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枣裂果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裂果病属于生理性病害,在北方枣南移后最易发生。果实近成熟时,如连日阴雨,果面即开裂,果肉外露,腐烂变酸,最终失去食用价值。常见的枣裂果品种有临汾团枣、晋枣、灰枣、金丝小枣、薛城冬枣、阜平大枣、辣椒枣、紫枣等。笔者通过多年对枣裂果病的发病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总结如下。(1)发病特点枣裂果主要有2种类型。第1种为早期裂果,多由日灼引起。一般出现较早,多发生在每年8月中下旬,这个时期的发病枣果多为早期第1批坐的枣果,裂果部位出现在枣果的向阳面,在枣果背面尚未见裂果现象出现。第2种为后期裂果,这类裂果…  相似文献   

2.
多果套袋即将结果集中的二次枝从下部拉到母枝(当年新枝)部位,套入撑圆的果袋中,用绑条固定在母枝上。对金丝小枣进行多果套袋处理,研究套袋对枣果实裂果率、裂果发生程度、着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套袋枣果的裂果率为71.2%,多果套袋枣果的裂果率下降至5.3%;套袋枣果的着色期比未套袋枣果的明显延长;套袋枣树单株增加收益157.8元。  相似文献   

3.
枣裂果研究概况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果实在成熟期间遇雨会发生裂果现象,尤以果实成熟后期的多雨年份更为严重。裂开的伤口不仅影响果实的外观,而且会导致外源微生物的侵染,发生霉烂,严重影响枣果的品质和产量,使枣丰产不丰收。枣裂果一直是枣树生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以往对这方面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是近几年才成为枣树科研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4.
枣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果树资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枣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除可鲜食外,也可用于深加工,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枣树对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性强,栽培容易,而且具有早果、高产等优点,逐渐成为我国北方各地农民发展经济的主选树种之一。但有许多品种在采收前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裂果现象。裂果属于一种生理性病害,北枣南移后更易发生。果实接近成熟时,如连日阴雨,果面即开裂,果肉外露,腐烂变酸,营养降解加剧,最终失去食用价值。裂果病是最让枣农痛心的事情。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分析,找出我国枣裂果病的发生特点、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裂果是我国枣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果实发育过程中一种生理性病害,裂果会导致枣果商品价值严重降低,给枣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该研究主要从枣裂果的类型、枣树品种、果实解剖结构、矿质元素含量和分布、果皮性能、遗传因素、外界环境等方面对裂果机理的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并结合生产中枣裂果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8月中下旬常有连阴雨天气。此期间,枣果接近成熟,是会常常发生枣裂果的时期。枣裂果是一种生理病害,裂枣的果皮开裂后,易导致果肉腐烂变酸,失去食用价值,枣生产者的收益必然会受损失。1枣树裂果种类  相似文献   

7.
天津地区枣裂果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是天津市主栽果树树种之一。现栽植面积为1.87万hm^2,主要分布在静海、大港、津南等滨海地区,栽植面积约占天津市果树栽植总面积的34%。然而,在天津地区的枣树生产中,枣树裂果现象较为普遍,一般年份裂果的比率占总产量的10%~13%,枣果生长中、后期雨水较大的年份,个别品种裂果率甚至达到70%,对商品枣的生产影响较大。为此,我们于2003-2006年进行了枣树裂果原因调查。现将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枣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果品资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枣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除可鲜食外,也可用于深加工,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枣树对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性强,栽培容易,而且具有早果、高产等优点,逐渐成为我国北方各地农民发展经济的主要选择树种之一.然而,在我国枣果大面积采收前期,许多品种枣果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裂果现象.  相似文献   

9.
吕梁红枣裂果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唐则  王荣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1):166-167,189
吕梁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而红枣裂果又是制约吕梁红枣发展的大敌。裂果的程度与品种特性、水分供应、树体营养状况、白熟期降水量和持续时间以及枣果发育阶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选择与选育抗裂品种、改变枣树生育期,避开枣果裂果期、喷洒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白熟期前采摘、加强土肥水综合管理,提高树体抗性可有效地减少裂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稷山红枣产业发展迅速,产量不断提高,但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裂果、缩果现象严重,尤其在多雨年份,经济损失更重,严重挫伤了人们管理枣树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深入重点枣园进行枣裂果、缩果的调查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1.
红枣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果品,红枣收入也是枣区农民不可缺少的经济来源。近年来,枣树由于管理粗放,产量质量逐年下降,特别是红枣裂果病,缩果病,浆果病,枣疯病的发生,有病不治,有病难治,有虫不防,阻碍着果农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多地出现了刨树现象;由于树体营养不足,花期大量落花,幼果期大量落果,树上剩余枣果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达不到果实应有的大小,到降雨季节果实迅速膨大,含糖量增高,果皮变红变薄,裂果病、缩果病、浆果病由轻到重发生,甚至不可食用,损失达80%以上,农民束手无策。因此:特提出以下管理技术(针对制干品种来讲)。  相似文献   

12.
 ‘曙光3号’是从河北省太行山区‘婆枣’资源中选育出来的抗枣缩果病、抗裂果的优良枣树新品种,果实圆形,平均单果质量19.3 g,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1%,酸甜味浓。丰产稳产,抗缩果、抗裂果,适宜干制,适合河北太行山枣区栽培。在河北枣区10月上旬成熟。  相似文献   

13.
枣成熟期遇雨容易发生裂果,引起微生物侵染、发霉浆烂,以至失去商品价值。例如金丝小枣产区常年裂果浆烂率约占15%左右,成熟期多雨的年份,高达50%左右,河北省主栽品种婆枣一般年份裂果率在70%上下,个别年份达100%,山西省的板枣,在原产地秸山县烂枣损失常达30%~50%。高中山等(1987)报道,临汾团枣1985年在原产地裂果率竟达94%。我国南方因枣果成熟期多雨,裂果威胁使红枣生产受到限制,转向裂果前采收的膏枣生产。为解决枣的裂果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及其它不少单位对枣裂果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现综述如下。1裂果原因 枣裂果原因有两个:一…  相似文献   

14.
枣裂果病在各枣区均有发生。尤其是枣果接近成熟时如雨水过多,则发生严重,果农因此而遭受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枣树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树体结果量有相关性,要控制合适的结果量。沧州金丝小枣单个枣吊平均坐果数0.7~1.0个时裂果和浆烂果轻,产量高,质量好。在1.5个以上时,发病严重。绿盲蝽是枣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枣嫩芽、嫩叶、花蕾和幼果汁液,使枣树不能正常发芽展叶,花蕾停止发育,果实畸形,严重影响枣果产量  相似文献   

16.
影响枣裂果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枣果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然而,枣果实裂果的发生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裂果是枣树生产中亟待解决问题之一。关于裂果发生机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形态解剖特征、环境条件、矿质营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易裂果的壶瓶枣为研究对象,对自行研制的枣防裂果剂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防裂果剂对防治壶瓶枣裂果有明显效果,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可相对降低裂果率34.5%~80.0%。  相似文献   

18.
灵武长枣正常果与裂果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石蜡切片对灵武长枣正常果实与裂果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裂果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枣正常果角质层厚度、亚表皮细胞层数与裂果相近;但正常果实表皮细胞层数较裂果多,表皮厚度也较裂果厚;中果皮细胞排列较裂果的紧密;中果皮细胞大小、维管束粗细及多少、空腔大小及多少与裂果的相近。  相似文献   

19.
陕北山地红枣抗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陕西榆林的米脂县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定位试验观测和室内试验结合,分析了当地不同红枣品种的抗裂特性和裂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不同品种间裂果一般与降雨时间和枣果成熟度有关,而抗裂性很强的品种(如米枣)不受降雨的影响;(2)在浸泡12 h参试的6个红枣的裂果率表现为骏枣>赞皇大枣>梨枣>马牙枣>灌阳长枣>米枣,浸泡12 h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各种红枣的裂果率均有上升,但它们的裂果率大小顺序基本不变;(3)枣果的裂果率与果实的12 h吸水率关系密切;(4)枣果的裂果率与果实的品质无相关性;(5)施肥有利于提高红枣的抗裂性能,其中施尿素处理后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五莲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枣园土壤脊薄,投入少,管理粗放,枣树生产普遍存在重栽轻管、产量低,病虫果多,质量差的问题。2000年7—9月雨量较多,果农在防治中抓不住关键时期,造成防治效果很差,致使枣树病虫果率高达61.8%。为此从2001年开始,我们对全县枣树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和多点的药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枣树主要病害1.1为害枣果的病害为害枣果实的病害本地区主要有枣缩果病、枣炭疽病和枣裂果病等,其中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是枣缩果病,此病主要导致枣树大量落果甚至绝产。枣炭疽病俗称“烧茄子病”,在本地区枣园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