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金安区马头镇沿淠湾区有多年栽桑养蚕史,在蚕桑鼎盛时期的1995年有桑园300多公顷,年养蚕8000盒以上,蚕桑生产一直是该镇沿淠湾区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曾为当地蚕农增收致富作出过重要贡献。但由于受自然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桑园产茧量不足750kg/hm2的桑园占该镇现有桑园的50  相似文献   

2.
我区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栽桑养蚕一直是传统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原六安县(市)上下形成共识,把蚕桑生产作为开发性农业的支柱产业,桑园面积一度发展到1万公顷,年养蚕20万盒,桑园和产茧量均居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3.
鹤庆县蚕桑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蚕桑生产发展概况 鹤庆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就开始栽桑养蚕,20世纪70年代集体桑园的建立,嫁接桑和一代杂交蚕种的推广,标志着现代蚕业的开始.1989年鹤庆县被列为云南省蚕桑基地县,开始了第一轮发展,到200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 446.7 hm2,年养蚕量15 800张,产茧量553 t,产值859.2万元,这一阶段培养了大量的栽桑养蚕能手,普及了栽桑养蚕知识,为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五港镇具有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高峰时期桑园面积达到5000亩,蚕桑生产成为发展全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全县蚕桑生产总体水平持续下降,整体效益不高,667m2产茧不足50kg的桑园约占全镇现有桑园的30%。加强对这些桑园的改造,有着巨大的增产潜力,是  相似文献   

5.
<正>家蚕多批次饲养,就是打破常规的家蚕饲养模式,在一年中的整个桑叶生产期间不间断地连续养蚕的蚕桑生产模式。就是每年的4~10月连续地进行养蚕,一年下来养蚕批次由原来的4批增加到现在的7批,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紧张,桑园利用率低,小蚕饲养质量差,单产效益低的现状,尤其适合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1桑园管理1.1选择优质的蚕桑品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西递镇现有桑园面积4500亩,养蚕农户1100户。蚕桑收入在我镇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群众经济来源的重要渠道。我镇桑园病虫危害较为严重,而桑树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蚕桑生产的薄弱环节,农户单家独户防病治虫与蚕期矛盾突出,因此进行了桑园病虫综合防治措施和桑园病虫综合防治成效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不良气候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不良气候对蚕桑生产的影响,从加强桑园管理和及时进行桑园病虫害防治、全面彻底做好养蚕消毒工作、加强小蚕和大蚕的饲养管理、灵活进行栽桑养蚕生产处理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蚕桑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抓住中国加入WTO及"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和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云南省蒙自县冷泉镇在政府和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协调下,经过近3年的启动实施,蚕桑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已有桑园1 140 hm2,分布于6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的998户农户,其中年产蚕茧20 t以上的村有1个,共有42户养蚕户,户均蚕桑收入9 523元.上、下竹木孔村是该镇最集中、最早栽桑养蚕的自然村,桑园面积达83 hm2,占全镇桑园面积的7%.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蚕桑示范园区建设要求,政府和公司加大了政策性扶持力度,出台了产业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从而稳步推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竹木孔村于2004年1月就启动了蚕桑示范园区建设工作,通过3年的努力,2006年建设成为蒙自县冷泉镇镇级蚕桑示范园区,同时也被公司列入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园区.现将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蚕桑产业是东瓜镇继烤烟之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几年来,该镇的蚕桑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都位居全市第1,这和该镇加强冬季桑园管理密不可分,也充分说明冬季桑园管理是蚕桑生产上的重中之重,是蚕桑丰产丰收的基础,若冬季桑园管理工作做的不扎实,没有按时、按质完成,则来年桑树长势差,桑园病虫害严重,产叶量低,叶质差,导致养种量减少,蚕发病率高,蚕茧产量、质量下降,极大的影响了蚕桑生产应有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效省力化蚕桑生产推广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歙县蚕桑生产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就如何提升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论述了所采取的建立高效丰产桑园、推广省力蚕台育养蚕模式的方法与效果。阐明实现蚕桑生产高效省力化必须从蚕和桑两方面同时着手,即建立高效丰产桑园和推广标准化省力化养蚕模式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生产上,粮食及其它作物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而蚕桑生产是"一年之计在于冬",这充分说明冬季桑园管理是蚕桑生产上的重中之重,是蚕桑丰产丰收的基础,若冬季桑园管理工作做的扎实,按时、按节令,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则来年桑树长势好,桑园病虫危害轻,田间杂草少,桑叶产量高,营养丰富,硬化迟,为养蚕无病高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若冬季桑园管理工作不扎实,没有按时、按质完成,则来年桑树长势差,桑园病虫危害严重,桑叶产量低、叶质差,导致养蚕张数减少,蚕发病率高,蚕茧产量、质量下降,极大的影响了蚕桑生产应有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王晓敏 《农技服务》2011,28(5):717+731-717,731
针对岳西县蚕桑生产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就如何提升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论述了所采取的建立高效丰产桑园、推广省力蚕台育养蚕模式的方法与效果。阐明了实现蚕桑生产高效省力化必须从蚕和桑两方面同时着手,即建立高效丰产桑园和推广标准化省力化养蚕模式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1 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全州除元谋县外的其余9县(市)均有栽桑养蚕,主要产区分布在姚安、大姚、楚雄、永仁4县(市),4县(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之和均占全州总量的90%以上.全州现有桑园面积0.74万hm2,投产面积4 555.3 hm2(2008年新发展面积1 806.7 hm2).全年养种68 139张,全年产茧2 212 t,鲜茧总产值4 089万元;收购蚕茧1 700 t,全州有桑农33 325户,其中养蚕农户22 175户,当年户均养蚕收入1 844元,比2007年减少76元.  相似文献   

14.
户主 汪瑞明. 住址 湘乡市潭市镇小车村.邮码:411400. 最初订阅<湖南农业>时间2006年. 2007年生产规模和效益 2006年,成立富农蚕桑发展有限公司,启动蚕桑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种桑养蚕、蚕茧加工和缫丝产品的生产.公司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在潭市镇小车村建立了办公、养蚕和烤茧车间1500多平方米,建成示范桑园67公顷,植桑100多万株,育苗150万株.  相似文献   

15.
正宁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距今长达1 000多年.建国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下,曾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来,蚕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桑园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但因受旱灾,管理粗放,市场疲软,茧价下跌,毁桑等原因,桑园实际保留几千亩.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已形成一定基础,并培养了一批养蚕能手,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和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栽桑养蚕面积不断扩大。宜丰县自1990年江西省实施"蚕桑工程"以来,全县大力发展蚕桑生产,至今有桑园面积400hm2,但许多蚕农由于小蚕饲养技术不过关,导致养蚕效益不高,成为制约蚕桑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养  相似文献   

17.
正1找差距,寻原因,清除发展蚕桑产业的障碍1.1科技创新体系滞后,蚕桑生产科技含量低。表现在生产上主要是:蚕农缺乏熟练的养蚕技术;养蚕操作不当、养蚕人员文化水平低,对蚕、桑病的预防能力差等方面;纸板方格簇、省力化蚕台育等先进的养蚕技术经过多年的推广和普及,所占比例仍然不大;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推广率较低;桑园配方施肥、蚕桑病科学防治等综合技术的应用面积也不大。1.2桑园(树)质量差。全县虽有桑园8000多亩,但大多数  相似文献   

18.
纯桑园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因此部分乡村桑园面积和养蚕产量锐减,使云南省凤庆蚕桑产业出现萎缩。文章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提出"桑园+春玉米+冬蔬菜"的种植模式,对多学科的种植技术优化组合,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构建复合经营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夯实一年三茬的万元田,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9.
<正>泾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发展蚕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栽桑养蚕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县委、政府十分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茧丝绸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之一,蚕桑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1.我县蚕桑产业现状全县现有桑园3万亩,养蚕户约1.6万户,全年实养蚕种2.7万盒,产茧量1147.5吨,养蚕农户1.97万,占全县总户数的  相似文献   

20.
宋瑜 《新农村》2012,(6):21-22
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蚕桑生产的重点县区之一,栽桑养蚕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蚕桑产业是秀洲区的一个传统优势农业产业,目前全区有桑园面积2600多公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蚕茧价格的剧烈波动,蚕茧质量不稳,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不及其他经济作物,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