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宁县3.1万公顷宜种水田全部实现"双季稻"化,双季稻产量和质量连续5年处全省先进行列.湖南省农业厅向全省推介了该县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1.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各地要积极主动地调减双季稻地区的一季稻面积,恢复和发展双季稻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力争2005年双季稻地区调减一季稻面积6.7万公顷以上。我省饲料玉米需求量大,生产的玉米不愁销路。因此,各地要加大杂交玉米的发展力度,力争2005年全省杂交玉米面积扩大3.4万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4.
醴陵县是湖南全省栽培双季稻最悠久的地区。当地农民很讲究灌溉技术,认为根据禾苗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应充分满足其对水分的需要,进行合理灌溉,是提早成熟,防止倒伏,保证双季稻早晚两道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秧田与本田阶段的灌溉技术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5.
2011年以来,湖南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大春耕生产技术指导和各项服务,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目前全省春耕备耕进度加快,水稻“扩双增面”趋向明显,双季稻增扩6.6777hm^2的计划可望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6.
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双季稻地区普遍推广的分次施肥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通过五种土壤上的田间小区试验和两种土壤上的田间微区同位素示踪试验,系统研究了在一次性施肥法条件下双季早、晚稻的生育特性,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经济性状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施肥法条件下,双季稻各项经济性状均好于分次施肥或与之相当,产量也高于分次施肥法,不同土壤类型和栽培品种间结果一致。1997年以来,该项技术在国家水稻科技工程-湖南醴陵市示范推广成功,逐步向全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已向相邻的江西省辐射推广。2000年以来,继续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在湖南全省和江西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充分显示了该项技术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四稻是指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双季稻和早水晚旱四种。解放前,湖北以一季中稻为主,占全省稻田90%。双季稻只有几十万亩,早水晚旱在鄂城、阳新及黄、孝地区其他县份有少数,一季晚稻无栽种。解放后水利改良,品种更换,取得很大的成就,早中晚比率也相应地有变化,但也出现过消灭中稻,一季晚化,双季稻化的错误主张,使生产蒙受损失;也发生过盲目推广早沙粳、艮坊粳的失败教训。到目前,就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指导广东省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在简要分析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并对全省水稻产业布局进行了区域划分,即将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水稻—经济作物高效轮作”优质稻生产区、粤北“单季稻水旱轮作或双季有机稻”生产区、粤东“双季稻高产”绿色稻米生产区、粤西“双季稻—冬种”绿色稻米生产区四大区域,并明确了各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目标定位等,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广东省水稻产业规划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是长江中游双季稻主产区,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是该区重要的三熟种植制度。为优化种植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及农民增收,开展了13年的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定位试验,分析比较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5种轮作模式的光热资源利用效率、NPK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年总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马铃薯-双季稻模式轮作周年光能生产效率比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模式分别显著提高了0.16、0.18、0.21 g·MJ-1P<0.05),轮作周年积温生产效率比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模式分别显著提高了1.24、1.36、1.52 kg·hm-2·℃-1·d-1P<0.05)。各模式轮作周年P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各轮作模式周年N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大小依次为马铃薯-双季稻(73.23) > 冬闲-双季稻(69.84) > 油菜-双季稻(68.30) > 黑麦草-双季稻(65.47) > 紫云英-双季稻(60.99);各轮作模式周年K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大小依次为紫云英-双季稻(70.63) > 冬闲-双季稻(66.10) > 油菜-双季稻(57.58) > 黑麦草-双季稻(56.37) > 马铃薯-双季稻(47.91)。各轮作模式的早、晚稻NPK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P>0.05),晚稻NPK收获指数差异显著(P<0.05)。各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大小依次为马铃薯-双季稻>油菜-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模式为高投入高产出型,黑麦草-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模式为低投入中产出型,紫云英-双季稻模式为低投入低产出型。综合来看,马铃薯-双季稻模式适合在湖南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粮食生产的重点是双季稻,发展双季稻的难点在早稻,扩种早稻的关键在于育秧。湖南省3年来的实践表明,早稻集中育秧在控制水稻直播、遏制抛荒、推进“单改双”、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面对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及散户种粮效益低下的新形势,水稻集中育秧应如何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升规模经营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双季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推动实现粮食生产成功转型,笔者深入各地就此进行了认真调查,结合全省情况总结了水稻集中育秧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层次推进水稻集中育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赵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8-19
针对安庆市双季稻生产的现状,提出通过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提高双季稻生产水平以及加强协作以促进安庆市双季稻生产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桃江县双季稻生产的现状,指出了桃江县双季稻生产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制度、充分挖掘双季稻生产潜力、消除一些影响双季稻生产的障碍因素等发展桃江县双季稻生产的对策,以期对桃江县双季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的沿革和变更,为发展双季稻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区域内双季稻品种由单季稻改双季稻,由高秆稻改矮秆稻,由常规稻改杂交稻,由普通稻改超级稻的4次变革,总结和分析栽培技术的发展。随着品种的变更,双季稻栽培技术经历了多穗型栽培、穗粒兼顾型栽培和重穗型栽培3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早稻少耕分厢撒播技术、杂交晚稻“双两大”栽培技术、双季稻起垄栽培技术、早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技术、双季稻抛秧栽培技术、双季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要点及适应范围。指出双季稻生产将向化肥化、轻型化和机械化发展变化,并提出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比较了气候对单季稻和双季稻的影响,特别是台风对其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水稻季节台风频繁,单季稻生育中后期正值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导致产量损失重或严重的比例比双季稻高。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单季稻高99.5%。双季稻生产成本较单季稻低,双季稻生产效益高于单季稻。浙南沿海的双季稻生产具有气候和产量优势。提出了恢复和扩大种植双季稻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双季稻受品种生育期、秧龄期和晚稻安全齐穗等因素限制,机插秧难度较大。湖南省双季稻面积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80%以上,这是制约机插秧发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湖南省机插秧面积还不足26.7万公顷,所占比例仅为6.3%。2014年,湖南省早稻机插面积达到46.7万公顷,预计全年水稻机插面积可达86.7万公顷,机插占水稻播种面积的比例可达20%。自2011年以来,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分布;中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国土面积达174万km2,远大于目前种植面积;根据待预测区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性角度来说,中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早籼新品种240,经四年试验和两年全省多点较大面积试种,亩产400~500Kg,高产田块亩产达500Kg以上,比二九丰增产5.83%~8.68%,且抗稻瘟病,熟期较早,适宜在我省双季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正>庐江县耕地面积109万亩,其中水田99.4万亩,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主产县。经统计,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1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面积165万亩,占80%左右,尤其双季稻生产一直位于全省前列,面积保持在120万亩左右,其中早稻面积占全省面积1/6以上。为研究、鉴定、筛选新引进的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金标 《福建农业》2005,(4):11-11
金两优33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HS-3/JXR-33配制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母本HS-3属籼型光敏不育系,父本为JXR-33。2003年参加全省中稻区试,亩产641.58公斤,位居第一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19%,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进入全省中稻生产试验,同时在双季稻中试基地作晚稻种植,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20.
广东粤西以双季稻种植为主,是广东粮食主产区。但在双季稻种植中普遍存在普施肥不当,达不到预期产量。双季稻定产施肥技术是经过多年摸索,适合粤西地区双季稻种植的定产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