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甘肃省平凉市纸坊沟流域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变化、经济收益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借助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结合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2000年)后(2010年)纸坊沟流域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年动态度为-7.51%;林草地面积增加,年动态度分别为4.86%和14.87%;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民的选择;产业发展具有地域性显著增强;退耕还林区的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比较退耕条件下流域间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变化,有助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土壤有机碳源/汇效应的变化机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自北向南从砒沙岩区、风蚀水蚀交错区、水蚀区分别选取五分地沟、砖窑沟、燕沟三个典型治理小流域,研究了坡地退耕为林草地后SOC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林草地SOCD显著大于坡耕地,表层0~10cm高于亚表层10~20cm,且差异显著(P0.05)。(2)流域间,同一土地利用方式SOCD因流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北到南,坡耕地和林地SOCD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坡耕地表层SOCD分别是0.54、0.56 kg·m-2和0.61 kg·m-2,林地SOCD依次为0.64、0.90 kg·m-2和1.05 kg·m-2;而草地先略有下降后又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0.71、0.67kg·m-2和0.73kg·m-2。(3)相对于坡耕地,流域间同一退耕方式SOCD的增幅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退耕还林方式下SOCD的增幅从北到南依次变大,由五分地沟流域表层的18.8%变化到燕沟流域的72.7%;退耕还草SOCD的增幅较小,从32.1%变化到20.1%。可见,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方式不仅影响流域内SOCD含量的变化,而且影响流域间SOCD增幅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南北流域的气候条件、生物因素(细根生物量)、土壤性质以及土壤侵蚀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燕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燕沟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状况作了系统阐述,基于已完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与相应的水保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截至2000年,流域新修高标准梯田485.6hm2,实现了人均基本农田0.165hm2;川台坝地粮食单产提高27.9%,梯田粮食单产提高12.8%,2000年人均产粮525.1kg;人均纯收入1541元;1997~2000年实测减沙效益平均达到了72%。基本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及荒山荒沟封禁任务,植被覆盖率超过70%,治理度达73.3%。  相似文献   

4.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边隅,辖9乡3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4.68万人,总行政区域面积3241.1km^2。境内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自1983年建县以来,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来,认真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16字方针,把退耕还林(草)作为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科学规划,精心实施,较好地完成了示范区退耕还林标准化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生态  相似文献   

5.
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纸坊沟流域经过20余年的综合治理初步步入第Ⅲ阶段;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在分析不同阶段系统演变驱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1)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作用的滞后性,(2)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但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预期,调整系统结构,(3)生态经济系统循环中的投入主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下生态经济系统“凸变”演替的具体表现,即“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对资源需求量的强制规定,“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补偿政策使生产经营者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退耕还林(草)”工程使实施区域直接过度到第Ⅱ阶段后期或第Ⅲ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从退耕前(1998年)的188.37亿元增加到退耕后(2005年)的241.03亿元,增幅达27.95%;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77.08%),接近于总价值的3/4,其次是土壤保持价值(11.43%)、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6.83%)、固碳释氧价值(3.94%)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0.54%),净化空气价值(0.18%)最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各植被类型的总服务价值表现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经济林;从各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系统服务价值量来看,系统服务功能大小依次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结论】实例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海燕 《甘肃农业》2013,(19):57-58
众所周知,粮食问题不解决,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就难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得不到巩固。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把有计划的发展基本农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增产粮食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宝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13-8115
以具有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类型典型特征的高泉流域为示范区,通过“七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的实施,提出并成功地组建了分区系统治理模式,形成了由荒芜沟坡区-集雨造林种草技术、农田区-集雨补灌农田高效用水技术、村庄道路区-集雨增效发展农村经济技术等组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彭阳县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自2000年被自治区确定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以来,彭阳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退(耕)推(田)结合,沟坡兼治,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8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91.2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04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8万公顷;工程惠及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808个村民小组41911户农民,退耕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3%.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  相似文献   

11.
农田防护林是利用森林的防护效能而在农田中按一定规格标准营造的纵横交错的林带.辽宁地区防护林带主要是保护农天,使作物免受风沙、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调节气候,为农田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灰色关联分析在土地复垦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湖南省邵阳市5个土地复垦项目,针对实施土地复垦工程对耕地质量所造成的影响,综合考虑土壤生产力、土壤环境和农田生产建设三方面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复垦耕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个项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指标上,农田基本建设因素则能提高耕地综合质量.洞口县岩口乡土地复垦项目耕地质量恢复最好,洞口县山门镇土地复垦项目恢复最差,绥宁县枫木团乡土地复垦项目、双清区渡头桥镇土地复垦项目和邵东县牛马司镇土地复垦项目居中.该方法步骤严谨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由于农时操作过程中用污水灌溉、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以及矿区排污等途径造成农田土壤遭受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硝酸盐以及有机氯残留等污染。通过种植超积累植物(包括农作物的某些品种及某些野生植物)或者通过有益微生物处理土壤、拌种等、采用有机酸、石灰等化学物质和多种有机物质等不同途径,对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均可收到良好的净化改良效果。同时分析了植物修复的应用前景以及保证效果的调控原则,并强调综合技术合理搭配应用收效会更好。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田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龙江垦区自1978年全面使用除草剂以来,农田杂草种类减少,难治杂草增加,经研究难治杂草增加原因与不合理耕作和轮作、不合理使用除草剂有关,未见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今后应重视农业与机械防治措施的配合使用,喷雾机械选择、调试、规范化使用,合理使用除草剂,重视除草剂混配的科学性,以抑制农田杂草群落演替,避免杂草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现状,指出了退耕还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项目管理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基础上,重新构建了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框架,提出了实行退耕还林项目管理的政策前提和所需的配套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柳林县地处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峁纵横,气候干旱,全县97%耕地为旱地,正常年份降雨量仅540 mm左右,因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壤瘠薄,连年退化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属典型的中低产田。要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旱地农业生产效益和旱作区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是推广旱地农业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提高旱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4—2008年我们在全县2个乡镇5个村实施山区旱地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本农田规划问题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市B区为例,在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础上,评价规划划定基本农田的质量。分析表明,不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本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利用等为16.82等,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后基本农田利用等提高了0.08等,但仍比上轮规划降低了0.11等。最后,分析了本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定位对基本农田保护考虑不足;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忽视对基本农田质量的检查;三是土地整理后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不及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考虑;将土地整理后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及时进行农用地分等更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纳入"一张图"工程。  相似文献   

18.
王永明 《北京农业》2012,(24):98-99
在退耕还林森林经营概况的基础上,针对建设和管理中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退耕还林应采取的措施,方便工程更好的经营管理.着重分析当前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制约天津市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问题,提出发展林下经济对于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适合于天津市退耕还林区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宁夏、内蒙引进10个枸杞品种,在甘肃省景电灌区农耕地上开展了品种栽培对比试验.采用单因素多重比较(LSD)法、合理-满意度和多维价值理论的并合规则,对各品种幼树在生长量、产量、果实品质和抗逆性4方面进行量化比较和评价筛选.结果表明:0901、宁杞7号、宁杞5号、宁杞4号、宁杞3号均表现出适应性强、生长快、抗性强、丰产、果粒大、圆果型等特性,其中0901、宁杞7号、宁杞5号为早熟品种,宁杞7号、0901、宁杞4号的甜菜碱、类胡萝卜素及16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这5个品种适宜在景电灌区乃至甘肃枸杞人工栽培区农耕地上大力推广,0901为最佳品种;扁果枸杞表现出树势中庸、抗性强、果粒大、长扁果型、果粒外观品质佳、多糖及还原型维C含量高等特性,适宜作为辅助品种适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