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粱丝黑穗病(Sporisorium reilianum(Kuhn)Langdon & Fullerton,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rza(Kuhn)Clinton和Sorosporium reilianum(Kuhn)McAlpine)是非洲、亚洲、澳洲、欧洲及北美洲重要的高粱病害。50年代该病成为得克萨斯州的主要问题。选育抗病品种一度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但由于病菌致病力的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使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白绢病菌菌株在花生品种间的致病力差异,本研究将强、中和弱致病力菌株田间接种不同抗病性花生品种后考察发病严重度。结果表明,白绢病菌株接种后14 d为最佳调查时间;强致病力菌株ZY2、SQ1和弱致病力菌株GP3-1在所测试的10个花生品种间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而中等致病力菌株(HA、H1-3和BL1-1)在品种间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弱致病力菌株GP3-1对各品种的致病力较弱;强致病力菌株能导致供试品种抗性的丧失;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抗感品种间的致病力存在分化。本实验筛选出1份对中等致病力菌株存在广谱抗性的花生品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CI12633、陕229、扬麦158)麦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150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5.54%,都属于AG-D融合群;7株为多核丝核菌,占4.46%,其中3株属于AG-1-IB融合群,3株属于AG11融合群,1株属于AG5融合群.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AG-D融合群中两种不同融合频率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对CI12633致病力最强,对陕229致病力最弱,对扬麦158的致病力居中.  相似文献   

4.
串珠镰孢对棉苗致病力分化及其在单分生孢子后代的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测定了不同寄主来源的串珠镰孢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接种棉苗后均可引起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有显著差异,提示串珠镰孢菌株间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来自棉花的菌株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较强,来自玉米和水稻的菌株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较弱;即使来自相同寄主的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但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以菌株Fm1、Fm19和Fm31为亲本,采用同样的接种法测定了串珠镰孢对棉苗致病力在单分生孢子后代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串珠镰孢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分生孢子后代能连续两代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3种油茶炭疽病菌的致病力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海南省不同油茶炭疽病菌致病力差异及生物学特性,采用刺伤接种法对3种油茶炭疽病菌(C.fructicola、C.siamense、C.camelliae)的致病力进行测定,发现不同病原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fructicola致病力最强,C.siamense致病力次之,C.camelliae致病力最弱。对3种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3种病菌最适生长温度、p H值及光照条件类似,同时均可利用多种碳、氮源,但不同病菌生长的最优碳源、氮源有一定差异。C.fructicola的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均高于C.siamense及C.camelliae。不同油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可能与其致病力分化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油茶炭疽病菌致病差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多个市县的飞机草发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飞机草叶斑病受自然环境及病菌种类的影响,从发病样品上分离获得46株病原真菌。经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比对,确定飞机草的重要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通过离体叶片针刺法和活体接种法对病源真菌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强致病力菌株12个(占26.09%),中等致病力菌株13个(占28.26%),弱致病力菌株19个(占41.30%),无致病力菌株2个(占4.3%),其中链格孢菌株LGB100501、LGB100401和弯孢菌株WB110216表现出较高的致病力。利用11个高致病力菌株针对8种海南常见杂草进行寄主范围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仅有13.6%的供试杂草对这些菌株表现出高度和中度感病。  相似文献   

7.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比较假禾谷镰孢菌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选取实验室前期分离并保存的272个假禾谷镰孢菌菌株,通过室内小麦苗期茎基部接种法和田间扬花期穗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进行致病力检测。室内苗期茎基部接种结果显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的菌株分别有109、137和26个。选择在小麦苗期茎基部表现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的菌株各17个,通过田间穗部单花滴注接种法检测其对小麦穗部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1个菌株在小麦穗部均可致病,并引起不同程度的枯白穗症状,其中强、中等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有18、21和12个。进一步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发现同一菌株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的变异规律及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本研究以采自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并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120株菌株为材料,开展了菌株间营养亲和性、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nit )技术可将120株菌株分为3个亲和群(VCGs),3个亲和群分别有89株、13株、7株,此外,还有11株未能鉴定出亲和群。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的致病力测定,120株菌株可分为3个致病类型,强致病力(I)占7.3%,中等致病力(II)占52.7%,弱致病力(III)占40%,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同时表明菌株间营养亲和性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性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取属于不同生理小种的6个稻瘟病菌株研究pH值变化、高温处理、放置温度及放置时间等不同处置条件对其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孢子悬浮液pH值升高或降低都可以导致菌株致病力减弱,但pH值升高更有效;大部分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在4℃放置20 d以上或20℃放置10 d以上致病力均丧失,而菌株P131孢子悬浮液4℃或20℃放置20d仍具有致病能力;大部分菌株在煮沸30min后即丧失致病能力,但菌株HN52与P131在煮沸1h后虽然致病力下降,但仍保持有致病能力,而用灭菌锅在121℃下处理20 min后所有菌株致病力均完全丧失。因此,灭菌锅高温灭菌是灭活稻瘟病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绿僵菌对甘蔗螟虫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4株绿僵菌对甘蔗螟虫3~4龄若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绿僵菌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先接虫后喷施菌剂时,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JF813HS1MA4JF883;先喷施菌剂后接虫时,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MA4HS1JF813JF883。在接种各菌株孢子浓度为1×108个/mL时,菌剂对甘蔗螟虫若虫的致死率高。其中JF813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具有很强的二次侵染能力,HS1菌株在两种处理方式中致病力稳定。  相似文献   

11.
用2套鉴别寄主分别对47份A型菌和57份B型菌的致病力进行鉴定,研究表明,不同的柱花草炭疽病菌株致病力不同。应用最大似然法(EML法)对鉴别寄主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A型菌可划分成3大小种类型,且其聚类非常紧凑,表现出一定的寄生专化性;而B型菌可划分成2大小种类型,但其在型内分化较为复杂,说明B型菌将来有可能分化出更多的小种类型。从地区而言,无论A型菌还是B型菌均表现为海南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其中尤以昌江和东方的菌株致病力最强。因而对病原变异和进化动态的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着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mL,其72h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其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菌株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169,P<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大豆锈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锈病病菌(Phakopsora Rachyrhizi Syd.)的7个菌系接种在8个鉴别寄主上,按照病原的致病力强弱(病斑反应型)初步分为A、B、C、D4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A的致病力最强,对各个鉴别寄主都为感病,生理小种B、C、D的致病力比较差,可通过各鉴别寄主区分开。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区小麦梭条花叶病病毒致病力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小麦梭条花叶病病毒的致病力及其与品种(系)抗病性的互作关系,应用采集自江苏苏州、江宁、兴化、宜兴和六合五个不同地区的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土,测定了30个小麦品种(系)在上述病土中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30个小麦品种(系)对梭条花叶病毒的抗性表现为3种类型即广谱抗型、部分抗型和广谱感型;小麦梭条花叶病毒致病力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存在着显著的致病力分化现象;病毒致病力和品种(系)间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土壤接种方法,对采自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生产区的3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分化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对同一玉米自交系(品种)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哈尔滨、佳木斯和肇东的3个菌株对Mo17和维27的发病率为0~5%,哈尔滨的菌株对龙抗11的发病率为9.4%。相对比较而言,佳木斯和肇东地区的菌株致病力稍低。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快速、简便测定小麦茎基腐镰孢菌致病力的方法,将5mm的菌碟套接在催芽3d的小麦胚芽基部,接种后的小麦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25℃下光暗(12h/12h)交替培养5d后测量麦苗的长度,以小麦苗长的降低率作为镰孢菌致病力的指标。结果发现,用该方法对12个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与湿纸巾法有很强的相关性。经该方法测定,CF0915菌株的野生型和Tri5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河南、北京、山东、河北的花生、刺槐、菜豆、紫穗槐上获得的29个PSV分离物,根据它们引起花生症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强、中、弱致病力三种类型。不同致病力类型的PSV分离物在叶片中病毒相对含量及对花生产量影响有明显差异。河南开封和郑州PSV分离物以弱致病力类型为主,河北迁安和滦县PSV分离物以强致病力类型为主,而北京、山东两地PSV分离物3种类型均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稻干尖线虫部分群体对水稻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地理群体和寄主群体的中国水稻干尖线虫对水稻的致病力差异,通过室内水稻盆栽接种试验,对来自中国6个省、2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水稻干尖线虫8个群体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水稻干尖线虫群体均能侵染供试的3个水稻品种,但不同群体对水稻同一品种的致病力,以及同一群体对不同水稻品种的致病力均存在差异;不同水稻品种被侵染后的症状也存在差异,仅有辽盐16被所有群体侵染后均表现“干尖”症状,武育粳3号和博优998没有明显“干尖”症状。供试的3个水稻品种接种水稻干尖线虫后均能抽穗,但是株高、穗长、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水稻干尖线虫对水稻的致病力与群体寄主相关,来自草莓的水稻干尖线虫群体对水稻的致病力明显弱于来自水稻上的群体;在供试的水稻干尖线虫群体中,HN 2群体对水稻品种辽盐16的生长影响最大,但在稻株上的虫量最少,显示该群体繁殖数量不大,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这说明水稻干尖线虫在水稻上的繁殖数与致病力之间并不一定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中国的水稻干尖线虫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或致病型。  相似文献   

19.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温室苗期接种鉴定法,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从安徽省和湖北省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感病标样上分离的200个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鉴别品种上的病情指数呈正态分布。基于5个鉴别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的动态聚类分析,将200个菌株划分为弱、中、强3种致病型,分别占供试菌株的29.5%、60.5%和10.0%,其中中等致病型菌株占优势。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呈随机分布,表明自然条件下水稻纹枯病菌为混合致病群。Mantel测验表明,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采用Bayes法建立了各致病型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达95.00%,说明采用聚类判别分析能够对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分化进行合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对甜菜褐斑病菌(Cercospora beticola Sacc)9个不同地区菌种进行聚丙烯酰胺电泳,测定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1.供试菌种Est同工酶谱同属一个类型,E_2、E_3、E_5为共有酶带;2.ESt同工酶总活力值与病菌致病力无关,E_5酶带活力与致病力有关,二者有负相关趋势。所以,E_5酶带活力可以作为估计不同地区C.beticola Sacc.致病力强弱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