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 。结果V,1,V3a,V3b,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5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再现频率最低的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  相似文献   

2.
9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章琦  施爱农 《作物学报》1994,20(1):84-92
研究了8个灿稻抗病品种4号、川植5号、三黄占2号、二九丰、扬稻1号、75-34、83007、NT02和1个粳稻抗病品种湘虎25对水稻白叶枯菌系P1、HB84-17或T1的抗性遗传。这些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所得的F1、F2和B1F1群体的抗性反应,表明8个灿稻品种对P1和HB84-17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该抗性基因与Xa-4是等位的;粳稻品种湘虎  相似文献   

3.
若干小麦抗白粉病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向齐君  盛宝钦 《作物学报》1996,22(6):741-744
采用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对17个抗白粉病育种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3个阿拉拉特小麦杂种后代品系、4个V.P.M系统的杂种后代品系及另外1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2;4个具有V.P.M或C39血缘的品系及另外1个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4 b;1个品系含Pm2+6;2个普通小麦-黑麦6D/6R代换系的抗谱相似,且不  相似文献   

4.
张小明  童培银 《种子》1995,(6):11-13
应用粳型广亲和系M503与籼型白叶枯病原始抗源DV85杂交,杂种F2代选择偏粳型的抗性植株进行花培,仅用二年半时间充成的粳稻衍生素系ZD92147和籼稻衍生系ZD92152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成株期抗白叶枯病的CBB2、CBB4杂交,其杂种后代用致病力较强的白叶枯病菌株93-1在苗期接种,经遗传分析认为它们均带有一对隐性的Xa-5全生育期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从而进一步证实作者提出的籼粳稻间转育白  相似文献   

5.
抗BYDV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α-淀粉酶2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孝  钱幼婷 《作物学报》1998,24(1):16-20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6组染色体长臂上。这两个基因都呈显著遗传性。α-Amy-X2控制形成二条α-淀粉酶2特异酶带,可认为是7Ai-1长臂的生化标记,经BYDV抗性和α-淀粉酶2遗传分析,推断这两个  相似文献   

6.
掌叶半夏细胞悬浮培养及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宝成  吴爱民 《作物学报》1996,22(2):197-201
掌叶半夏成熟胚在含2,4-D2.0mg/L,BA0.5mg/L的MS培养基上可诱导形成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用附加2,4-D 2.0mg/L,BA0.1 mg/L,CH300mg/L的MS液体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进行悬浮振荡培养,经3 ̄4次继代培养即可得到悬浮的单细胞,其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经测定,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培养20天时细胞数量和鲜重达到最大值;随着  相似文献   

7.
掌叶半夏悬浮培养下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掌叶半夏种子在附加2,4-D2.0,BA0.5mg/L的MS培养基上形成浅黄色或白色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在附加2,4-D1.0,BA0.5,CH300mg/L的MS液体培养其中振荡培养,可产生大量的体细胞胚。2,4-D对体胚诱导效果显著并促进其早期发育,但抑制其进一步发育成熟。NAA对体胚诱导效果不如2,4-D,但可使体胚正常发育。水解酷蛋白明显提高体胚诱导频率。显微观察表明:体胚起源  相似文献   

8.
小麦原生质体的电激介导基因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小麦品种“Bodalin”胚性悬浮细胞分离出原生质体,通过电激将质粒PBC1DNA(携带β-葡萄糖苷酸酶(GUS)标记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h)导入原生质体。采用BTX电激系统和ASP电激缓冲液,最佳电激条件为300V(750V/cm)和50ms(约1000μF),转化的原生质体内GUS的活性最高;质粒DNA的有效使用浓度为25μg/ml。电激处理后,原生质体培养2~3天,GUS基因表达最强,宜于检测其瞬时表达;牛胸腺DNA可协助提高GUS基因的导入效果。质粒PBC1DNA处理的原生质体培养于添加潮霉素的KMP培养基。经4个月抗性筛选,选择获得15个潮霉素抗性克隆  相似文献   

9.
6X小黑麦品种Venus和2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选育出NR9849等8个系群94个系,其中大部份抗条锈病或(和)白粉病。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APAGE)分析了NR9849等系群的64个株及其亲本Venus、小偃6号和川育12号的醇溶蛋白,结果表明,50.00%的株系具有1RS/1BL所特有的G1d1B3位点,20.31%的株系在Gli-2位点发生了普通小麦与6X小黑麦遗传物质重组;64个株系中出现了1种亲本类型,3种重组类型和3种突变重组类型,突变率15.6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指出,大多数株系Glu-1位点与普通小麦亲本相同,即由Glu-A1编码的亚基1,Glu-B1编码的亚基7+8、14+15,Glu-D1编码的亚基5+10、2+12。文中还讨论了6X小黑麦向普通小  相似文献   

10.
华棉101的抗虫性鉴定机制及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棉101是采用杂交育种和抗虫鉴定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该品种高抗棉铃虫,其蕾铃受害率比CK“HG—8”减退26.17%;抗红铃虫,其子害率比对照品种相对下降30%;高抗苗蚜,苗期蚜指比非洲棉E40减退12.9%,7叶恢复期蚜指减退34.6%。华棉101在完全治虫的湖北省区试中产量与CK鄂荆1号相当,在减少2~4次化学治虫的生产试验中比CK增产1~2成。其纤维品质优于鄂荆1号,现已在湖北、河南等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工程植株在蚜虫发生期稳定地表现出抗蚜性状,转化一代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抗蚜基因是以单一位点整合到棉花染色体组中。经过 4 个世代的抗蚜鉴定、自交纯合和选择,获得遗传组成纯合的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品系。对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2个形态抗蚜品种(系)和 6 个常规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品系对棉蚜的抗性均达到高抗水平;川抗 77 在生育期内均中抗棉蚜,川棉109在苗蚜期和恢复期感蚜,而在伏蚜期中抗棉蚜;6 个常规品种(系)皆高感棉蚜。利用三种接蚜处理对不同类型抗蚜品种(系)进行鉴定的结果相同,繁殖行间自然传播蚜虫省略人工接蚜环节,是开展转基因棉花抗蚜性鉴定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13.
采用UF-1型工业平板式超滤机对鸡新城疫病毒(NDV)及法氏囊病毒(IBDV)进行了初步的浓缩试验。该调和浓缩工艺简单、效率高,浓缩液HA液价与未浓缩液比较按浓缩比率相应上升。用浓缩液与未浓缩液制成灭活疫苗免疫鸡,均可获得100%抵抗ND及IBD的保护力,以浓缩苗免疫的DN HI抗体及IBD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未浓缩苗。试验表明,浓缩苗安全有效,并优于未浓缩苗。  相似文献   

14.
烟草对花叶病毒诱导抗性及其遗传传递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诱导的方法进行烟草对花叶病毒的诱导抗性的试验研究。发现用S30和L1两种诱抗剂均能在烤烟,白肋烟和心叶烟上诱导出对TMV的抗性。诱抗效应达19.1%-35.6%。此外,诱抗后心叶烟,白肋烟还表现出枯斑反应提前和枯斑缩小等抗性增强反应。将诱抗材料子代接种TMV,证明有诱抗性传递现象,其传递效应为25.2%-42.6%。经连续三代用L1诱抗剂在同一烤烟品种(G140)的苗期和花期分别诱导,其子  相似文献   

15.
棉花抗虫性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培育和种植抗虫棉是控制棉花害虫最为经济、有效益的途径。“六五”科技攻关以来,我国在棉花抗虫性研究与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已收集到的6191份棉花资源材料中,对1044份、1020份、1010份和490份分别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叶螨性的多点鉴定,对989份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及棉红铃虫性的多点、同步鉴定,对475份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及棉叶螨的多点、同步鉴定;建立了抗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叶螨性的统一生物学鉴定方法及分级标准,探讨了抗这4种害虫的生理生化鉴定技术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棉花抗虫性的形态及生化机制,初步揭示了棉花抗虫性的遗传规律。培育了30多个常规抗虫棉新品系和3个抗虫棉新品种及6个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系;成功地将Bt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同时导入棉株并得到了表达。累计推广常规抗虫棉新品种及试种转Bt基因棉新品系35万hm2,直接经济效益1,1~1.6亿元人民币.社会及生态效正亦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获得4倍体(亚洲棉×司笃克氏棉)×陆地棉2(A2E1)×2(AD)1杂交种子(AD)1A2E1到BC3F1植株,历时了10a时间。该组合涉及到3个亲本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E1染色体组与A2和(AD)1两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导致杂种低世代(F1和BC1F1)雌、雄高度不育。表现在花粉几乎全部败育,发育不正常的胚囊达90%以上。直至BC3F1的群体中还有10%的不育株。可育株的花中仍有约25%不育花粉和35%发育不正常的胚囊。此组合必须经过多次回交、自交及自然恢复过程(越冬),方能最后获得雌、雄育成恢复正常的后代。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基于RAPD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对23个棉花黄萎病菌系,其中19个为河北省棉区不同致病群(VGs)的代表性菌系,用25个可揭示菌系遗传多态性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研究了病菌的遗传分化及与其来源和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42~1.000之间,但大多数菌系间的同源程度较高。基于89个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系被划分为2个RAPD群(RGs)和8个RAPD亚群(RSGs),其中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95%的菌系归属于同一RAPD群(RG1),仅1个菌系属于RG2。RAPD类群与病菌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但与病菌致病群(VGs)相关性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RAPD亚群(RSGs)与VGs间存在一定关系,其中RSG1中的8个菌系全部为强致病力的VGⅠ菌系;RSG2中66.7%的菌系为VGⅡ菌系。RGs和RSGs与菌系是否与落叶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Yamam.  K 《小麦研究》1997,18(3):36-36,F003,F004
为了确定半矮秆基因Rht1和Rht2是否影响花粉培养的胚诱导,比较了双端体的中国春4B和4D染色体和半矮秆等位系的两个位点与Rht1和Rht2位点等位基因的差异。4B和4D染色体臂的缺失很少影响胚诱导。Rht1和Rht2基因两个位点都没降低胚诱导。结果表明,在双单倍体育种程序中,通过花粉培养方法改良携带有这些半矮秆基因的品种是毫无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产棉区黄萎病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取我国12个省主产棉区26个菌系gDNA的基础上,采用OPY和OPB两组随机引物,对这些菌系的基因组进行了PCR扩增和在分析,40个引物中,12个引物扩增扩增出满意的适合于分析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将26个菌纱分为A、B两个群,Va菌系属于单独的A群,B群则包括了所有的大丽轮枝菌系。B群又分为Ba(Cs、Yc)及Bb两个亚群。Bb亚群下面分3个组,Bb1(AV2、AV3及Ly)、Bb2(Sa、  相似文献   

20.
斑潜蝇类害虫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蔬菜上的主要害虫。国内检疫对象美洲斑潜蝇、贵州省补充检疫对南美洲斑潜蝇在贵阳市蔬菜地混合发生,为害作物20多种,损失产量在5%~40%,最严重的达70%甚至绝收。为及早控制疫情,减少损失,我们选用了盐城辉丰(农药)集团、江苏省大丰农化厂生产的辉丰快克(25%辛氰乳油)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简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处理设置A.辉丰快克40ml/667m2;B.辉丰快克50ml/667m2;C.辉丰快克60ml/667m2;D.杀虫双400倍液;E.空白对照(清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