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佐治亚州是美国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州,每年为320万亩左右,约占全美花生面积的三分之一。最近几年,佐治亚州花生种植业面临几种严重的花生病害,生产实践中尽管对这些病害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但收效不大,导致花生产量下降,生产成本提高。为进一步摸清这些病害并寻找更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佐治亚州的植物病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生产调研,目前正着手花生病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的研究课题如下:1、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该研究包括黄曲霉毒素的快速、精确测定方法;田间发生的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花生病毒病研究概述许泽永(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花生是世界重要经济作物,花生病毒病是花生重要病害之一。我国70年代以来花生病毒病趋于严重。1976年,病害在北方产区大流行,受害面积50多万公顷,花生减产20多万吨[12].1975年,尼...  相似文献   

3.
花生疮痂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流行年份一般病田减产10%~30%,严重田块损失可达50%以上.近年来在国内逐年扩大蔓延,威胁着花生生产.本文从该病的分布、危害、病害症状、病原菌及其生物特性、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其国内外研究展开论述,提出该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花生叶部病害是普遍地常发性病害。目前,化学治理仍是美国各花生产区控制叶部病害的主要措施。简短回顾了在各个不同时期美国用于防治花生叶部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介绍了当前较为普遍应用的几套防治花生叶部病害的用药方案及杀菌剂的喷施方式。  相似文献   

5.
花生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侵染性病害,该病在国外已有很多研究报导。近几年,花生花叶病在我国花生主要产区的辽宁、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均有大面积发生,其中尤以辽宁省的旅大地区发病较为严重。据调查,发病率低者20%左右,高者80—90%,重者可达100%,发病面积逐年在扩大。一般可导致花生减产20%左右。因此,花生花叶病已成为当前生产急需解决的课题。目前对此病害存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病毒病害;另一种认为是生理病毒。为了弄清花生花叶病的发病原因,我们从1975年以来,对该病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工作,本文主要报导我们1975—1977年对本病害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花生叶斑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全球花生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病害,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相关的致病菌研究、防治研究、抗病育种研究和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花生网纹污斑病在我国是一种新发现的花生叶部病害,简称网斑病,在世界上已成为花生叶部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具有明显的网纹和模糊不清的病斑边缘,同时给人以污渍的外观,明显不同于花生的黑斑病和褐斑病。据报道已普遍发生于世界各花生栽培区。人们对它的研究已有64年的历史,算不上什么新病害,但在中国花生网斑病的研究始于1978年。在大连市的旅顺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新金县、复县、庄河县和丹东市辖区的东沟等  相似文献   

8.
花生白绢病是世界花生上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真菌性病害,近十年来在我国山东、河南、广东、辽宁、江西等主要花生产区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制约花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花生白绢病的发生为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变异、病害流行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花生白绢病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花生白绢病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81年花生轻斑驳病毒病(PMMV)在油料作物研究所农场和湖北红安县的一些花生田块中流行。我们对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现将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效唑对花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试验研究了中低产田花生喷施多效唑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初花后25~35 d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明显抑制主茎和侧枝的生长,促进干物质向荚果分配,增加库容量,提高库、源比,使单株结果数及产量增加,从而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产量。但易造成花生病害加重,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降低,籽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因此,在花生中低产田使用多效唑必须与病害防治相结合,才能实现花生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1.
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一种重要的花生细菌性病害,分布较广,危害很大.国内外对其病理学、抗性资源筛选、抗病育种、病害防治的研究实践证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花生青枯病最有效的办法。印度尼西亚在二十年代首次育成了抗青枯病花生品种—Schwarz以后各主要花生生产国都育成了抗青枯病品种。中国通过大量的品种资源筛选和育种工作,到七十年  相似文献   

12.
花生条纹病毒在我国曾报导为花生轻斑驳病毒。该病毒引起的花生病害广泛流行于北方花生产区。病害发生早,发病率高,早期感染可造成花生减产20%左右。带毒花生种子是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病害被蚜虫传播和扩散。为此,我们于1990和1991两年对地膜覆盖驱蚜防病和增产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试验设计及方法 1、试验处理:(1)银灰膜(超薄膜)、(2)透明膜(超薄膜)、(3)不覆膜(CK)。 2、试验方法:1990、1991两年试验  相似文献   

13.
红壤连作花生青枯病发病规律及病原菌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科学研究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花生连作障碍长期施肥试验为平台,研究了经过连续12年不同施肥处理后连作花生病害的发病规律,并分离其病原菌。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的连作花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施用化肥的处理(F)花生发病率最高,到结荚期时已达68%,而有机肥+有效菌剂的处理(BM)发病率在8%左右,这表明有机肥及配施有效菌剂能够有效抑制连作花生土传病害的发生。通过分离和鉴定,发现青枯病是连作花生主要病害,其病原菌是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14.
花生叶斑病田间流行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病害开始快速发展,确定花生叶斑病开始防控关键时期为7月中旬。通过分析花生叶斑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明确持续高湿为花生叶斑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可增加病害的发生程度,黑斑病适宜于高温条件下发生,网斑病在气温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生迅速。  相似文献   

15.
通过鉴定分析,在中国龙花生中评价出了一批抗叶部病害、抗青枯病,抗根结线虫和种子油分中O/L值较高的优良种质。亲缘关系研究表明,龙花生与花生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比其它类型花生与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16.
花生根部主要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由于花生生产上抗病品种较少、种子管理调运不规范,种植制度不合理,栽培管理粗放,发病后又缺乏有效防治,导致生产上花生根部的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并有逐年加重趋势。鉴于此,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花生根部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发生危害,识别特征,发生规律,重发原因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上识别,防治该类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86-1994年9年对河南开封花生病毒病的系统观测研究,确认花生病毒病为开封花生的主要流行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病毒病年流行程度与花生苗期的蚜量及降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锈病(Puccinia arachidis Speg)是花生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它是一种暴发性的流行病害,对花生生产危害很大,因而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迄今,国内外对其病理学、流行学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花生锈病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花生抗锈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工作也因此倍受关注。近十多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单位相继开展了花生锈病的抗性遗传育种研究,现将有关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栽培种相比,花生野生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能够适应一系列复杂环境,是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基因来源。多项研究表明,花生野生种对根结线虫病、晚斑病和锈病具有较高抗性。本文综述了野生花生的种类以及花生栽培种起源种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野生花生对花生病害的抗性以及在育种中应用。结合花生基因组学最新研究,展望了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球20多个国家均有发生,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及品质。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有关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报道进行总结,描述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原菌种及其危害症状以及传播流行规律等,对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方法及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花生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