋梨与起源于中国的3 个种明显区分开, 起源于中国的3 个种虽未完全各自聚类, 但各材料间都有不同的遗传距离, 证明RAPD 技术可作为梨种质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洋葱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RAPD技术对41份洋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个引物, 共扩增出64个位点, 其中多态性位点34个(53113% ) 。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94~1.0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26水平上, 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供试材料分为9类, 聚类结果与形态学特征有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西瓜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采用SSR和EST-SSR标记分析34份高代自交系的基因型,计算各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基因组SSR和8个EST-SSR标记共检测到83个等位基因,平均4.88个,PIC值变幅为0.112~0.686,平均0.425,基因组SSR的多态性明显高于EST-SSR。所有材料聚为A、B、C3类,B、C 2类包含多态性较高的4份自交系(X36、X48、X84和X89),均为来自西北地区的小果型材料,可以用来丰富栽培西瓜的多样性;A类包含剩余的30份自交系,主要是国内外的单果质量大于或等于1.5 kg的材料(除X38、X80外),其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需要进一步拓展。A类可分为3个亚类,每个亚类材料的植物学性状和来源地大不相同。研究结果将为西瓜杂交亲本选配和种质资源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类型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6份不同生态型西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398对引物中筛选出38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分析供试材料,共得到7043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26条,占11.7%。平均每对引物对96份材料扩增出185.34条带,其中21.74条具有多态性。96份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为0.42~0.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西瓜与栽培西瓜的亲缘关系较远。在栽培品种内华北生态型、华南生态型和西北生态型西瓜的亲缘关系较近,说明我国西瓜种质资源同源性较高,遗传基础狭窄,有必要引入更多种质资源以拓宽西瓜育种背景。  相似文献   

12.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76  
张海英  王永健 《园艺学报》1998,25(4):345-349
利用RAPD技术对多个生态型的黄瓜材料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从2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用于PCR反应,39.2%的扩增条带表现多态性;每个生态型品种都具有其特有的扩增(缺失)带以区别其他生态型品种;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华北类群、华南类群和欧洲温室类群。从分子水平验证了传统的黄瓜地域分类标准及黄瓜是遗传基础狭窄的蔬菜作物。对利用RAPD技术进行亲缘控制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瓜种质资源果实苦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的的苦味等级分级标准,通过分级打分法对63份不同生态类型的黄瓜种质资源结果初期与结果盛期的商品瓜头部(花萼端)与尾部(果梗端)的苦味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的黄瓜品种间果实苦味表现不同,以华南型品种果实苦味表现最为突出;结果初期与结果盛期果实头部苦味差异极显著,果实尾部苦味差异不显著;结果初期果实头部与尾部苦味差异不显著,而结果盛期果实头部与尾部苦味差异极显著;筛选出黄瓜果实苦味平均分1的材料3份,分别为1号、2号、33号;果实苦味为0的材料20份,其中华南型1份,华北型8份,腌渍型2份,欧洲温室型9份。  相似文献   

14.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外来种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8对AFLP引物在70份黄瓜种质中共扩增出425条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66%。供试黄瓜种质的平 均期望杂合度为0.376,中国种质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87,明显高于国外种质的n 291。西双版纳黄瓜和印度野生黄瓜具有一些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中国栽培种质的特异位点多于外来栽培种质,后者也有一些中国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聚类分析将70份种质分为三大组群,即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vaF.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组群,e sativus var.hardwickii野生黄瓜组群和栽培黄瓜组群。西双版纳黄瓜与栽培黄瓜的距离最远,与野生黄瓜次之。按一定的遗传距离可以将中国和外来栽培种质分开。大多数 华南型和华北型种质归属于不同的亚组。这些结果有助于有目的地利用这些变异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欧洲型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20个欧洲生态型黄瓜的高代自交系为试材,在夏季高温期(37.5/24.5℃)大棚栽培,以秋季大棚栽培(30/22℃)为对照,调查植株的化瓜数、畸形瓜数、单果质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长期高温胁迫使黄瓜的产量下降.但各材料产量下降幅度不同。长期高温胁迫使得黄瓜的品质和商品性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化瓜数增加,畸形瓜率增加,果皮变硬,VC含量降低,且各自交系之间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22份华北型和华南型黄瓜材料在四川早春大棚栽培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型自交系在幼苗期较适应早春大棚环境,而定植后适应性较差;华北型杂交种在幼苗期不能很好适应大棚内环境,定植后虽然在植物学性状上优势明显,但产量性状方面表现较差;华南型黄瓜中川绿1号优势明显,能很好的适应早春大棚内亚适温弱光环境,其他华南型材料适应性较差.川绿1号可作为四川早春黄瓜大棚生产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7.
温室专用黄瓜品种北京101和北京102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 10 1、北京 10 2黄瓜是两个温室生产专用的一代杂种 ,其母本是从欧洲温室型黄瓜自交系欧 19与长春密刺杂交后代中经过系统选择获得的两个姐妹系 190 3 2 1、190 3 2 2。公用父本是从抗萎 1号与北京小刺杂交后代选育出的自交系 92 4 8,为了更多地保留欧洲温室型黄瓜血缘 ,在 190 3 2自交系的选育过程中采用了血缘控制为目标的分子标记技术 ,并运用低温弱光下幼苗叶面积增长量和荧光动力学参数Y值进行鉴定。北京 10 1、北京 10 2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黄瓜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var.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 是我国特有的黄瓜变种。以20世纪70年代末收集的30份西双版纳黄瓜种质273个样本为研究对象, 利用SSR技术从群体水平分析其遗传多样性。273个样本的多态位点百分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 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92.86%、0.1818和0.2972。比较30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 显示种质间遗传变异54.06% , 种质内遗传变异45.94%。17号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 = 0.1376, I = 0.2032, 多态位点百分率37.21% )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大多数种质的分组与瓜皮色和瓜肉色基本一致。按不同来源地将种质分为5个群体,其中景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其多态位点百分率、H值和I值分别为76.19%、0.1562和0.2516。群体间遗传一致度在0.9071~0.9889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的西双版纳黄瓜在遗传组成上存在差异。群体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别为0.2201和1.7718, 表明西双版纳黄瓜群体间基因分化不明显, 基因交流基本顺畅。  相似文献   

19.
从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评价、种子纯度鉴定、基因定位、数量性状的QTL分析、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包括抗痛、性型分化及单性结实、品质及农艺性状和抗逆)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对我国黄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利用SRAP技术对各种形态具有代表性的46个结球大白菜骨干自交系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170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应用于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328条重复性好、清晰可辨的条带,大小在200~2500bp之间,其中283条为多态性带(86.28%)。其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3840,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是1.4170,遗传相异性系数分布在0.050~0.7553之间,平均0.5508,标准差为9.47×10-2。利用UPGMA方法聚类分析,可将试材分成五大类群,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有一定差异。第一、二、三类群为高桩材料,第四类群仅包括VB06-18,第五类群囊括绝大多数的矮桩材料。第五类群又明显分成两个亚群,春材料集中分布在一亚群之中。结果显示:结球大白菜自交系遗传背景复杂,类群内相似性程度较高。今后需加大国外资源引进力度,深入挖掘原始地方品种,才能使大白菜育种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该试验研究结果对大白菜的杂交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