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毛花酸竹(Acidosasa hirtiflora)是一个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优良大中型笋、材两用散生竹种,在云南东南部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分布。本文首次对滇东南屏边县分布的典型毛花酸竹天然竹林进行了个体结构特征调查,对随机选择的128株标准竹解剖测量后,拟合了秆重(W)、秆高(H)、胸径(D)、壁厚(T)等秆形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式,其中秆重与秆高、胸径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95D^1.449H^0.834(r=0.996),并以此回归模型构建了毛花酸竹基于秆高和胸径的二元重量表。本文对于全面了解毛花酸竹的个体结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并可为毛花酸竹天然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和大径级竹秆材培育技术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屏边大凹腰天然毛花酸竹林中选择中坡位、坡度12°~13°、坡向东南、土壤基本一致的林分,采用人工经营措施,进行林分复壮试验,观测人工经营对其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 a的人工经营,立竹度变动幅度由124.73%降低至67.98%;老龄秆减少了4.63%,而幼龄秆增加了7.98%;平均胸径增长了1.9%;改造后整齐度提高到2.876,均匀度提高到3.942,达到了一般均匀林。  相似文献   

3.
毛竹材积主要构件因子关系研究及材积表编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毛竹立竹材积构件因子及立竹胸径与立竹实际材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立竹全高、胸高竹壁厚与立竹胸径呈显著的正相关,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竹秆相对高度竹壁厚与秆径呈一致性变化趋势,立竹径级与竹秆相对壁厚无相关;构建了立竹胸径与立竹实际材积的数学模型:V=0.007351-0.001875D+0.000291D2,编制出竹林林分结构易测因子立竹胸径的对应材积表。  相似文献   

4.
苦竹笋材兼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笋材兼用集约经营苦竹林中进行了林分结构和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立竹全高、枝下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地上部分器官含水率降低,1~2 a立竹器官含水率竹叶>竹枝>竹秆;1~2 a单株立竹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胸径呈线性或二项式关系,1 a立竹竹秆>竹叶>竹枝,2 a立竹竹秆>竹枝>竹叶,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竹秆生物量比例降低,竹枝、竹叶生物量比例提高;1~2 a立竹和林分的器官生物量比例竹秆>竹枝>竹叶,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苦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规律,为苦竹良好形态建成的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调查测定了3种林分密度(低密度:14 430—16 545株/hm~2;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高密度:54 120—55 560株/hm~2)苦竹林2年生立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苦竹立竹胸径先升高后下降,立竹全高、枝下高和冠长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冠幅和枝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立竹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且高密度竹林立竹全高、冠长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竹林,枝盘数则相反。立竹分枝数、枝长和枝分角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枝夹角则相反,枝长和枝夹角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低、中密度竹林分枝数和枝分角显著高于高密度竹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密度苦竹林立竹表型特征综合得分最高。研究表明,苦竹秆形、冠形和枝形存在明显的林分密度效应,林分密度增大苦竹高生长增加,冠形径向扩展受抑而趋于紧缩,枝形趋于稀疏,中密度苦竹林具有最大的立竹胸径、较长分枝与开张的角度,是试验区苦竹林立竹良好形态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作者在云南南部Ce竹集中分布地区所做的调查观测,对Ce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个体结构规律和发笋率与竹丛结构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e竹是我国南部热区的适生竹种,尤其适于在河谷地带,盆地边缘和低山丘陵地区发展;Ce竹秆形指标为0.695,明显大于其它2相近竹种或树木;竹秆最大直径和最长直径和最长节间出现于秆之中部;胸径与秆高呈指数函数关系,可用H=2.24  相似文献   

7.
苦竹是川南地区优良的笋用竹种。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年龄结构、胸径结构,以及林分密度3个因子下苦竹的产笋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年龄结构、林分平均胸径、立竹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胸径整齐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其中1年生+2年生+3年生竹龄主导型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70 kg·hm~(-2),发笋数达13 900个·hm~(-2);平均胸径6 cm的竹林鲜笋产量最高,达到4 580 hm~2;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00 hm~2,发笋数达1 550 hm~2。结合各因子来看,以1、2、3年生竹竹龄主导型+中大的林分平均胸径(4~6 cm)+中等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苦竹林鲜笋产量最高,是比较理想的苦竹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中原地区淡竹林为对象,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淡竹林分结构进行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淡竹林结构因子中的立竹密度、胸径、枝下高、整齐度、均匀度差异显著;壁厚、秆高、秆重差异不显著。其立竹胸径、株高、枝下高、整齐度、秆重、总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胸径,株高、秆重、均匀度和密度是淡竹林分结构因子主成分,贡献率达88.17%。提出淡竹林中原地区优良淡竹林分标准:其中,林分密度20 000株/hm2、胸径5 cm、株高10 m、枝下高7 m、秆重6 Kg,林相整齐均匀。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作者在云南南部筇刺竹集中分布地区所做的调查观测,对筇刺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个体结构规律和发笋率与竹丛结构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筇刺竹是我国南部热区的适生竹种,尤其适于在河谷地带、盆地边缘和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筇刺竹秆形指标(f1.3)为0.695,明显大于其它相近竹种或树木;竹秆最大直径和最长节间出现于秆之中部;胸径与秆高呈指数函数关系,可用H=2.246473D0.926725来表达;胸径与秆重呈正线相关,可用W=0.193395(D2H)0.690404来表达;竹丛发笋率、成竹率与秆丛密度和竹丛平均秆径有较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竹笋采收指数与老秆采伐年龄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历时10年对撩壕施肥的毛竹林生长特性和林分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毛竹均分布在林分密度3 750~10 305株/hm~2的中密度到高密度的范围之内,当林分密度为8 250株/hm~2的中密度时,林分平均胸径和新竹平均胸径达到生长高峰;当林分密度为10 305株/hm~2的高密度时,平均枝下高、秆全高和枝下高占全高的比例也达到最大值。(2)撩壕施肥竹林立竹株数为8 625株/hm~2,其中胸径12~17 cm的大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61.2%,比对照竹林增加4.02倍;胸径9~11 cm的中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33.2%,比对照竹林增加38.4%;胸径8 cm以下的小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5.6%,为对照竹林的87.4%。(3)撩壕施肥竹林Ⅰ~Ⅳ度竹为幼、壮、中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7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繁殖功能旺盛;Ⅴ~Ⅶ度竹为次老龄竹和老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30%以下,繁殖能力有所下降,但因能增加立竹密度,有利于为新竹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1.
毛竹混交林林分生长状况和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桂明 《世界竹藤通讯》2012,10(2):18-22,26
对福建省建阳交溪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6种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生长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交林毛竹个体生物量、毛竹胸径和竹高较大,不同模式林分间的胸径、竹高、冠幅等生长因子均达显著差异;竹阔混交林较有利于竹鞭孕芽发笋;各模式竹林结构综合评判为一般经营竹林;竹林竹鞭长、鞭径、鞭节生长以竹阔比例为5:5林分竹鞭较好。  相似文献   

12.
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雪害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宁夏六盘山2011年秋一场罕见的早雪造成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受害情况,分析林分受害率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海拔冲风地段和土层瘠薄立地的林分受害率偏大;高密度林分的受害率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说明密度是影响林分抵抗雪灾能力的重要结构指标,但直接原因是林分密度增高导致林分高径比增大;当高径比在0.7~0.9时,样地出现受害,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的增幅不大,当高径比大于0.9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快速升高,当高径比大于1.0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急剧升高;及时间伐降低林木密度,把林分高径比降到0.7左右并维持在0.9以内,是提高森林抵抗雪灾能力的可行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竹木混交林改为毛竹纯林经营后的林分生长动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分别在1974年和1984年实施清除混交乔、灌木,把原竹木混交林改为毛竹纯林经营的两片毛竹林分内,于1985年各设立固定标准地20块,自1985年至1995年对改造后处于自然肥力条件下的林分不同生长阶段的毛竹纯林的生长指标,进行为期11a的观测,结果表明:在竹木混交林改成毛竹纯林后的较长经营期中,各生长因子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即:新 竹个体数量增长和粗度下降期(1-4a),主要特征是林  相似文献   

14.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Heartwood, sapwood and bark content of teak trees grown in Karnataka, Ind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evaluated heartwood, sapwood and bark content in teak trees. A total of 27 sample plots were laid out in teak plantations raised by State Forest Department in Karnataka covering different age groups...  相似文献   

16.
以小密度667株.hm-2在3个立地指数22、24和26条件下,16年生林分生长结论为:(1)立地指数22、24和26达到中大径材培育目标的时间和年均生长量指标分别为10 a、8 a和7 a,年均生长量分别为21.6、27.2和31.1m3.hm2。(2)胸径生长和分布:胸径生长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变小,前2 a胸径每年生长超过4 cm,第3年超过2cm,4~6年超过1cm,以后越来越小,但在16 a的观测过程中,每年都稳定超过0.4 cm;在生长前期,2年生时,只有2~3个径阶;到6年生时,径阶增加到7个;到16年生时,径阶增加到10~11个(。3)平均高生长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变小,前3 a树高生长均超过3 m;第4~5年超过2 m,5~10 a超过1 m,以后越来越小,但在16年的观测过程中,每年稳定超过0.6 m。(4)蓄积量生长的高峰值都出现在第4年,且峰值都很大,指数22、24和26的峰值分别为43.3、52.23和54.69 m3.hm-2,为平均生长量的2倍,峰值过后年生长量迅速下降,第1年下降超过10 m3.hm-2,第2年下降7 m3.hm-2,以后逐年下降,但降幅收窄;指数22、24和26的连年与平均蓄积生长曲线的交叉点均出现在第7年。  相似文献   

17.
毛竹林结构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聂道平 《林业科学》1994,30(3):201-208
根据1985—1991年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的连续定位调查资料,分析总结了毛竹林结构的一般性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竹高、竹枝下高、冠长、竹全重与竹胸径存在幂函数关系:H(HL、L、W)=aDb,参数a随立竹度(N)变化,即a=a’Nb;随立竹度提高,竹林生产力逐渐提高,竹株按年龄分布大致均匀化。竹株按径阶分布大多遵从威布尔分布,其中有一部分高生产力林分逐渐过渡为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8.
大强度抚育对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大强度抚育条件下,通过林分层次结构、各层次林木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及其林木分布格局等指标研究林下天然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在22a、32a时分别进行株数强度50%和40%的下层抚育,后经20a天然更新(林分年龄52a),林分形成明显层次结构,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及更新层,整个林分林木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多峰分布,其中主林层、演替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山状分布,更新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呈多峰分布,各林层平均胸径分别为23.2cm、12.6cm和3.1cm,平均树高分别为18.4m、14.5m和2.8m,而对照标准地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平均胸径、树高分别为18.6cm及17.9m;主林层、演替层各层林木空间分布呈均匀分布,密度分别为840株/hm~2和1 125株/hm~2,更新层林木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密度为675株/hm~2,对照样地林木空间分布偏向均匀分布,密度为1 605株/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普洱江城苦丁茶场及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西南桦与高阿丁枫不同混交模式的生长量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10年生前,西南桦的胸径较高阿丁枫速生,林木的平均胸径西南桦大于高阿丁枫;11年生后,林木的平均胸径高阿丁枫大于西南桦;(2)10年生时,普文林场混交林的西南桦和高阿丁枫胸径生长一致(11.7 cm),西南桦树高超出高阿丁枫树高3.0 m。说明混交林中西南桦为早期速生树种;幼林阶段,西南桦和高阿丁枫胸径于不同的时期呈现错峰生长。同时,西南桦和高阿丁枫的地理分布、立地的生态适宜条件和林学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树种在适宜的混交模式下属混交匹配的树种。建议采用非均匀密度控制混交,以实现2个树种的良好生长和长期混交。  相似文献   

20.
不同间伐强度对阔叶混交林生长及径级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东山区阔叶混交林进行抚育间伐试验,结果表明:适度的抚育间伐可促进阔叶混交林林木胸径和蓄积生长,林分平均胸径和蓄积生长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弱度间伐区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最大,中度间伐区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最大。间伐效果表现在伐后最初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分平均胸径和蓄积生长率逐渐降低,各间伐区差异逐渐变小。随着间伐强度和林龄的增加,峰值向大径级位置偏移,分布范围明显地向大径级扩展。由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级分布范围看,伐后4~21a,经过间伐的林分,径级分布峰值比对照区提高1~2径级。与对照区相比,各间伐区林分自然径级最大值、极差和直径离散度均有所增加,总体上表现出随着间伐强度和林龄增加而加大的趋势。综合考虑,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改善林分直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