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前,遗址公园已经成为西安地区大遗址类文物保护的重要形式(1-2),成为建设生态和文化西安重要支撑(3-6),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和唐慈恩寺遗址公园于2008年建成。尤其是曲江池遗址公园,恢复性  相似文献   

2.
衣学慧  熊星  李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43-15445
保护利用大遗址可以确立城市或地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形象和地位。西安近年来建造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一批遗址公园,通过分析各遗址公园的建造特色和所用技术手段总结出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西安市把文物保护、遗产保护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建设了一大批具有西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遗址公园,同时起到保护遗址并更新城市建设的作用,较好地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老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将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具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地位、增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魅力、推动和促进大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争取更多城乡建设资金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园景命名艺术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江池遗址公园在进行景观命名时,结合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或源自文坛佳话,或出于唐诗典故,或撷取民俗传说,运用了大量的园景命名艺术手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老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4.
遗址公园地形地貌要素的设计与营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洁  张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84-7886,7904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包括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相结合建成旅游景区;将整个遗址区建设成森林公园;将遗址保护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4种主要模式。笔者强调遗址公园景观设计要以遗址保护为前提和出发点,在这一前提下,以我国已建或在建的遗址公园,如甘泉宫遗址、武侯墓、黄帝陵为例,说明大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是如何构成园林景观空间格局的;通过圆明园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实例说明中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构成了园林景观的空间分割;例举微地形坡地地形利用、微地形叠石理水、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利用、微地形功能利用等方面的例子说明小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构成了园林的景观节点,具体介绍了微地形利用可达到空间分割、实现控制、塑造美学价值、改良小气候的作用。最后笔者罗列出西方古典园林中地形利用与塑造的实例,并借鉴了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的作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出对遗址公园设计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较好模式。在考古遗址公园中,植物景观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豫陕两省中的15个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调研,从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的文化内涵和种植设计等方面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从遗址的类型、展示方式、历史背景、本体形态和文化属性等方面列举了遗址公园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从尊重的遗址的原真性、突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属性、兼顾生态学与美学等方面提出了针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SD法的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4个城市带状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和菖蒲河公园为研究对象,借助心理实验的SD法—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分析了游人对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基本印象及心理感受.通过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68份,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因子、认知因子和活动因子是影响游人对公园植物景观印象的3个主要因子;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综合因子得分最高,菖蒲河公园得分最低.可见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景观效果美观、植物素材丰富,更应注重运用植物素材违背和满足游人需求的有效使用空间,在实现优质景观的同时提高植物景观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论述兴庆宫公园的历史沿革,分析公园景观现状,结合遗址公园景观重构的原则,对兴庆宫公园景观进行重构和设计。设计旨在传承以展示唐代园林风貌的建园规划思想,整体提升公园景观质量,将兴庆宫公园建设成为一座遗址保护、安静休闲、展示盛唐风韵的历史文化名园。同时,对公园内的历史遗迹、生态环境,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以实现兴庆宫公园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一定数量依托历史遗迹而建造的公园。这些区别于普通城市公园的遗址公园,尤其需要关注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本文依托于"与古为新"的理念,从遗址的保护利用,山水体系的塑造,植物景观的配置,园林小品的构建几方面着手,探讨北京遗址公园设计手法,提出遗址公园的设计在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应彰显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9.
遗址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历史保护、文化传承、社会与生态服务等功能而逐渐受到城市建设者与使用者的关注,但是当前我国遗址公园的建设水平良莠不齐,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也较为滞后。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市现有遗址公园的设计构思、园林艺术表达手法和景观营造效果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总结出复原、融合、聚集、夸张、隐喻、对比等多种遗址公园景观元素表达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法,为遗址公园的景观元素及表达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皇城根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是集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带状公园。通过对皇城根遗址公园景观现状的调查,对其植物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城市中心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区域特征及昆明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出发,论述昆明城市中心公园植物选择要点,从生态和景观角度探讨如何进行空间配置和色彩搭配,并考虑植物的其他观赏要素,进行综合配置.使植物景观既能满足市中心文化的观赏需求,同时更符合市中心生态敏感地带的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2.
贾汪南湖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衍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48-21849,21867
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可提高城市生态结构,改善城市景观面貌。以贾汪南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为线索,介绍了景观特质营造的有效途径,并分析了南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景观策略。从生态、人文、美学的角度说明了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方法,提出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要与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廖莹  沈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9-5390,5415
在城市发展不断更新的背景下,解析了文化循环体系和城市更新中的循环效应,强调应以工业遗址为载体,延续传统文化,将后工业化时代的消极遗迹转变为适应现代人生活发展的现代文明。以北京"798"为例,介绍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场所精神,阐释了文化创意园区与工业遗址再利用的现实意义。认为文化创意不仅延长了文化脉络,更加在工业遗址的历史长河中重新找到灵感,以"触媒"的形式转变消极景观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提高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文化有效循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资源周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历史文化资源有着不同的影响。该研究应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学方法,以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的吐鲁番为研究区,利用2000和2010年的遥感数据,定量研究了吐鲁番历史文化资源周边土地利用及变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改进部分社会学科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定量化的不足;苏公塔受到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最大,2010年受胁迫值为0.087 3,阿萨协尔古城受到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最小,2010年受胁迫值为0.034 9;2000~2010年交河故城、苏公塔、让布公商城址、高昌故城和海洋墓地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增大,阿萨协尔古城和阔坦吐尔古城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略微减小。  相似文献   

15.
张谦  郭强  王彦君  洪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38-22441,22527
以河南固始中华根亲文化博览园为例,介绍了项目文化背景,对场地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基于根亲文化的主题公园规划思路及支撑项目。。将项目总体结构规划为“一线五区”的空间结构:一线指以郑小河滨河景观带为主要游览轴线,五区为归来园、问祖园、民俗风情园、闽台风情园、创业园五大号区。详细介绍了各区的设计思路和景观节点,将根亲文化贯穿于整体设计中。笔者认为基于根亲文化的园景展示应注重对文化的物化、情境的塑造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从本土文化中抽取具代表性的元素,营造结合场地现状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6.
申亮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36-18037,18040
景观生态格局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景观生态格局的研究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方法去建立整体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它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可应用于分析城市的景观生态基本特征、城市的景观安全格局现状,规划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静态分析法分析了西安的生态环境及景观生态格局构成,归纳出西安市生态基质、廊道和斑块的分布及其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基质形态破碎化、廊道人工化、建成区内斑块分散化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西安市生态格局研究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剖析城市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哈尔滨市的群力丁香公园、雨阳公园、中东铁路公园,分析了地域性植物、金源文化、铁路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期对于认知、发掘与构建城市地域景观、对城市特色的营造和延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景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将景区的观赏功能和游憩功能结合起来,并利用设计手段突出景点的主题特色,根据人的行为心理利用景区道路引导游客行为。以应城市五龙寺文化园为例,从五龙寺的地理位置、建寺理念出发,提炼出五龙寺文化园的设计主题,以中国传统宗教和"五行"学说为灵感,赋予文化园深层的宗教文化内涵。设计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的颜色建设出5条主干道,连接起文化园的各分区景观,并形成"五龙聚首"的道路景观格局。对于5条不同颜色的道路分别配植青梅、石榴、樱花、桑树、桂花等花卉植物,打造出既代表宗教意义又符合"五行"学说的主题化道路景观。  相似文献   

19.
仇春晖  黄耀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94-2696,2700
新城区景观环境的营造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形成城市特色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周边的景观节点分析,总结出苏州工业园区的水资源创造的自然景观气韵、建筑布局营造的艺术景观气韵和城市景观生动的文化气韵,将园区的景观营造与自然、艺术、文化相关联,完整说明了历史与时尚、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融合的苏州金鸡湖工业园区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