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探求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综合要求的,先进的、适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水稻科学栽培的创新发展。详述了水稻叶龄模式、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培育的总途径和分阶段的诊断的定量指标。从播栽期、培育壮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等方面进行了水稻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实践证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提出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穗重的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途径;以水稻叶龄模式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水稻各生育时期高产群体的定量诊断指标;介绍了不同栽培方式基本苗定量计算方法、氮肥总量和施用时间定量方法以及水分的精确管理,并以高产实践验证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   总被引:117,自引:19,他引:98  
新世纪水稻栽培科学的发展目标已经由追求高产的单一目标,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目标。面对这一新的目标,水稻栽培科学要有新的发展,要有大的作为,必须走精确定量的路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产优质群体生长发展动态指标的精确定量,二是栽培技术措施的精确定量。前者包括以水稻叶龄模式为代表的作物生育进程(器官建成和产量因素形成)的定量化,和以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体系为代表的高产(高光效)群体空间形态、生理指标的定量化。后者包括播期、壮秧(苗)、基本苗、施肥和管水的精确定量。多年来,作者等对此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展现了较好的前景。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作者等基本明确了建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方法体系。在江苏推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无论从可行性和必要性看,都势在必行。从江苏的实际来看,江苏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应该以单产650~700kg/667m^2为目标来设计。本文根据精确定量栽培的指导思想和作者等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在江苏实现这一目标的精确定量栽培的指标体系,并提出来了通过选用主体品种、抉择主流技术、开展主导培训,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普及推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浅谈“稻亦有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启鸿 《中国稻米》2019,(3):6-10,25
借“稻亦有道”的命题,结合工作之长,对水稻栽培之“道”,谈三点认识。历史之道,从中国古代积累的水稻栽培的基本规律来指导栽培技术的创新,应坚持什么?改革什么?科学之道,基于先进栽培技术之原理,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为例,阐述了高产栽培首先必须揭示高产群体的生育模式、各时期的诊断指标,明确各项调控技术在群体形成中的作用原理和精确定量(适时、适量)的方法,以此指导、设计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并经大田高产实践验证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建立过程。文中对“精确定量”的生育模式、诊断指标、计算公式和技术应用的适时适量等,都说清科学道理。治学之道,在发展稻作科技工作中,专家们应尊重他人劳动,弘扬良好风范。  相似文献   

5.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闫长俊 《北方水稻》2010,40(2):77-80
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水稻品种潜力的充分发挥、不同的水稻栽培制度和方式、现代稻米产业化等都需要精确定量栽培。邳州市2008年~2009年,通过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示范与研究,实现水稻增产超过25%,并介绍了选择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稀植、采取精确施肥、科学水浆管理、病虫草无害化防治、实行秸秆还田与清洁栽培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基于VB的水稻精确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平台,依据水稻叶龄模式、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初步开发了水稻精确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软件(V1.0)。系统可根据采集到的水稻长势长相、稻田土壤墒情和水势值,进行精确灌溉时期与灌溉量决策,实现用水效率的提升与资源的节约,促进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利于提高水稻生产的精确定量化与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重庆水稻生产现状,设计了重庆水稻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回顾了2009-2014年重庆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的实践,分析了高产示范方的产量结构、品种特性和密、肥、水措施,提出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重庆的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9.
于淮洲  石广跃  闵冬军 《北方水稻》2011,41(5):44-45,48
在运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指导手插秧和机插秧高产栽培实践中,通过对品种适宜性选择、增盘稀播育壮秧、控制多效唑使用量、提高整地质量、改进基蘖肥运筹方法等措施的优化与改进,提高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运用效果,并归纳出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江苏省金湖县水稻高产栽培中的部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广西北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旺 《杂交水稻》2012,27(1):45-48
为了验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2010年晚造在广西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以Y两优1号为试验品种进行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栽培中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平均单产干谷达8.22 t/hm2,比空白区(不施农家肥,不施氮肥,其它肥料相同)增产80.92%,比面上大田常规栽培增产24.82%.证明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科学的、可行的,在生产中应用该项技术能充分发挥水稻的增产潜力,应扩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稻超高产研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水稻超高产的概念及其由来,并从经验式栽培、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栽培和精确强化栽培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和所取得的效益,指出了现阶段水稻超高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在超高产栽培技术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水稻稀少平栽培法的高产效应看栽培技术与株型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整理了我们在开展“稀少平”栽培法的研究中有关株型方面的部分资料,阐明了优良的栽培技术对于水稻“理想株型”的建成有重要作用。指出水稻“稀少平”栽培法由于在育秧、密植、施肥和灌水四个主要栽培环节上对原来的技术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因此有效地改善了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形态特性——株型。本文从分析稀少平栽培法与株型的关系入手,论证了下列几方面的株型内容是可以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予以改善的:水稻的植株高度及其在各节间的分配,茎蘖间的角度及叶片与茎秆的夹角,产量形成期的绿叶厚度与寿命,消光系数——群体茎叶的立体分布。最后,分析了“株型栽培”的概念,认为随着高产稻作的发展,“株型栽培”必将与“株型育种”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能力。  相似文献   

13.
北方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成岩  崔月峰  孙国才 《北方水稻》2011,41(3):23-24,30
以超级稻沈农265为试验品种,通过手插秧、机插秧方式,应用氮肥运筹手段对其实施精确定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种植方式相比,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通过减少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和提高结实率进而增加产量,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手插秧每667 m2增加的纯效益达到23.9%,机插秧每667 m2增加的纯效益达到33...  相似文献   

14.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在钵苗超稀植机插方式下,比较分析了其在不同产量(高产、超高产)水平下的群体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表现,并提出了甬优1540钵苗超稀植机插850 kg/667 m~2群体指标,总结了配套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从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良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更新、优化,以及产业化基础不断增强等方面阐述了泗阳县的水稻生产现状。分析了品种多、乱、杂,高效栽培技术到位率不高,灌溉设施老化,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新品种推广和优势稻米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水稻节水栽培的技术原理、核心技术及重要技术创新、主要关键技术及其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通过多年来采取不同学科、跨地区、多层次、联合攻关和潜心研究,在水稻栽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与实践表明,水稻节水栽培是一项系统工程。1981年~2005年,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了全方位的水稻节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不断创新和吸取群众经验,在长达25年间,进行各项技术集成、组装与配套,建立了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淹水栽培方式。经过不断深入开发和大面积应用推广,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我国水稻栽培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黄海稻区的气候特点及水稻生产概况,概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黄海稻区水稻品种更新及栽培技术改进,针对稻区存在的病虫害发生较重、种子市场混乱、农业技术推广环节较薄弱、缺乏抗病优质主栽品种等问题,提出育种单位应确立高标准的育种目标、加大杂交水稻育种力度、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加强对稻农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加快水稻新品种的选育、试验和推广步伐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